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 202405.docx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 2024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 202405.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号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情况.1第二号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6第三号全国历史灾害普查12第四号全国地质灾害风险普查14第五号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17第六号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21第七号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公路水路承灾体普查23第八号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27第九号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普查32第十号全国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38第H一号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42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第一号)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情况国务院普查办应急管理部2024年5月8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自
2、2020年5月国务院部署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坚持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建立组织体系,健全工作制度,狠抓任务落实,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普查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成立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普查办)设在应急管理部,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均设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强化普查工作组织领导,组建普查专班和技术团队,制定普查人员管理、技术组管理、评估与区划团队管理等办法,夯实普查工作管理和技术
3、力量。建立普查工作调研指导和督查督办、数据汇交入库管理、成果共享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保证普查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健全经费保障制度,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普查工作。二、坚持试点先行,不断夯实普查工作技术体系针对本次普查第一次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技术可循,专业性强、综合统筹难度大等特点,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边推进,先后组织完成6轮次试点,测试验证普查技术规范和工作组织流程,培训锻炼技术队伍。组织制修订48项调查类、61项评估与区划类技术规范,形成了89项上千个指标的数据共享清单。制备统一的普查底图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实现一张图”汇总和展示。10个行业协同建设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的普
4、查软件系统平台,做到统一入口登录、统一网络接入。三、坚持质量第一,确保数据成果科学可靠制定普查数据成果质量控制指导文件,强化数据成果质控审核,按照谁调查、谁质检、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县级自检、市级复检、省级审检、部级抽检、普查办综合性审核的五级质检制度,做到全流程质量控制。出台普查数据成果行业质检、综合性质检技术规范和办法(细则),研发质检软件系统,强化质检技术支撑。健全普查数据成果质量追溯问责机制,确保普查数据可核查、可追溯、可问责。组织第三方开展事后质量抽查,客观评价数据成果质量。四、全面完成全国灾害风险调查任务本次普查获取了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
5、6大类23种灾害致灾要素调查数据,人口和经济、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3大类6种综合减灾能力数据,重点隐患数据,1978-2020年年度历史灾害灾情数据和1949-2020年91场重大历史灾害事件灾情数据。五、全面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本次普查完成了全国6大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编制了全国主要灾害类型灾害风险图和区划图、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制修订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主要江河防洪区防治区划、山地洪水威胁区防治区划、干旱灾害防治区划、风暴潮灾害
6、重点防御区划、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客观认识了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完成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市级、2846个县级风险评估与区划任务。六、建成分类型、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按照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统一标准、共享共用,常态运行、分类管理的原则,以本次普查成果数据为基础,建成了由1个国家级综合库、10个国家级行业库和31个省级数据库构成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印发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建设具备数据汇交、质检、管理、共享、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平台。国家级综合库实现与国家行业库、省级库的互联互通,为数据更新、共
7、享使用和常态化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打下基础。七、广泛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持续强化普查培训,国务院普查办牵头编制出版24本200余万字的培训教材,全国各类培训累计达842.6万人次。组织业务考核,全国1238人通过国家级综合评估与区划专项业务考核并持证上岗。国务院普查办与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发布普查标识(1.OGO)、宣传口号、海报,聘请公益宣传大使,制作发布公益宣传片和科普短视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39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媒体基层行,各类宣传活动累计覆盖超过17.5亿人次。全国100%的乡镇(街道)、100%的社区(行政村)和7%。
