《大壁虎人工饲养技巧诌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壁虎人工饲养技巧诌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大壁虎人工饲养技巧谄议作者:张月云李晓玲黄勇徐永莉赵成坚谷颖乐李力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材良种选育和繁殖重点实验室通过蛤蛤增重效果统计分析,结果认为网顶室饲养蛤蛇增重效果最好,盖顶室次之,养殖笼效果最差,此后便无类似研究相关报道,直到徐永莉等(21)研究了无冬眠饲养方法,通过在灰斑蛤蛇的冬眠期内,人工保持其环境温度2830C,相对湿度65%85%,提供其所需的食物条件,结果表明改变蛤蛇冬眠习性可以维持蛤蛇正常生长发育,不仅能缩短饲养时间,而且还可提高其成活率,从而达到高效养殖灰斑蛤蛇目的。米世阳(22)对广西多家蛤蛇养殖基地调查后,总结了人工养殖模式可分为露天仿生态放养、室内放
2、养、露天仿生态与室内人工环境结合、室内笼箱人工养殖和无冬眠驯养等5种,但是没有指出那种养殖模式更加有利于蛤蛇的生长、保证质量和产量。蛤蛇饲养管理蛤蛇食性和饲料对于蛤蛇人工大规模养殖来说,关键是解决其饲料问题,这直接影响到蛤蛤的成活及其生长等。然而最初在人工养殖蛤蛇时,往往对蛤蛇食性和饲料组成不了解。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商业厅药材种植试验场通过多次的食物实验,认为蛤蛤喜欢吃活的膜翅类昆虫如蝗虫、骚虫甲等(死的不吃)(5)。虽然该文也提出了如何捕捉昆虫来解决蛤蛇饲料供应的问题,但是对于大规模养殖来说,显然这种饲养方式因成本太高不可行,并且该文没有定量研究蛤蛇吃了膜翅类昆虫后对其生
3、长、繁育等影响。刘素女丽等(23)通过野外观察和在室内投放各种食物以观察其食性,结果认为蛤蛇主食活的直翅目、鞘翅目中的农业害虫。每天取食时间多在傍晚开始,2022时段最为活跃。在半人工饲养下,可以通过用黑光灯引诱昆虫类充作饲料,其饲料的质和量都比在自然条件下丰富,认为此法在人工饲养中值得推广。同时,作者还指出蛤蛤有取食自身蜕皮的习惯,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补充角质物。梁启桑等(17)更加详尽报道室内人工饲养的蛤蛤食性,分析气温对摄食强度、蜕皮的影响等,认为蛤蛤个体间的摄食量不一致,这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饱饿及气温有密切关系。蛤蛇摄食对温度很敏感,在刚出蛰不久,它们遇到气温较高时(一般在20。C左右
4、)则稍摄食,一遇低温便停食或少食。同时蛤蛤蜕皮与食物多少、生长快慢有关。在食物丰富、生长较快的季节,蜕皮次数较多,两次蜕皮间隔的时间较短。对于喂养饲料是否可以促进蛤蛇生长,谢保令(24)描述性报道了喂养黄粉虫(TenebridnIClitot)蛤蛇生长快,认为黄粉虫是优良饲料昆虫。后来其详细报道了黄粉虫的饲养技术(25)。张月云等(26)首次报道了饲喂不同饲料对小蛤蛇生长的影响,即通过单一的黄粉虫幼虫和黄粉虫+黑光灯诱捕野生昆虫的食物组成分别饲喂40克以下的小蛤蛇,试验结果表明多种饲料组合喂养,有利于小蛤蛇生长发育。用黄粉虫幼虫饲喂蛤蛇,增重效果比用蝗虫、灯光诱虫饲喂好。这一结果可为人工养殖选
5、择适合小蛤蛤生长、缩短小蛤蛇育成的饲料提供理论依据。然而饲料中昆虫多样化对蛤蛇成活率是否有影响?张月云等(27)通过分别投放昆虫饲料组合,结果表明饲料中昆虫多样化对蛤蛇成活率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黑光诱虫灯所诱获的昆虫携带诱发蛤蛇发病的细菌和寄生虫,容易导致蛤蛤死亡而降低成活率,而黄粉虫和土鳖虫则自繁自养,经严格消毒,蛤蛤捕食后不易感染病菌及寄生虫。以上研究多集中于解决蛤蛇养殖中动物性饲料,一旦出现动物饲料不足,植物性饲料作为补充动物性饲料的成分组成对蛤蛤养殖影响的报道较缺乏。蛤蛇繁殖繁殖是所有物种的一种生命现象,是物种延续的一种必要方式。繁殖性能是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叶强(28)最初报
6、道蛤蛤是在清明前后开始交配产卵,每次产卵一对,但对于一年产卵次数、孵化期等不详。胡云川(29)报道在5、6月间所捕获的蛤蛤,雌蛤蛇腹内多生两卵。莫克(10)报道蛤蛇每年在春末夏初,以及夏末秋初各产卵1次,每次2枚,卵大如鸽卵。向长兴(30)和四川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室(31)均分别报道蛤蛇在67月间产卵,多在晚上,每次产卵数不等,一般68枚,最多可达10枚,常是第1天产2枚,隔1天后再产2枚,再隔数日再产。蛤蛉在45月间交配,常在在夜间进行。野生蛤蛇一般将卵产在石缝、树洞中。在室内养殖条件下,产卵常在房屋较暗以及隐蔽处(16)。蛤蛇产卵期长达23个月,约从5月中旬起至9月中旬止,以7月中旬到8月
