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docx
《学习时报:《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时报:《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史通义中的史学观清代初年,浙东史学学派由黄宗羲所开创,该派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史学研究,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在清中期出现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一一章学诚。章学诚(1738年一1801年),浙江会稽人,清代史学家、史学理论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他的文史通义在继承浙东史学学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倡六经皆史,力主史意(史义),创立了更为完善的史学理论体系,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向高峰。史学的源流在文史通义开卷,章学诚即论述史学的源流:“六经皆史也”。章学诚认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并不仅是“圣人立言以垂教之经”,而都应视为史学著作。历史上,经史有别的争论早已有之。北宋苏洵认为,经史自古泾渭分明,“
2、经文简约,以道法胜;史文详尽,以事辞胜”。到了明代,潘府、王阳明、王世贞、李贽则认为经史无异,已有“五经皆史”的论述。清中期,章学诚再度提出这一史学研究命题,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在“浙东学术”部分,章学诚阐释:“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孔子倡言“见诸行事”,言天人性命必究于史,史学所以经世,是史学的根本所在,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谈论史学。“六经皆史”命题之所以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六经属政典,记录了中华上古的典章制度,因此史是先于经而存在的。“先王政典”须与“时王制度”有机统一,才能完整理解“六经皆史”的含
3、义。比如易以天道切于人事,它因时而制,在致用中不断完善,并不是因循不变,而“变”则是万古恒常的。章学诚由易推论诗书礼乐春秋,甚至凡涉著作之林“无一非史”。提出“六经皆史”显示出章学诚泛史学的倾向,但其核心目的还是扩大、深化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将史学的源流上溯至六经之前,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畴。同时,“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切人事”的致用之效,在乾嘉时期有着针硬时弊的意义。针对当时“舍今求古”的汉学与“空谈性天”的宋学两个极端导致的僵化学风,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表现出深刻的“经世致用”理念。史学的范畴史学发展到今天,通常认为“史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材料,而“史著”则是在史料的基础上阐发“会通因仍
4、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章学诚文史通义对“史著”与“史料”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史书根据其内容,可分为“著述”“纂辑”两类。著述是史家独断之学,即史著;“纂辑”是文献资料汇编,也就是史料。基于这种认识,章学诚推崇“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纪事本末体,认为其“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兼有司马迁的史记这种纪传史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种编年史的优点。章学诚对于通史亦推崇备至,认为如宋代史学家郑樵撰述的通志是真正的史著,其特点有“免重复”“均类列”“便镂配”“平是非”“去抵悟”“详邻事”的“六便”,以及“具翦裁”“立家法”的“二长”,共计8个优点。但通史也有“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的“三弊”Q章学
5、诚对史学作出的另一突出贡献,是把方志纳入史学研究范畴。中国的方志虽然起源很早,周礼郑志周志尚书禹贡都有方志的雏形,但方志一向被视为地理。章学诚从性质上划分了方志与地理的区别,认为“地理之学,自有专门”,方志不是地理,而是“史体”,不应将二者视同。方志的内容是记载一方历史,则不应只限于地区沿革,对于史料文献的研究也应加强。章学诚主张方志在体例上要有系统性:以“通志”记载人物和大事记、以“掌故”记载制度及典章、以“文征”记载资料诗文等,再以“丛谈”作为附录进行补充。章学诚还主张各州县应建立志科机构,日常可以征集文献资料,为编修方志做好基础性工作。这些论述分布在文史通义的外篇,今天均已成为方志研究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史通义 学习 时报 文史 中的 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