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常见诊断方法.docx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常见诊断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常见诊断方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以发热、眼鼻黏膜卡他性炎症、坏死性口炎、腹泻和支气管肺炎为主要特征,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与小反刍兽疫同为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还包括牛瘟病毒、人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瘟病毒和海豚瘟病毒。其中小反刍兽疫与牛瘟具有相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两者还具有血清学相关性。小反刍兽疫是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lE)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目前防控主要依靠灭活苗或弱毒苗,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免疫持续期短、热稳定性差、病毒毒力有返强风险等众多缺陷;目前主要分布在非洲、阿拉
2、伯、中东以及大陆在内的亚洲部分地区。一、流行病学1.1小反刍兽疫的地理分布小反刍兽疫在1942年第一次在非洲的象牙海岸被报道,随后的调查发现小反刍兽疫广泛流行于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大多数非洲国家。后来,小反刍兽疫的分布逐渐扩大到中东、伊朗、南亚次大陆、土耳其以及亚洲中部的部分国家。在亚洲,小反刍兽疫于1987年首次在印度南部地区出现,于1993年至1995年传入阿拉伯半岛、中东及南亚次大陆部分地区并成为了当地的地方性流行病。随着小反刍兽疫全球范围内的净化,人们对小反刍兽疫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其警性有所提高,相应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但更为频繁的动物贸易、牲畜的季节性的迁移以及部分地区的游牧
3、风俗为小反刍兽疫的传播创造了许多条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不断扩大。近年来,小反刍兽疫跨国疫情多发,于2000年首次在亚洲的塔吉克斯坦、尼泊尔、中国西藏暴发。在非洲,小反刍兽疫已遍及赤道以南的刚果(2006)、肯尼亚(2006)、乌干达(2007),撒哈拉北部的摩洛哥(2008)。根据小反刍兽疫F蛋白、H蛋白和N蛋白基因的序列比对,将世界不同地域的小反刍兽疫流行毒株划分为4个基因群。其中,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西部及近年在非洲中部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I系;在西非的象牙海岸、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U系;在东部非洲的苏丹、也门、阿曼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m系;在阿拉伯半
4、岛、中东、亚州南部地区及非洲的摩洛哥分离的毒株属于小反刍兽疫IV系。1.2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小反刍兽疫的易感动物,山羊较绵羊感染性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但也有报道称绵羊和山羊同样易感,甚至在小反刍兽疫暴发流行时,某些山羊不被感染或仅出现较轻的感染症状,而绵羊却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报道,在实验室给同一种山羊接种不同毒株,表现出了毒株间的毒力差异,相应的不同种的山羊对同一毒株产生不同的反应。对牛和猪人工接种或接触感染,皆不发病,但产生抗体,也不散毒。目前,由于对小反刍兽疫易感的野生动物种类信息不全面,报道过感染小反刍兽疫的野生动物主要有印度水牛、单峰骆驼、小鹿瞪羚、汤氏瞪羚、努比亚北山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刍 流行病学 常见 诊断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8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