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理路.docx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理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理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理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资源紧张等环境问题。因此,从学理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理论生成进行梳理阐释,对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在新时代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人类需要从自然界中汲取能量,需要借助自然所提供的地理环境或通过人类实
2、践创造的生活物质条件去生存、交往,进而组建社会和人类世界。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对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加以关注,并深刻揭示了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等论断都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生成奠定了哲学基础。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启发第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世说,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3、,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有规律的运动之中,其趋势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人、人类社会的出现正是自然界的最高发展阶段。起初,物质世界等同于自然界,“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而“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3o由此,人作为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出现,并开始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实践,物质世界也就分化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正是基于这种意义,“人作为自然存在物”2167,“是由分化产生的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4858,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异物,而是“连同我
4、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498。第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被自然孕育而产生后,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仍然依赖于自然。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水、空气等都是人类的食粮。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还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如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正像人体依赖于自身的器官和生命系统一样,“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292o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马克思认为,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精神世界,人类都需要依赖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5、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95。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培养了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如梵高的星夜,或是从白蚁丘的特殊建构汲取灵感,创造出现代建筑冷却系统等。总而言之,“文明就是第二自然“。此外,自然界还是人与人交往的纽带。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和物质,劳动过程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自然界作为劳动的发生环境,也就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媒介。这种联系是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间接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2
6、122。第三,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相较于其他与自然之间呈现单向物质索取的生命体不同,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在呼唤与协作中产生语言、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能动主体。因此,人类虽然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但却能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来改造自然。人对于自然界的再生产不是靠精神的遐想,而是靠物质性的实践活动。人正是在自身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展现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才使得自然界从一片荒凉进化为人的环境、人的对象、人的活动要素,人的类本质也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得以确证的。因此,作为自然进化结果的人,帮助了自然进化,人再生产了整个自然界。但这种再生产不是无所顾忌的,而是需要
7、“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的,人不能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东西,人所创造的一切仅是自然界中原有物质的形态变化而已。因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6综上,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来源于自然界,依靠自然界,同时也在生产整个自然界。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人类不应当成为大自然的“主宰者”,而应该扮演好大自然“守护者”的角色,努力保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的启发第一,自然生产力影响、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认
8、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7662,人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具体地讲,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方式和数量。“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855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如果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那人本身就无法生存,社会生产力也将不复存在。但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取决于自然环境的状况,因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
9、的周围的自然”7560。二是自然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前提,也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852自然界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提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且依靠各种自然条件对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规模、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土壤的结构、气候的类型等都影响着农业生产效率和分布。对工业的影响也是如此,自然资源的分布、构成、储量以及地理位置决定了地域性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可否认,“周围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缺乏或丰富,曾经给工业的发展以无可争辩的影响。”9因此,“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
10、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10972第二,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一贯主张通过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把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或资源重新回到生产和生活消费中加以利用。“产品的废料,例如飞花等。可当作肥料归还给土地,或者可当作原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11至于消费排泄物,因其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因此可以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持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动态平衡。人口自身的生产受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马克思认为,造成社会人口过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
11、家对于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和对自然的掠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7692。而要解决这一矛盾,解决人口过剩问题,保持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动态平衡,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与人利益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第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当下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更体现在为后代负责。对此,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作为研究视角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为追
12、求剩余价值,资本家肆无忌惮地破坏土壤肥力,不考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终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对此,马克思指出,“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及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提出,“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10875。总而言之,人不是自然的所有者,只是自然的利用者,这种利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下进行,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0927,这样才能保障子孙后代能够持续利用自然界。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认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文明的自主生成与持续繁荣;强调
13、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及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倘若我们不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合理性、代际公平问题以及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留给子孙的将是一个满目疮痍、资源贫瘠的世界,那人类文明将无法延续下去。二、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对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生态观正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有度有节”等生态智慧进行现代转化的理论成果。(一)对“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现代转化“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坚持生命整体论,把自然界
14、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将尊重、爱护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看作是人类的最高道德准则。“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具有同源性。古人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12288、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3等理念,都是强调人与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的,二者同宗同源,都源于自然界,属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古人认为,人类爱自己的前提是建立在爱万物之上,
15、同样人类发展的前提也是建立在万物发展的基础之上。不仅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更要对天地万物持有一颗仁爱之心,做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14、董仲舒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12251等主张都是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世间万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世间的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天地万物。因此,人只有将仁爱的对象置于整个自然界,才能称为“仁者”。“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是古人在深刻思考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其存活于宇宙和天地自然之间,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以及要以何种状态自处的智慧结晶;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类与天地万物同宗同源,人类应当平等的善待世
16、间万物,尊重一切生命价值,从根本上承认“天地人,万物之本也”。(二)对“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道德经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5所谓道法自然,即“道”的法则是自然,是宇宙自然形成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天地万物都要受到这种法则的制约。而“道”是指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万物产生和演变的根本法则和根本动力。古人认为,只有做到“顺天地之道”,才能“万物不伤”“助天生物”“助地养形”。管子从国家层面论述了遵“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16,意思是若不顺应四季变化之规律,国家就会失去其根基。董仲舒对国家统治者提出了“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的施政原则,认为
17、国家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只有遵循“法天道”“顺天命”,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统治,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朱熹则从普通人的层面对“道法自然”的问题展开阐述,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之理才是大智慧的体现,并指出,“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顺而循之,则为大智”17。荀子不仅看到了人遵循自然规律的一面,更关注到了人对自然改造的一面。荀子意识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8,人应当“不与天争职”,但人却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即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但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是古人在深刻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独特 生态 生成 理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