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2024-2025 《教育心理专题》.docx
《电大 2024-2025 《教育心理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 2024-2025 《教育心理专题》.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单选题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1、假如不色盲是显性特征,色盲是隐性特征,则下面哪一项表达意味着个体将是色盲。(DWW)2、用H20表示水,属于布鲁纳提出的哪一种心理表征方式(D符号表征)3、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维果茨基)4、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C条件性心情反应)的问题。5、在以下四种强化方式中,少一次行为就得不到强化的是(A固定比率强化)6、(B廷克利泡夫)的猴子找香蕉试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7、以下属于程序性学问表征方式的是(D产生式)8、“男”和“女”属于(A名义分数)9、C一类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又称为(C非行为
2、发展目标)10、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心理负担,人们试图用一新编短测验来取代一个长测验,探讨表明这两个测验的相关程度不错,这说明这个短测验的(D一样性效度)好1.有资料表明西方直到(B17)世纪还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2.“一两遗传比一吨环境还重”的是(D霍尔)的代表性观点1、在人类的一个成熟的性细胞里有(C23条)染色体。2、依据皮亚杰的说法,当儿童以同样的行为方式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这叫作(A同化)3、皮亚杰把(C详细运算阶段后期)这一认知发展阶段上出现的一种道德认知水平命名为是“自律的”道德。4、假如一名儿童在“霍丽爬树”这个故事测验里说“霍丽的爸爸假如不知道霍丽爬树的缘由就会生气,但是假
3、如知道了,那就不会生气”,那么该儿童的观点采择实力属于(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5、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起源虞(A巴甫洛夫)的探讨。6、“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描述的是(C固定时距强化)。7、猩猩苏丹取香蕉的试验是(C柯勒)做的。8、视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班杜拉)9、陈述性学问学习的根本目标是(D自行派生新命题)。10、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A概化过程着重供应“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供应“非样例”11、口常观念通常把个体差异看作(A质的差异)12、从正台分布的饿平均值起的负一个标准包括了(B34.13%)人口。填空题1 .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
4、 .少年往往强调友情的(亲密无间)和(忠诚牢靠)这两个特点。1、有丝分裂就是指细胞的成倍分裂,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同化是指把一个对象胜利地纳入己有的某个图式中去。3、儿童嬉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对应的嬉戏类型是联合嬉戏和合作嬉戏。4、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5、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律是指打算律、练习律和效果律。6、柯勒的猩猩苏丹取香蕉的试验说明白学习中的顿悟。7、学问一般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8、陈述性学问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自行派生新命题。9、教学目标应当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10、德育评价宜采纳粗大的等第分数。11、托尔曼通过小白鼠试验提出了“心理地图”的概念
5、。12、命题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13、正态分布的单位称为标准差。14、社会遵从造成个体差异丁一型分布。15、学校里最常运用的两类分数是等第分数和区间分数。16、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化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学问技能、价值观、精神文明。1 .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2 .少年往往强调友情的(亲密无间)和(忠诚牢靠)这两个特点。1、遗传既造成相像性也造成相异性。2、在皮亚杰看来,只有童话而无顺应,则个体的认知就只有量的变更。3、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特点是同等的自由。4、巴甫洛夫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5、学习者首先做出尝试,这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纲”
6、。6、廷克利泡夫的猴子试验表明有机体通过学习可以形成期望。7、下图的A表示短视或工作记忆;B表示长时记忆。8、一个产生式可以表示为假如那么9、陈述性学问的提取可以看作回忆。10、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11、SD过S是标准差的缩写。12、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1、在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上,皮亚杰特殊突出了一种类同于生物性成长的发展,布鲁纳则强调了学校教学,而维果茨基则重视社会历史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2、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于人时易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形成消极的条件性心情反应,去除其的方法主要是采纳系统脱敏之类的心理治疗技术。
7、3、老师应留意在教学的各环节检查学生对该环节的打算状态,相识到不是重复,而是反馈才是引起学习进步的关键因子,信任嘉奖促进行为形成的力气比惩处导致行为消退的力气大。4、从理论上讲,一个完整的视察学习过程是形成内部表征后表现为行为的,为这样一个学习涉及的心理过程有留意、保持、复制和动机。5、一个人的学问可以表征为命题、产生式和意象三种形式。6、通常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可以凭阅历来推断,而一样性效度和重测效度需通过计算相关系数r来推断。7 .成熟的性细胞作(减数)分裂。8 .家庭环境影响的三方面交互作用是(身体哺育)X(社会交往)X认知发展9.皮亚杰把个体认知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命名为(形式运算)阶段。
8、10.布鲁纳鉴定了三种认知表征方式是(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I1.用语言来限制儿童行为的优点有(便利)、(平安)、传递和(敏捷)。12 .命题的结构由(论点)和(联系)两个成分构成。前者多是名词、代词,而后者多是(动词)。13 .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学问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14 .教学内容的二维分类,其中的一维是(可说明性),另一维是(可把握性)。名词说明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3.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
9、的“相识”。5.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老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胜利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更,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顺应是指当儿童变更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9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平安而靠近庇护人。10 .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一般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
10、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学习是指通过阅历而造成长久的变更。学习定义中“阅历”表明学习而能的行为不包括生来即能的和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即能的行为;“变更”包括行为和心理的变更。“长久”表明短暂的变更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习过”。2.自发复原是指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反弹现象。3.分化就是对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4.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它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5.效果律的基本思想是:假如在一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足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加;反之,假如伴随的或跟
11、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减弱。6.强化是指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7.惩处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框架里被宽泛地定义为“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苦恼子”。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相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表现为得知特写关系里的一个对象出现了,便预言、等待或揣测、推想另一对象的出现。9.替代学习通俗地说学习者把榜样记在心里,印在脑子里,实质上是把他人的阅历保持在记忆里。意思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胜利、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假如人,就得我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些代价是我会不起10.行为-
12、结局期望是相识了自己的行为与结局的关系后所产生的预料,表现为确定或揣测自己的一项行为会是怎样的结局。1 .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2 .测量:指依据确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3 .标准分数:是相对于原尺分数而言的。采纳标准分数就是为了克服原尺分数的局4 .标准差: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起先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有多少个体(%
