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石家庄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家庄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1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家庄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发展形势(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石家庄市气象事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央财政投入1.0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08亿元,覆盖了石家庄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领域,使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1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我市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平台、专业气象服务平台等,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80%,公众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0分
2、以上,决策服务基本满意率达到90%o2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精细化要素预报等业务初步开展,精细化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达到3小时间隔,空间分辨率精细化到乡镇,格点细化到5千米。全市短期和短时预报业务水平和预警时效得到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至80%以上,24小时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至78%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发布平均提前量达30分钟以上。3 .综合气象观测和信息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全市综合气象观测网基本成型,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基本气象要素全部实现自动化观测,新建4个新型自动气象站、5个能见度仪、11个称重式降水传感器、19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地基GNSS/ME
3、T探测站、1个PM2.5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站、1部风廓线雷达、1部气溶胶激光雷达、1个紫外辐射观测站、25个四要素区域气象站、65个单雨量区域气象站,购置了2部气象应急车、1部移动天气雷达,安装了微波辐射计、太阳光度计和反应性气体观测系统各1套。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通信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O4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明显。发布了石家庄市暴雨灾害防御办法石家庄市暴雪大风寒潮大雾高温灾害防御办法,在气象事业发展、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政策保障作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市本级和6个县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实现了乡(镇)气象信息服
4、务站、行政村信息员全覆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有明显进展,完成17个县(市)、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信息普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编制市、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16个,在天气系统上游山区安装了7处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建立了GPS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对空射击空域自动申报系统,建成赵县梨区冰雹防御示范工程。5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石家庄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Se检索期刊论文1篇、核心期刊及以上级别论文30篇。获省科技厅资助科研
5、项目1项、市科技厅资助科研项目3项。人员学历、专业结构明显改善,全市气象职工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4%,全市正研人数1个,省级首席预报员1人,县级综合业务带头人1人,省气象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人,石家庄十百千人才工程专家3人。6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绩显著。石家庄市气象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以及全国文明台站标兵、全省文明台站标兵称号,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11个,县级文明单位达到100%。石家庄气象文化建设十二个一在行业内外获得好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1人,荣获全国气象系统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荣誉称号1人。(二)省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1 .防灾减灾的需求。党的十八大
6、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我市气象灾害多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2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市提出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对不断优化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要求,为合理规划我市主体功能区、城镇化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气象保障。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提高气象监测评估能力和服务
7、水平。3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转型发展,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提高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综合效益,更好地履行政府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是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重要举措。(三)存在的不足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1 .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气象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高,气象服务社会化有待强化,气象信息资料的社会
8、共享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和时效性有待提升,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待解决,公共气象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2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不足。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观测存在盲区,暴雨洪涝、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不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以及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部门联动的防灾救灾体系有待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和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亟待提高。3 .保障生态建设能力不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不足,环境气象监测、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
9、建设亟待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部门合作机制还不完善。4 .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落后。石家庄市气象部门现有17个基层气象台站,由于社会发展等客观原因,台站建设发展慢,业务用房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气象台站不符合探测环境要求需要整体搬迁。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强化科技引领,深化气象改革,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保障经济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打造京津冀世
10、界级城市群第三极提供坚实的气象保障服务。(二)基本原则1 .面向需求,科学发展。坚持气象事业的公益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安全生产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科学发展气象事业。2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构建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气象事业创新发展。3 .紧密衔接,统筹发展。坚持与河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中央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4 .履行职能,依法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
11、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现代基础气象业务体系;技术领先、支撑有力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形成与国家气象事业和石家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具有省会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30分钟,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以上。三、主要任务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强化监测基础,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警水平,提升气象事业对经
12、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三五期间,着力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落实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预案及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完善气象应急保障系统,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森林火灾、重大社会活动的应急气象保障能力。(二)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保障,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气象服务产品