8、的家庭直接参与普查调查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八、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普查成果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广泛开展普查数据成果应用,在灾害评估、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规划、韧性安全城乡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普查办先后组织4次全国普查成果应用交流会和多次区域、部门普查成果应用交流活动。聚焦服务重大活动和重要战略区安全保障,完成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长三角地区等专项评估,提出自然灾害防治与极端灾害应对建议。聚焦服务部门业务发展,将普查数据成果应用于地质灾害点面双控防治、海洋灾害风险预警、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交通灾害防治工程、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9、和应急指挥、气象灾害危险性评估、森林火源和防火设施物资管理、重大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有效提升了相关业务的科学性和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聚焦服务基层能力提升,组织全国68个市县开展县域普查成果应用试点,助力基层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精细化灾害风险评估、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等。说明: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国务院普查办应急管理部2024年5月8日本次普查基于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6大类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构建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10、模型,完成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区划,客观认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在综合风险区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主要灾害类型灾害防治区划成果、综合减灾能力评估成果等编制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一、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遵循危险性脆弱性暴露度”三维度准则,基于6大类23种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灾情调查数据等开展。评估结果表达了灾害综合风险水平的相对高低,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等5个等级。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现“
11、东、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全国自然灾害高、中高综合风险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5%,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地区、黄土高原西部、云贵高原以及东北平原(图1)。洪水、干旱和地震是影响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主要灾种。图1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基于孕灾环境、历史灾情、主要承灾体综合风险区域差异划分得到,为两级区划(图2):一级区划主要依据全国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气候地带等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以及6大类自然灾害的类型组合特征,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大区,分别为沿海海洋气象灾害大区(简称沿海大区),东北森林草原火灾-水旱-气象灾害大区(东北大区),东部水
12、旱-气象地质灾害大区(东部大区),中部水旱地震地质灾害大区(中部大区),西北气象水旱地震灾害大区(西北大区),青藏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大区(青藏大区)。二级区划主要依据主要灾种风险及综合风险等级的区域差异,在6个大区基础上细化为30个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包括高、中高、中、中僚口低风险区等5类区域,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9%、16.4%、24.4%、51.3%x3.0%o蝮合风险区划界殴0台风心大区界&百合丽HdVAHnKU.(OIUIl急-,冬海m语台乂:冰安4MiXOIdQ沿黄禽傅清漂6RW史言中只唐区沿东,为停Q台反演费风焉实局RftSI沿*川府自只僵制力叁先二卬3XHRKK02K2
13、#Ji*-fiM-KRM-a%*MMQ1.M07云,*第去9WR用火交火*甲卬或(4憎A西“谷区/滂-Qaie次中低属*瓦A4tnKUOWl9月番余济港干沙安夫中Uta师雍天山田系Uul#尔雄洪清地IB林,夫女中风与ROKU*9木宣嬉演毒地-,灾中即舞区胸,邦犍山区涣9hMg火中AUSNw2中余M仑J-W达*电立-供济皂糜火有aSM岫弊ax*-*-sttb*a-M-*xwMfKAft东南st苦区堵哈履课雳灾害中”国意缗IlB检35区连居滤冷-雪灾IHMy区仑一百昆仑BRiMSI-十g史中。险区a.自身图2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二、全国综合减灾能力本次普查从政府、社会、基层3个方面开展了综合
14、减灾资源(能力)调查,共获取450万条调查数据,第一次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县乡镇-社区村家户”的全国综合减灾能力调查数据集。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估单元,在政府、社会、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得到综合减灾能力,评估结果表达了综合减灾能力的相对高低,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个等级。从全国看,综合减灾能力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区域综合减灾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综合减灾能力为强、较强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占本地区县级行政区总数量的比例分别为30.8%、30.7%,弱等级比例为0.7%;中部地区强、较强和弱等级比例分别为3.1%.21.2%
15、和0.7%;西部地区强、较强和弱等级比例分别为2.2%、16.1%和10.2%;东北地区强、较强和弱等级比例分别为0.7%、2.9%和7.5%。说明:1 .自然灾害(自然现象造成的损害):台风、暴雨、地震等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等,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形成有三要素: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如果致灾因子强度较大,但时空上和承灾体不重叠,或因承灾体设防水平高而未形成损失,则一般称为自然因素而不是自然灾害。2 .孕灾环境(孕育灾害的环境):孕育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是由地球大气圈、水圈