13、)在特定个体i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i的水平相对地高还是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当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观赏”的种种可视察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推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7 .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6.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出现出来的形象。8 .陈述性
14、学问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晰的学问,一般所说的书本学问都可以算在陈述性学问的范畴里。9 .精制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加意思的添加。10 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很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11 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确定的组织方式。12 程序性学问是指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件事的学问,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学问。13 概念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14 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15 .
15、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学问的其次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3、命题及其成分:表现为句子的思想观念被认知心理学成为命题,一个命题有两个成分:论点和联系5、分数的信度与效度:分数的信度是指所测得的分数牢靠不行靠,其主要的一种标记就是两次测验的分数相一样,或者一样的程度高。效度是指测验是否测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6、正强化: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足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8、产生式系统:当前一产生式的行动结果构成了后一产生式的条件,从而引发后一产生式的行动时,这两个产
16、生式就构成一个产生式系统,表现为前一产生式中表述行动的部分与后一产生式中表述条件的部分相重叠。10、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依次。简答题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这告知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像性,也会造成差异性。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像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
17、,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像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值得留意的是: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迥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擅长进行探究了,而只有在探究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实地体会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见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实力。3 .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
18、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学问,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学问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困难,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学问形成概念。4 .请写出担心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一是作出自卑的说明,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简洁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说明。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二是表现为嫉妒、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嫉妒,甚至有意捣乱
19、,直至实行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5 .简述联合嬉戏与合作嬉戏的相同和差异。联合嬉戏与合作嬉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不同的是,联合嬉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嬉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嬉戏者的行为听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6 .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相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
20、为。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相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起先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切。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此阶段的儿童相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己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IO-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相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处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处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
21、,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听从”强调到什么程度。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将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活敏捷现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实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确定的阅读实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人有坚固的特殊记忆实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务,并且能够回忆起和出现出记住的东西。人有实力对保持在头脑里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改造和创
22、建。人有心情、情感,它们可以激活保持在头脑里的话语、意思和图像。这引起方面都相互联系,造成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类个体在形成、保持和消退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时的特殊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分有哪些?系统脱敏法在消退焦虑和恐惊方面很管用,“暴露法”是由系统脱敏法衍生出来的,它和系统脱敏法的主要区分在于不是想像而是直面真实的焦虑-恐惊刺激,至于辅导过程,仍旧是系统脱敏法的实质,而效果以暴露法稍长。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强化四式的特点为: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每做满确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23、。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一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限制。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赐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务里。(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安排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学习要胜利,多少须要尝试;尝试难免产生错误;后继尝试会消退从前尝试的错误;足够多的尝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胜利的关键操作联贯起来,从而表现出娴熟地解决问题的行为。5 .托尔曼用三组老
24、鼠做的潜在学习试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托尔曼的这个试验确立了两个相联系的重要观念:(1) “学习”和“表现”是两回事;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换言之,没有强化也能学习,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就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有机体没有做出一项行为来,就断定它没有学到或学会该行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学习者己经学到了、学会了,但是没有强化就不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学习”的含义。6 .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假如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专题 电大 2024-2025 教育心理专题 2024 2025 教育 心理 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1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