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含解析).docx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含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认识从古至今不同的文化传承载体。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文化传承方式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培养唯物史观的素养。2 .通过对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学习,能够确认三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时空定位。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3 .通过分析概括史料与图片,使学生能够总结学校教育的作用、印刷术发展对文化延续的意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学会从史料中归纳历史规律,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学习重难点】1、四大文化载体的发展历程
2、2、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文化传承的意义4、唤醒学生文化传承的自觉【预习新知】学校教育的发展1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官学中国先秦时期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汉代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最初名为国子学),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朱熹所纂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影响。作用: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3、用,使中国的儒家经典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 .近代大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现代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是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法国拿破仓建立的“大学区”制度,奠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美国大学不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还致力于服务社会,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2)近代中国大学的创立与发展戊戌维新中应运而生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
4、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2年创办的清华学堂,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1931一1948年任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建立的意义:大学的建立,确立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制,在传承文化、发扬科学、培养人才等环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 .留学教育的发展日本派到中国的“遣隋使“”遣唐使”,每次带来许多留学生。中国的律令制度,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3)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4)
5、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中坚量。印刷书的诞生1 .书籍的起源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对书籍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这是书籍的雏形。中国最早的书籍,是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的用竹片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后来,人们又用嫌帛来书写,称为“帛书”。2 .造纸业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见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2)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3)纸的出现,大大促址了文化的传播。3 .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加国人古腾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
6、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典籍的翻译佛经的翻译: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得到官方支持。唐代,译经活动的规模更加宏大。玄奘组识的译场最为著名。明末清初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翻译,撰写了许多介绍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耶稣会土把中国文化的优秀典籍介绍到西方,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入近代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更促成翻译
7、活动的频频展开。图书馆的成长1 .图书馆的发展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2)古代中国图书文献的保存官藏;政府任命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立“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藏;私学出现,私家藏书随之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代中期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成为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3)西方图书馆的发展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还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面向所有的人开放。(1)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清宣统元年(
8、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度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2 .博物馆的发展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2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发展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步伐,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中国博物馆的发展: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博物馆,肇始于1905年张骞在南通建立的“博物苑”,这是中国第一个
9、公共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1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还曾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为南京博物院。提升优化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留学人数由少变多。起初留学风气未开、招生规模不大,每年赴外留学人数较少;后因清政府政策支持,留学风气渐盛,赴外留学人数逐渐增多。留学生所前往的留学目的国由少变多。起初留学的国家仅有美国,后续增加了日本、英国、法国、俄国等国家。留学生所学习科目由少变多。初期的留学生所学科目限于船政、军事,后期所学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等。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10、二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生赴外留学的途径主动引进西学。随后,在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在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时期,留学生学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与文化精神。1915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插在了人们的心中。随着法国与苏联留学生的学习与回国传播,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概况国外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
11、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骞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内博物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案含解析 14 文化 传承 多种 载体 及其 发展 解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