16、、岩石圈、生物圈、冰冻圈和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决定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时空分布特征的背景。孕灾环境稳定性越高,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低。孕灾环境的改善,能有效减轻灾害风险。3 .致灾因子(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或各种人类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造成灾害程度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暴雨、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4 .致灾危险性(致灾因子的强度):台风、暴雨、地震等致灾因子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致灾因子发生频率越高,致灾范围越广,致灾强度越大,则致灾危险性就越高。5 .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直接受到自
17、然灾害影响和损害的人类社会对象及资源环境,包括人类本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能源、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各种减灾工程设施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人们所积累起来的各类财富,以及资源环境等。6 .承灾体暴露度(人、财、物等承灾体的集中程度):致灾因子可能影响范围内的人、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经济及资源环境等承灾体的数量。承灾体暴露度越高,越容易形成更大的灾害损失。7 .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在致灾因子作用下易于形成损失的敏感程度):表达承灾体的状态或性能受到致灾因子不利影响的倾向、敏感性和易损性,一般体现为致灾危险性大小与承灾体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致灾危险性相同的情况
18、下,承灾体脆弱性越大,则承灾体损失程度越高。8 .自然灾害风险(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潜在损失):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是对自然灾害损失的客观可能性进行的主观评价。自然灾害风险高低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有关,致灾危险性越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越高,自然灾害风险则越高。9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多种致灾因子形成的风险):多种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综合作用形成的自然灾害风险的总量。各类自然灾害事件的可能性越高,潜在灾害损失越大,综合风险就越高。10 .综合减灾能力(各类减灾能力的总和):防灾减灾救灾中各种工程能力与非工程能力的总和。综合减灾能力越强,
19、自然灾害风险越低,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越小。本次普查中的综合减灾能力是在政府、社会、基层减灾能力评估的基础上综合得到的,其中,政府减灾能力综合反映了省、市、县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工程设防、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应急救援、转移安置等6个方面的能力;社会减灾能力由企业、社会组织2个方面构成,企业减灾能力包括大型工程建设等相关企业应急救援能力、保险与再保险企业减灾能力,社会组织减灾能力包括物资储备能力、应急运输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科普宣传能力;基层减灾能力由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家庭3个方面构成,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减灾能力包括灾害风险隐患识别评估能力、备灾能力,家庭减灾能力
20、包括家庭韧性、灾害认知、备灾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等。1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自然灾害风险空间格局的展示):基于自然灾害所致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损失的严重程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主导灾害种类所致的不同风险程度的多个区域。12 .本次普查的6大类灾害指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23种灾害指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暴雨、气象干旱、大风、冰雹、雪灾、低温、高温、雷电、沙尘暴、洪水、干旱、风暴潮、海平面上升、海浪、海冰、海啸、森林火灾、草原火灾。13 .文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
21、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14 .本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2月31日,不包含港澳台地区。15 .本公报中的地图均已通过审核批准,审图号:GS京(2024)0655号。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第三号)全国历史灾害普查国务院普查办应急管理部2024年5月8日本次普查完成了1978-2020年年度自然灾害损失时空分布情况、19492020年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形成
22、标准化、规范化的长时间序列历史灾害调查评估数据集。1978-2020年,我国因灾死亡失踪人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78-19901991-20002001-20102011-2020年的4个时间段内,全国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依次为6.5、4.6、8.8、0.9(图3)。图31978-2020年分年代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后Y鸥tuai(困口YR皿珀必H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是造成因灾人员死亡失踪的最主要灾种。1978-2020年,洪涝和地质灾害、地震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占全部灾种的比例依次为51.3%、34.4%,风雹、台风灾害的占比依次为7.0%、6.3%,其余灾种占比较小。1978-2
23、020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影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78-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的4个时间段内,全国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4.1%、3.3%s1.4%s0.5%(图4)。图41978-2020年分年代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洪涝和地质灾害、干旱灾害是造成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灾种。19782020年(以2020年可比价格为基准,利用CPI指数对其他各年数据进行折算),洪涝和地质灾害、干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部灾种的比例依次为39.2%、20.4%,台风地震、风雹灾害的占比依次为14.4%、10.5%.9.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公报汇编 202405 第一次 全国 自然灾害 综合 风险 普查 公报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2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