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难点: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时空定位】K1898年1900年1903年1917年3月4月11月1918年1921年1922年1924年1928年1932年1937年I11111.-11I111H/俄国社会列宁创办布尔什维克二月四月十月革命战时共新经济苏联列宁第个第二个基本”民主工党火星报党建立;列革命提纲第一个社产主义政策成立逝世五年计五年计实现成立宁主义形成会主义国政策划实施划实施“工
2、业化”家诞生【学习评价】1 .(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十月革命的材料,能够准确清晰地分析历史背景。2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能够较为清晰地评析历史观点。3 .(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清晰地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与光明性。【自主学习】第一遍看书:快速浏览本课的内容,包括图片、小字部分,完成以下问题。第二遍看书:再次细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作出标记。一、十月革命1 .依据“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相关要点,结合教材P92第1段、“历史纵横”以及材料3,总结十月革命的背景。2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3 .概括十月革命的显著特点和意义。二、苏联建设社会
3、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内容、特点/实质、评价2 .新经济政策(1921T929年)背景、内容、特点/实质、评价3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5年-1985年)(1925年-1936年,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1936年-1953年,持续发展与强化;1953年-1985年,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1985年后,逐渐废除)背景、主要措施/形成途径、表现/特点、评价【本课小结】厂革命前提指导思想:列宁主义(政党产生: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十命利联会实月的与的主践革胜苏社义.二月革命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1917.3)(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四月提纲(1917.4)
4、: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要求和平取得政权革命进程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革命转向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1917.11)历史意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战时体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忧外患下的措施I探索实践利用市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是成功的探索I高度集中:苏联模式,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利弊并存【当堂检测】1 .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据此可以得到的
5、历史信息是A.布尔什维主义从思潮发展为政党B.布尔什维主义是列宁的个人思想C.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D.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于1903年2 .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过程。第一次实现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是A.英国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革命C.俄国二月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3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愿意结束战争,因为俄国对它的盟友负有某些不可推卸的义务。这些论点似乎合情合理。同时,政府拒不接受工人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也不实施土地改革。”这段论述中的俄国应处于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B.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C.十月革命
6、后,苏联成立前D.苏联成立后,列宁去世前4.1917年,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绝大多数居民还没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由此可见,列宁A.获得农民阶级的广泛支持B.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C.促成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D.从俄国国情出发制定战略5.1917年8月,“就有大约4000名中间派的孟什维克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的领导人马尔托夫曾在一封私人的信件中坦言:“群众不愿意支持我们,宁愿从护国派转向布尔什维克。”这说明,当时俄国A.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并日益激化B.社会主义革命具有社会基础C.资产阶级临时
7、政府未掌握实权D.沙皇专制统治已经不得人心6.1919年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向农民征集除口粮以外的全部剩余粮食,并禁止粮食私人买卖。该法令的颁布旨在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C.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D.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7.1921年4月,列宁说:“实现电气化需要170亿金卢布,而第一批工程大约要十年才能完成。据估算,靠本国的黄金储备和输出可以偿付110亿,还差60亿没有着落,就必须借债,或者实行租让。”由此可见,列宁主张A.采用市场手段来建设国家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C.利用外资优先发展轻工业D.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8.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
8、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为“融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9.列宁在1921年认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在这里,列宁着重强调A.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B.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C.否定战时共产主义的价值D.强调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10.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28年的158亿
9、卢布增加到1932年底的368亿卢布,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同一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以上成就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工业化的逐步展开D.赫鲁晓夫推行改革10.表2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排位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时间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1928年世界第51.71932年世界第3欧洲第261.51937年世界第2欧洲第193.0A.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B.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提升C.农业集体化推动工业化发展D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I1.斯大林一再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导学案 15 十月革命 胜利 苏联 社会主义 实践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