7、中旬为盛期。每年产卵一次,每次产卵12枚,以产2枚为多,一般在7月中旬以前产出的卵能当年孵出(称为当年孵化卵),否则越冬后于第二年孵出(称为越冬孵化卵)(16,17,32-34)o每个雌蛤蛇每年产卵一次,约60%产2枚,约30%产1枚卵,约4%先产1枚,约24天后再产1枚,约6%产软壳或畸形卵,这些卵都不能孵化(35)。蛤蛇的孵化期受到温度影响比较大。气温较低的地区,产卵期相应放缓,孵化期延长。温度提高56,孵化期就缩短一个月。有些地区当年孵卵不出,将越冬延长到春暖时(36)。蛤蛇卵在室内(温度约为36)的孵化期一般约历时100天(范围:94114天),在当年10月孵化出幼体。而越冬孵化卵)的
8、孵化期之所以不同,除了与平均气温有密切关系外,还与积温有很大的差异(33)。当年孵化卵孵化期平均为105.7(92120)天,积温约2900,而越冬卵孵化期平均为296.6(280317)天,积温约为5850C,除去其冬眠期,则实际孵化期为126.4(123.4127.8)天,实际积温约3200(35)。不同温度影响蛤蛇的孵化期,孵化后的幼体个体差异大,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速度也不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到蛤蟒的繁殖成活率,给野生蛤蟒的保护和人工养殖带来困难(38)。人工饲养蛤蛇只是完成驯化蛤蛤的第一步,人们在多年饲养驯化中发现,现有的人工养殖对蛤蛇的繁殖性能有很大影响。野生蛤蛇繁殖率低,产卵率
9、和孵化率分别仅有20%35%和75%86%,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提高其产卵率和孵化率。蛤蛇产卵后便离开,两性都不守护其卵,有些个体有吃卵的习性(17);在产卵季节曾解剖发现雌蛤蛇卵巢内有814只未成熟的卵(16),因此,若加强蛤蛤产卵前后的管理,便可提高产卵率和孵化率。如通过改善饲养方法,调整饲料配方,按4:1的雌雄配比饲养,产卵率显著提高了26.9%38.6%,孵化率显著提高了6.5%10.5%(39)。在蛤蛇发情期未产卵之前,通过研究3种不同剂量的(2000,4000,6000IU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蛤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000IUkg的HCG对雌蛤蛇增重效果最明
10、显,这为利用外源性激素刺激蛤蛇的生殖系统,缩短繁殖周期,提高繁殖率提供了参考(40)。可见,多数的文献报道每一雌蛤蛇每年产卵1次,每次产12枚;至于每一雌蛤蛤一般产卵68枚,最多可达10枚,或者报道第一天、隔一天、再隔数天再产卵,这些报道可能有误(17)。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发现雌性蛤蛤产卵后往往有吃卵的恶习,也有喜欢群产的习性,形成卵群。每群少则78枚,多者20多枚,相互靠近并有粘连,稍不留心极易产生“一蛤产多卵”的错误判断,这可能是报道每一雌蛤蛇产卵68枚的原因(36)。对于蛤蛇孵化期的研究比较混乱,有的报道是最短92天,最长315天(33);有的报道是全年产卵期为7588天,平均年产卵期为8
11、0.75天(36);有的报道是最短68天,最长为205天,平均105.3天(7);有的报道是90250天为受精卵的孵化期(16)。虽然这些研究均说是在自然条件下,但是具体的温度、湿度条件等没有说明,这样很不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影响蛤蛤卵孵化期的因素有很多,温度是主要且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还与个体间差异、季节、产卵时间、产卵的环境条件不同等有关系。蛤蛇疾病防治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疾病频频发生。在人工养殖蛤蛤早期,往往对蛤蟒疾病研究和防治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蛤蛤死亡率高,而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严重影响蛤蛇养殖业的发展。张毅强等(41)首次在蛤蛤发现五口虫病(Pent
12、astomiasis)0沙门氏菌(42)、非丁伏斯沙门氏菌(Salmonellahvittingfoss)(43k加明那拉沙门氏杆菌(S.gaminara)(44)常在进口蛤蛇(干)中发现,可以采取熏蒸消毒处理或80。C高温干烤48小时以上,均可取得良好灭菌效果。王弘义等(45)通过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在广西某蛤蛤养殖场暴发流行一种以口腔糜烂、不食、腹泻为特征的急性疾病为嗜水气单胞菌并发大肠杆菌病所致。潘红平等(16)介绍三种常见疾病(口腔炎、软骨病和肠胃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蛤蛤常发生以口腔粘膜局部或弥漫性炎症、溃疡和大量干酪样物沉着于齿龈内外为特征的口腔溃疡。
