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回沟煤业有限公司小回沟矿井二期井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
《山西小回沟煤业有限公司小回沟矿井二期井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小回沟煤业有限公司小回沟矿井二期井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1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 录前言写依据及编制原则1编制原则1.2编制依据1井概况1矿井简介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3工程概况工准备4施工方案1施工方案2巷道施工机械设备配置4施工队伍安排工方法5.1巷道炮掘施工2巷道综掘机施工3交叉点施工4硐室施工5煤仓施工6立交处施工7贯通测量措施8巷道穿越破碎带施工6 防治水方案7 施工设备选型与辅助系统1排水2 压风3 供水7.4供电5通风系统6照明、通讯与信号、监控系统7运输系统7.8砼搅拌系统9斜井提升安全设施10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组织及循环作业方式1施工组织机构和劳动力配备8.2正规循环作业程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1施工进度计划2施工排队图3工期保证措施程质量目标、质量保证
2、体系及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措施1工程质量目标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3工程质量标准4质量控制关键点5关键工序的控制措施10.6保证质量目标的主要措施957质量检测监测手段全技术措施及安全保证体系1安全目标2安全管理机构3安全检查、控制措施4安安全教育、考核和责任追究5预控防范措施6安全专项控制业健康安全管理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3主要安全管理制度13文明施工、环保、消防、降噪声及安全质量标准化1文明施工措施2环保措施3消防措施4降噪声措施5安全质量标准化6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周围设施或建筑物的防护措施7现场维护管理措施料管理1计划、统计报表的编制与传递2信息管理
3、件前言某某矿井隶属于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某某省太原市清徐县西北15km处,行政区划隶属清徐县、古交市管辖,开采资源属太原西山煤田。某某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Mt/a,服务年限约63.18a。矿井为混合开拓方式,井田内共布置5个井筒,1个立井,4个斜井,分别为回风立井井筒、主斜井井筒、副斜井井筒、管道斜井井筒、专用进风斜井井筒。目前专用进风斜井、管道斜井都已施工到底。井下二期巷道主要包括:运输大巷、辅助运输大巷、1号回风大巷和2号回风大巷等工程。1编写依据及编制原则1.1编制原则1.1.1 认真执行国家建设方针,在确保安全、工程质量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1.1.2 积极推广应用
4、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平行交叉作业,加快施工进度。1.1.3 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施工工期。1.1.4 合理安排资源和劳动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人力和物力,确保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全面实现,以获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1.1.5 控制措施工程,降低工程成本。1.1.6 搞好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1.2编制依据(对标红的规范进行查新替换)1.2.1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一水平大巷布置图(S1719-110-1)。1.2.2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一水平运输大巷平、剖、断面图(S1719-110.1-1)。1.2.
5、3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一水平辅运大巷平、剖、断面图(S1719-110.2-1)。1.2.4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一水平1号回风大巷平、剖、断面图(S1719-110.3-1)。1.2.5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一水平2号回风大巷平、剖、断面图(S1719-110.3-2)。1.2.6某某某某煤业有限公司某某矿井水文地质资料。1.2.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2.8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1.2.9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2010。1.2.10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13-20
6、10)。1.2.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2.13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1.2.1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7。1.2.1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1.2.16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1.2.1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1.2.19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AQ1055-2008)。1.2.22煤矿安全规程。1.2.23国家及行业有关煤矿建设的其他规范、标准或文件。2矿井概况2.1矿井简介2.1.1位置、交通某某矿井位于某某省
7、清徐县西北15km,行政区划属清徐县、古交市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东经 11213001121730,北纬 374000374330。区内交通较为方便,榆(次)古(交)的省级S316公路横贯全区,向南15km至清徐县可达大运高速公路和G307国道,经清徐可通往全国各地。榆(次)古(交)公路清徐古交段已实施拓宽和截弯取直工程,大大提高了区内交通运输能力,为矿区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2.1.2地形地貌本区属吕梁山脉中段的东翼,地势高峻,山峦叠嶂,沟谷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勘探区北部麦地掌西,海拔+1701.87m;最低点位于东南部沙园沟,海拔+1104.1