13、,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精细化,保持公众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气象服务组织建设。强化供电、供热、供气、交通、城市防涝等城市生命线气象保障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普查和监测评估,加强旅游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实现重点旅游景区专业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和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多元化气象科普平台,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实现气象科普常态化。(三)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完善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建立气象灾害对生态影响预警指标体系,建立气候变化对生态影响评估系统,提升气象为山、水、
14、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保障能力。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人工增雨(雪)、防雹业务布局,完善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装备保障水平和作业能力。(四)加强基础业务现代化建设完善气候观测网,优化天气观测网,建立部门间大气观测站网规划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类大气观测设施建设,提升农业、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气象观测能力。优化区域气象灾害观测网布局,发展数值预报释用和集合预报技术,完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完善灾害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冰雹、短时大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和分区预警系统,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提高突发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业务水平。建立城市防汛
15、精细化预报预警技术支撑系统。加强气象大数据平台应用,实现气象数据跨部门、跨行业集约化共享应用。(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托,围绕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和业务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开发工作,切实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的培养,加强横向联合,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六)加强基层气象工作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台站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气象探测环境较好、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稳定的基层气象观测平台
16、,建成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基层台站气象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重点工程围绕石家庄市重大发展战略,针对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着眼气象事业发展重大任务,拟在十三五期间开展以下重点气象工程建设。(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建设目标:实现集天气预警、气象信息与服务、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人影指挥、气象影视、农业开发气象试验、气象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石家庄气象综合预警中心。履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职能,提升气象现代化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化的业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
17、损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建设内容: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设。在3700平方米的业务楼内,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天气预报制作中心、环境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处理中心、气象探测中心等业务平台,改善供电、供水、供暖、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建成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收集准确及时的多要素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完善数据收集处理与共享服务系统,升级石家庄天气雷达为双偏振,增加遥感探空、常规探空、GNSS/MET水汽总
18、量、大气成分、云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观测、辐射通量观测点,在城市及高速公路沿线建设密集气象观测网和实景监控系统,实现观测信息实时传输。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设。开展雷电、暴雨、暴雪、寒潮、大风等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集灾情监测、风险评估、案例查询、预警信息、指挥调度、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系统,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二)民生气象服务工程建设目标:天气预报准确率将有所提高,气象精细化预报水平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有效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覆盖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在现有气象服务效益基础上,基本满足石家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石家庄科学发
19、展、转型升级、绿色崛起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建设内容:升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播出系统。建设高清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播出系统,建设虚拟演播室,增加摇臂等专业设备提升大场景拍摄能力,完善影视气象服务平台,拓宽公众气象服务领域,提高民生气象服务能力。引进专业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和释用平台。完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系统,建设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完善内涝风险预报与评估系统,完善新媒体交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建成集旅游气象综合信息库、预报预警技术方法和指标、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分发于一体的市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完善电力气象服务系统。开发集天气实况、预报、预警于一体的电力气象服务系
20、统和业务服务平台,为电网安全运行做好气象保障服务。(三)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目标:围绕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建设需求,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准确率,为重污染天气预警、大气污染防治调控、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修复提供气象保障。主要建设内容:完善环境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在加强现有环境气象监测设备维护升级基础上,加密城郊地面及脉动风观测、建设三维地面风场,开展霾大气成分、碳组分监测、增加太阳辐射仪、太阳光度计建设,建设大气边界层气象观测塔。建立环境气象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加强环境气象大数据监测资料应用,完善
21、环境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系统,建立减排调控气象评估系统。建立气候环境承载力评估系统。为石家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保障支撑。建立环境气象应急服务系统。建设车载移动式气溶胶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拉曼温廓线激光雷达、大气成分监测设备、气象要素观测站,购置移动综合观测车及系统集成和分析预测决策支持软件等。(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目标:建成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筹集约、市县协调发展、全市区域联动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提高石家庄市人工影响天气开发云水资源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服务农业生产、缓解水
22、资源紧缺、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建立市、县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体系。建设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综合决策指挥分析系统以及县(市)、区级作业应用系统,健全人影作业指挥体系。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体系。建设标准化作业点,配备固定全自动火箭发射系统、可视化监控系统、网络监控以及物流网管理。移动作业点更新,新增移动全自动火箭发射系统;组建人影社会化作业队伍,固定点、移动点均配备一支社会作业队伍。建设云水资源监测网。布设X波段多普勒双偏振雷达,多通道微波辐射仪,全自动激光雨滴谱仪等观测设备。开发人工增雨(雪)、防雹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建立由政府、部门和受益行业(企业)共同参与
23、的效果评估体系,增强作业效果评估能力,提高效果评估结果的应用。(五)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服务系统,精细化气象服务将融入现代园区建设、精准扶贫、西部山区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地面与卫星遥感相结合的生态监测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建设内容:建立完善生态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围绕山水林田修复,建立林地、城市等生态气象观测站,升级卫星遥感接收系统,开发完善卫星观测产品分析处理系统,建立陆面一遥感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开展森林火灾、植被覆盖、干旱、水域面积、城市热岛等生态参数动态监测及生态建设评估。完善现代农业气象保障系统。围绕经济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家庄市 气象 事业 发展 十三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5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