13、铜绿色假单范菌(Pseudomosaeruginosa)是导致蛤蛇口腔溃疡病罪祸之首原菌(46)。后经药物预防及治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磺胺、青霉素和卡那霉素等3种药物最为敏感,然后把它们配成软膏,磺胺治愈率最为理想(47)。另外选用0.1%的高镒酸钾溶液可作为蛤蟒体表常规消毒药水,也可作为口腔炎药物处理前的消毒水,对预防口腔馈疡病有良好效果,但对于患口腔炎的蛤蛇只作体表消毒处理,效果不佳,对病情严重的蛤蟒必须外用药碘甘油涂搽口腔、内服自行配制的药、肌肉注射抗菌素,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48),然而蛤蛉成活率还是不高。张月云等(49)经过多次试验,先用高镒酸钾消毒液对蛤蛤体表消毒后,
14、接着清除口腔脓块,涂搽碘甘油,然后给蛤蛤口服复方新诺明,最后注射抗菌素,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见效快,患病蛤蛇病情很快趋于稳定,治愈率达83%90虬这对于蛤蛇口腔炎防治大有裨益,大大提高了成活率。赵成坚等(50)用冰硼散、云南白药粉、复合维生素B片混合治疗,也获得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90%,且药价低廉,无毒副作用,可作为蛤蛇口腔炎的新疗法。脚趾脓肿也是在饲养条件下蛤蛤常发性疾病,患病蛤蛇腿或爪部红肿,吸盘无力,精神状态差,食欲减退。对该病的研究较少,仅见张月云等(51)先用0.1%高镒酸钾消毒液对患病蛤蛇体表消毒,然后在脓肿处用手术刀切一个小口,将脓汁(或脓块)清除干净,接着用双氧水对创口进行防腐
15、消毒处理,撒上磺胺结晶,口服复方新诺明,最后注射抗生素。该治疗方法具有良好效果,治愈率达94%,但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口服药的配制和用量。展望人工饲养驯化蛤蛇已有长达50余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步解决了蛤蛇人工养殖基地模式,防止蛤蛇逃跑的问题;掌握了蛤蛇的食性,解决蛤蛇所需的饲料;掌握了蛤蛇繁殖方面的一些规律和蛤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虽然蛤蛇人工养殖基地模式和繁殖在蛤蛇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人们对蛤蛇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仍未停止,人工养殖蛤蛇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1)繁殖:繁殖成功率低下是制约人工大规模养殖蛤蛇的发
16、展,从而影响蛤蛇的市场供应的质和量。尽管目前蛤蛇规模的人工繁殖已获得初步成功,虽已有产卵行为报道(34,35,52),但对蛤蛇求偶、交配、繁殖行为和生殖生理方面的研究还相当缺乏。如性腺结构与功能如何、受精生物学、胚胎发育等机制尚不清楚。很多爬行动物孵卵时的环境温度,对性别分化有影响(53,54),而孵化温度对蛤蛤后代性别、胚胎发育等的影响研究甚少,以致难以实现人工控制蛤蛇后代的性比,更好地促进蛤蛇的人工繁殖。(2)蛤蛤疾病综合防治: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人工养殖环境与野外环境相差太大,蛤蛇常发生口腔炎、夜盲症、脚趾脓肿、软骨病、胃肠炎等疾病,发病普遍,速度快,且极易蔓延,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导致大
17、量毁灭性死亡。尽管近些年来掌握了口腔炎的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但是对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和发病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需要寻求效果更加快、安全廉价、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3)在东非大草原,牧场主总认为家畜与野生动物混养会使家畜挨饿,从而采取牲畜与野生动物分开饲养的“常识”,而duToit(55)的研究结果表明家畜与野生动物混养,反而有助于家畜生长。经过50多年的人工养殖技术探索,曾用过笼养、箱养、房养、建造假山放养、围山放养、孤岛放养等方式进行饲养驯化,但对于真正促进蛤蛇生长繁殖的养殖模式,一种既经济、科学、又适宜大规模饲养场所建造模式的研究仍然很少。究其原因,这可能跟我们人工饲养下,对蛤蛉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如摄食、睡眠、排泄(粪、尿)、饮水、求偶等方面了解甚少。已有研究表明,与野生状态下不同,人工饲养动物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调整(56-58h对于未来蛤蛤的人工养殖模式、圈养行为适应性变化也需要加强研究,以更有效地饲养管理,提高蛤蛤质和量。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0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