8、0m,最大相对高差为597.77m,区内基岩大面积裸露,仅梁、峁有黄土残存。2.1.3河流区内无大的河流,较大的沟谷有白岔沟、童子川沟、都沟和某某。白岔沟、童子川沟属古交市大川河支流,沟谷中常年有水,但水量很小,只在大雨过后才能形成较大的洪流。都沟和某某均属季节性沟谷,平时干枯无水,只在雨季才有洪水通过。井田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2.1.4气象及地震烈度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度适中,冬季干燥寒冷。全年日均最高温度37.3,最低气温-11.9,年平均气温为8.91。全年风向以西北风为主,历年平均风速为2.2m/s,最大可达3.3m/
9、s。年平均降雨量427.80mm,年平均蒸发量1843.40mm,平均无霜期185d ,最大冻土深度800mm。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S(2001)060号,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本区基本烈度为度区。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2.1工程地质2.2.1.1 地层(从老到新各层叙述太多,可以根据已施工工程简单叙述,主要需要二期工程有关的工程地质,但没有?)井田内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分布于山梁及沟谷之中的新生界第四系。结合钻孔资料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本组最大厚度为
10、251.80m,上部为深灰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白云岩;中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结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岩。(2)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本组厚度为117142m,平均厚128.94m,与下伏地层上马家沟组为整合接触。上部为深灰浅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和角砾状灰岩。中部以浅灰灰色角砾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间夹脉状纤维石膏及结晶石膏层,裂隙内充填有方解石脉。下部为浅灰色泥灰岩夹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溶洞不太发育。(3)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厚度24.6359.30m,平均厚44.51m,其厚度变化与奥陶中统侵蚀基准面凹凸不平有
11、关。岩性以深灰、浅灰及灰色细中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石灰岩及煤组成。底部常具薄层铁质泥岩或铁质粉砂岩,含黄铁矿及菱铁矿结构,呈透镜状,即“某某式铁矿”,厚度极不稳定,且分布零散。(4)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厚度为49.1191.15m,平均厚度75.55m,由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浅灰色砂岩组成,含煤89层,其中可采煤层34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段之一。根据沉积旋回和岩性组合特征及含煤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1)太原组一段(C3t1)K1砂岩底至L1(庙沟灰岩)底,厚度为22.4065.93m,平均43.44m。以泥岩、
12、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局部为砂质泥岩,薄煤层及薄煤线组成,间夹薄层石灰岩或泥质灰岩。2)太原组二段(C3t2)L1石灰岩底至L4石灰岩顶(斜道灰岩)厚度为5.7045.96m,平均16.91m,岩性以灰黑色泥岩和14层石灰岩为主,次为浅灰色细粒砂岩与粉砂岩互层,间夹有一层13m左右的中厚层中粒砂岩和薄煤线,主要含有7、7下号煤层,均为极不稳定不可采煤层。3)太原组三段(C3t3)L4灰岩顶至L5灰岩顶,厚度为6.2732.56m,平均11.53m,以灰黑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间夹12层石灰岩,其中L5石灰岩(东大窑石灰岩)全区发育,但受上部砂岩体的影响厚度不稳定,一般为23m,泥
13、质含量较高,可达1520%,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5)二叠系下统某某组(P1s)本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岩系,由浅灰、灰白、灰色含砾中粒砂岩、细粒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主要含02、03、2、3、4、5上、5号煤共七层,其中2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的主煤层之一,03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5号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为极不稳定不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本组厚度为55.95112.59m,平均78.14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6)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厚度为66.90121.50m,平均96.70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
14、部为深灰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局部含12层薄煤线,风化后多呈灰绿色。底部K4砂岩为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厚56m,为长石岩屑杂砂岩或岩屑杂砂岩,岩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及硅质岩屑,孔隙式胶结,胶结为钙质和铁质,其中灰绿色泥质杂基含量达2030%。中上部为黄绿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浅灰色细粒砂岩互层,中部有一层灰绿色粗粒砂岩,局部相变为含砾粗粒砂岩,巨厚层状。顶部为灰色紫红色含铝泥岩或铝质泥岩,富含菱铁质鲕粒,层位稳定,俗称“桃花泥岩”。(7)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厚度为312.80445.85m,平均391.38m,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组成,底部以K6砂岩底与下伏
15、下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按其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岩性段:1)上石盒子组一段(P2s1)厚度为128.17204.33m,平均162.58m。以灰绿色、紫红色砂质泥岩为主,与中细粒砂岩呈互层状;下部为灰黄色砂砾岩夹杂色泥岩及灰色泥岩,砂砾岩多呈透镜体。底部K6砂岩为含砾粗砂岩,其下部往往含有一层厚约0.501.00m的细砾岩,呈透镜体分布。中上部为黄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杂色斑团状泥岩夹砂岩,泥岩中有时含少量铝质、局部含铁质鲕粒或结核。本段以暗紫色斑块和夹层为特征。2)上石盒子组二段(P2s2)厚度为184.63241.52m,平均228.80m,下部为厚一巨厚层状灰黄色(岩屑)长
