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docx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内容构成及创新特质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系统阐释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及新时代以来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该体系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与根本宗旨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统一、遵循普遍规律与把握具体实际有机统一、发展自身与造福世界有机统一等创新特质。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文明;理论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
2、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他进一步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其理论体系有科学的生成依据,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展现出鲜活的创新特质。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生成依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
3、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程为历史依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智慧为文化资源,以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为现实条件,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相关理论从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始于西方国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特定形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推动形成了以大工业和雇佣劳动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社会。然而,资本主义一味强调私
4、有制和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社会化大生产同“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3591o作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来看,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定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和
5、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更为东方国家选择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东方国家因其自身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等特殊性,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4,从而走出一条避免资本主义苦难的发展新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模式,充分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历
6、史的创造者,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保证人能够全面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看作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突出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追求。长期以来,资本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却加深了人对物的依赖,特别是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导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性丧失和普遍异化。诸如此类的现代化困境,暴露出西方现代化无法摆脱资本的贪婪本性。与之相比,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单一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目标,强调实现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
7、水平、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高度契合。(二)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并坚持不懈探索的事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前,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前途的分析,肯定了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唯一出路,同时将国家工业化政策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全党“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技术知识”5,“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6o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应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尽快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发展
8、模式上,毛泽东强调要“以苏为鉴”,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规划上,制定五年计划的时间表,形成“两步走”战略安排,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7;在发展布局上,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机遇,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性转移。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8;同年,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
9、时,邓小平又重申“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为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邓小平强调必须“走自己的路”,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步走”战略规划,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用“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制定并完善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羲国家“新三步走”战略,确立了“三位一体”现代化布局,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将我国的现代化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将现代化
10、建设目标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起来,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文明体系。党的十八大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事业的接续推进。(三)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理念蕴含着除旧立新的创新精神。中国人自古就有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基因。正是基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创新精神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11、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9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才能为我国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治国有常,立民为本”的追求蕴含着经世济民的天下观。从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惠民思想到孟子“民贵君轻,重民爱民”的政治主张,从“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典范到“天地之大,黎元为本”的情怀,从“以百姓心为心”的品行到“以天下万民为事”的责任,都寄托着经世济民、强国安民的社会理想。习近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让现代化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全体人民。“事不避难,行不避易”的古训蕴含着顽强拼搏的社会观。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国家,
12、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10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依然需要继续发扬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只有始终保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大力量。“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胸怀蕴含着海纳百川的道德观。中国人自古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并把“协和万邦”作为治世追求。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中没有穷兵默武、侵略别国的基因,中华文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
13、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强调既通过自信自立实现强国目标,又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新机遇,不断拓宽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四)现实条件:新时代以来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统筹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世界变局的深刻洞察。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宝贵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14、。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反映了党中央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工作方式、体制机制等问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反映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整体目标要求,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凝结了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党的百余年奋斗重大成就
15、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方面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党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全过程,巩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容构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论述,构建起以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本质要求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一)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
16、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定性,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强调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2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领导核心。第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强调了我国现代化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将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契合人民愿望、总结实践
17、经验,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1171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人民共建。中国式现代化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要落实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成效要靠人民来检验
18、。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让人民真正满意的发展成就,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拥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基于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习近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现代化 理论体系 生成 依据 内容 构成 创新 特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