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教学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教学分析森林的歌声是人音版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风景如画中的欣赏内容,选自森林狂想曲。这是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荒野探险家徐仁修、自然录音专家刘义骅、自然观察家杨雅棠、留美制作人吴金黛、金曲奖制作人及演奏音乐奖得主范宗沛,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创作。制作过程耗时5年,深入全台山林实地录音,共收集台湾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物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新颖并充满创意的制作概念,使乐曲中的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不带一点修饰,不带一点剪辑的纯自然声息。这首乐曲由大自然
2、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一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二、教学理念1 .突出听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体验都依赖于听觉。因此,笔者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听,在聆听中想、说、做、记忆,丰富学生听觉体验。2 .面向全体,把音乐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去聆听、想象、表现。教师肯定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对学习更有信心。3 .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中对音乐片断的记忆这一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做、去实践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在学生参与审美实践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三、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2 .学生能听辩音乐的情绪,并能从乐曲中听辩主奏乐器的音色,提高音乐听觉与记忆,培养想象力,并尝试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为音乐编创活动。3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聆听、模唱、表演、编创等活动充分体验音乐。四、教学重点熟悉音乐的主题、记忆并能哼唱各段主题的旋律。五、教学难点音乐声效故事创编。六、教具准备钢琴、课件、报纸、空的盆子若干个、水、大中小三种塑料袋(其中,水、空的盆子、报纸、大、中、
4、小三中厚度不同的塑料袋用于声效故事的表现是为学生创造想象树林中的音乐而准备的工具)七、教学过程八、课堂反思1 .笔者认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听赏音乐后对音乐的感受和见解,并注意在听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引导学生逐步积累听赏的经验与感受。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体现了循序渐进、分层次的学习,最大限度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教育带来的愉悦。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这节课,笔者先后分别在不同的地域与学校上。在内容上,
5、笔者需要根据学情的不同进行了适当删减,学习的难度也因学情而不断调整。如,在某省一级学校上这节课,由于该校平时音乐教学的落实情况好,生源质量高,笔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没有任何删减,并进行得很顺利、效果非常好。但来到了某山区小学,看到学生们后,笔者调整了思路,并把启发与引导体验放在首位,删减了拓展环节。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正确的。学生们也通过笔者的课真正懂得了如何去感受、聆听音乐。所以,笔者更加坚信,因地制宜、合理分析教学情况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一步。3 .在省一级教学中,遗憾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对学生唱主题的环节可以大胆地不断重复,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哼唱中加深记忆。二是在用动作记忆主题的环节中没有更细
6、致地关注到男生动作的协调能力。所以,笔者需要进一步改变思维,深入分析学情。在山区学校教学中,最大的遗憾是,需要科学设计适合的拓展部分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世界的美妙。4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基层的音乐教育者,端正的教育态度对教学效果起决定因素,教师如何排除外在的干扰,潜心于音乐教育中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将孜孜不倦地用爱心、恒心,将笔者热爱的音乐教育进行到底。九、教学点评1 .廖平老师点评这个课型在上次评课作业中已经有所提及了,但还是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我认为,可视化是小学阶段欣赏课型的一个重要原则、设计手段。但可视化的含义不仅仅针对学生,同时也针对教学者。针对学生的可
7、视化即是通过多媒体手段,让音乐与画面结合,使学生获得多种途径感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中,陈老师的课件设计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但可视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即针对教学者。其目的是让教学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及理解程度。换句话讲,一首音乐作品对于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语言表达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人来说,若让他们反馈、欣赏、体验,他们则会更多地选择用语言描述。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用语言表述欣赏体验是比较难的。这时,作为课程设计者要考虑用可视化的手段,帮助学生反馈欣赏体验,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作为教学者,如何观测音乐播放过程中学生是不是在欣赏音乐
8、?对音乐的是否理解?如果每听完一遍音乐,教学者就提问班级的那几个固定的学生,那么,教学者是无法把握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于上述两点,在欣赏课型中设计一些可视化的环节则是必然的。那么,常见的手段有:图谱、舞蹈、反映不同主题的动作设计等。这些设计可以有效地让教学者观测欣赏每个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程度,而在欣赏结束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反馈手段使用。在本课中,陈老师设计的三个主题的不同动作就起到这样的作用。而这种教学环节设计的原则又是什么?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个体无难度或低难度,合作体现难度的原则。这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通用原则。这节课的遗憾在于动作设计对于个体而言,尤其对于男生而言,难度有点高了
9、。一旦难度设定不合适,其中的个体就会游蹄于集体之外。而游离的个体就会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破坏因素,从而大大加大活动组织的难度。这说明了所有的活动难点都是组织。2 .覃江桃老师点评这节欣赏课与黄老师的歌唱课,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是与学生的沟通都是无微不至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占主导地位,而且收获满载。它们的不同点为,这节欣赏课以感性体验为主要手段。这节课使学生的耳朵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听觉就会意想不到地灵敏。森林的歌声是四年级风景如画的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聆听来想象画面,感受如画的风景。所以,在学生聆听全曲时,教师要是能够加上要求:闭上眼睛,一边聆听一边想象并感受歌曲带来的画面。这会比告诉学生这首歌叫森林的歌声更有效。欣赏课除了通过聆听来感受外,还可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来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唱作品的第一段主题旋律,多次进行有目的性地哼唱。这样,作品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就会更清晰和深刻。听了陈老师的欣赏课,我总结了一个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安静地聆听,律动的设计可以再简化。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