16、石砂岩夹紫红色和黄绿色泥岩;中上部主要岩性为巧克力色、灰紫、蓝紫、暗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黄绿、灰黄色砂岩、含砾砂岩及灰绿、灰黄色泥岩;顶部砂质泥岩或砂岩中夹有燧石层或条带,是上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分界的良好标志层,本段中以灰蓝色砂质泥岩及砂岩中含肉红色长石为特征,与一段地层相比,砂岩中长石含量自下而上增多。(8)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厚度为75.25121.95m,平均100.35m。底部为巨厚层灰黄色长石石英杂砂岩(K8),其上为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砖红色长石砂岩组成,以桔红色泥岩大量发育为特征,泥岩中含23层泥灰质或钙质结核,有时夹泥灰岩薄条带。本组中砂岩延伸不稳定,往
17、往呈透镜状展布,局部砂岩之底含砾。K8砂岩为含砾粗砂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长石为肉红色,杂基为灰绿色泥质或粉砂质,分选及磨圆度差,呈棱角次棱角状,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整合接触。(9)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本组厚度大于145.85m,岩性主要为浅灰红色、灰白色厚层状或薄板状中细粒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长石杂砂岩及砖红色泥质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状砖红色泥岩,其中K9砂岩为暗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具灰绿色条带,成分含有少量肉红色长石及硅质岩屑,厚层状,分选及磨圆度较好,为次圆状圆状。与下伏石千峰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10)第四系(Q)分布零星,主要见于梁、峁或沟谷地带。1)第四系上更新
18、统(Q3)大多数呈星点状分布,主要岩性为灰黄色亚砂土、亚粉砂土,质纯,结构较为松散,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发育有砂砾石透镜体,并见有呈星散状分布的灰白色钙质结核,其厚度为010.00m,平均6.0m。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2)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白石沟及都沟河河谷、河漫滩及I级阶地一带。厚度09.85m,平均4.50m左右,由细砂、粉砂、砂土及砾石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物和山前洪积物。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2.2.1.2 构造(1)褶皱构造井田内褶皱相对较为发育,共填绘褶皱14条,其类型简单。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背斜、向斜相间产出,其组合类型为平行或斜列式排列。区内规
19、模较大的有三条,详述如下。 1)号向斜位于本区西北角童子川村西600m处,向北延伸出井田,轴迹延伸方向近SN向,呈轴面近于直立的舒缓波状向斜。轴部及两翼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的砂岩,西翼地层产状612,东翼地层产状511,远观褶皱形态明显,为两翼基本对称的直立水平开阔褶皱,延伸长度为2.2km。2)号背斜位于童子川白岔沟养天池一线,轴向总体近南北向,在童子川以南发生偏转为NW 25,养天池一带为NW 35,为一弧线型走向,轴部地层为P2s2、P2sh和T1l地层,西翼地层产状为69,东翼地层产状为59,为基本对称的直立开阔背斜,延伸长度达4.5km。褶皱统记表编号长度(m)宽度(m)轴迹
20、延伸方位及变化褶皱形态及类型褶皱特征备注12200200近SN向,轴迹舒缓波状直立水平开阔向斜主褶皱主要产出于刘家沟组砂岩中,两翼产状相向倾斜,倾角5-12,远观该褶皱形态非常明显,为两翼对称的开阔褶皱。24500300近SN向,轴迹舒缓波状直立水平开阔向斜主褶皱主要产出于石盒子驵-刘家沟组中,顺褶皱轴迹方向两侧产状想背产出,倾角平缓,两翼基本对称。32200200近SN向直立水平开阔向斜主褶皱主要产出于刘家沟组砂岩中,地貌上反映明显,两翼产状相倾斜,倾角平缓4650100近SN向,线状直立水平背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主要为上石盒子组二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平缓,倾角5-105450150NE-SW
21、线状轴面近直立,开阔背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主要为上石盒子组二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平缓,倾角5-8,两翼基本对称。6350200NWW-SEE向直立开阔背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为上石盒子组二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相背产出,倾角,两翼基本对称。7700200NE-SW向轴面直立,枢纽近水平的开阔向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主体为上石盒子组二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相状产出,倾角平缓,5-10,两翼对称。8400200NE-SW向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北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主体为上石盒子组一段泥岩、砂岩,两翼产状相背产出,倾角平缓,5-10,为波状褶皱。9500200NW-SW向,舒缓波状开阔背斜郑入褶皱的岩层主体为石盒子组、石
22、千峰组,两翼产状相背产出,其北西翼产状平缓,南东翼产状局部较陡,倾角30,两翼不对称。北西翼上发育有次组张性断裂10500100NE-SW向轴面近直立的开阔背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为上石盒子组一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平缓,褶皱为开阔褶皱。两翼上见次级波状褶皱。11200100NWW-SEE向直立水平、开阔背斜卷入褶皱的的岩层为上石盒子组少岩、泥岩,两翼产状相背产了,倾角。褶皱两端被晚期滑塌物所掩盖而出露不全12300100NE-SW向直立水平、开阔向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为上石盒子组二段砂岩、泥岩,两翼产状相向产出,倾角较缓。13420100NE-SW向直立开阔背斜卷入褶皱的岩层为上石盒子组一段砂岩,两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小回沟 煤业 有限公司 矿井 二期井巷 工程施工 组织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