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2 魏晋至隋唐 学案.docx
《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2 魏晋至隋唐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2 魏晋至隋唐 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02魏晋至隋唐(2大考点6个易错点)-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专题二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点一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错点Oi门阀制度/门阀政治【点拨】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破解】魏晋南北朝时盛行。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门阀士族几乎垄断了仕途,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现象,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
2、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的特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3)社会生活: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4)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深度剖析真题】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3
3、)表I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警示】门阀政治削弱了专制皇权【问诊】【答案】D【叮嘱】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经济上,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
4、的皇权政治的变形,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刻。【走出误区专练】(2023浙江高考16)1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2023四川绵阳三模25)2 .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
5、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2023辽宁抚顺一模3)3 .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2023山东临沂一模4)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
6、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臭。“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A.繁荣诗歌艺术B.改革选官制度C.打击门阀政治D.发扬光大儒学E易错点02九品中正制在初创时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破解】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
7、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负责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朝廷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九品中正制选官尊重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实质上,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就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的积极作用有:以“九品”论人才,官吏的任用与升降有了较为客观的标准。改变了东汉后期察举制下土族朋党操纵举荐的旧状,有利于选拔人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深度剖析真题】1.(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3)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
8、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B.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警示】九品中正制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问诊】【答案】A【叮嘱】九品中正制积极意义: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消极意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
9、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误区专练】(2023安徽皖江名校高三12月联考3)5 .九品中正制最初由中央委派“贤有识鉴的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所任地的士人。到了中后期,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大,不仅控制着地方的经济税收,还掌控着对人才举荐的权力。这-变化说明()A.选官制度的异化B.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C.中央集权的加强D.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2023河北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一3)6 .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
10、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202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三模25)7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佐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
11、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2022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高三四校联考3)8 .曹操时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此制大体,就当时在中央任职、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该制度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门阀势力C.重建儒家正统D.扩大选官范围(2022黑龙江哈三中四模25)9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
12、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A.确定人才标准B.选拔有用之才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社会秩序E易错点0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点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破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但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长期的分裂割据使百姓渴望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2)各政权的统治者为维系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3)北方长期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迁入地居民通婚,各民族间联系更加密切,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各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为统一奠定民
13、族和文化基础。(5)曾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这是走向统一的重要步骤。(6)儒家文化重视大一统,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国,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成了文化认同。【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赠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警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动荡之中孕育统一的因素【问诊】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
14、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土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避免固化思维。【走出误区专练】(2023秋广东肇庆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0 .下表为东晋时人言行选辑。其反映了()人物言行文献出处有北方土人渡江后感慨“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王导“愀然变色日:
15、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祖逖带领亲族、部曲百余家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誓日: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据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刘琨少时“素豪奢”“慕老、庄”,自“困于逆乱”,遂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庶雪国家之耻”。据东晋刘琨与卢谟书等A.动荡中的安定生活B.南方经济发展的移民助力C.分裂中的统一因素D.清谈无为之风的逐渐消亡(2023秋青海西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1 .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土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
16、(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2023安徽芜湖统考二模)12 .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土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2024.湖南.模拟预测)13.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
17、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月考)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统治者受汉史典籍影响,热衷于帝王符瑞神话,内容多是帝王由其母与神物相交相感而生。如魏书太祖记(北魏)载:母“游于云泽梦口出室内,寤而见光自牖属天,歌然有感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更有光明这反映了,当时()A.文化认同不断增强B.社会迷信色彩浓厚C.文学艺术成就突出D.各民族间关系融洽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易
18、错点01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破解】科举制的创立改变了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但是与平民子弟相比,世家大族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深度剖析真题】1.(2023秋新疆直辖县级单位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8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
19、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的选官方式相同B.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D.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警示】唐代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优势【问诊】根据“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1%;寒门出身的只有6人,占8.2%。”可得出,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之下,上层社会的成员,具有入仕优势,而下层的平民并没有太多的优势,B项正确;科举依据考试,察举依据品德推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名额的限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得出科举
20、之下仍然有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叮嘱】全面认识科举制的作用。从总体上来说,科举制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
21、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统治者甄拔了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唐代,科举制尚处于初创时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土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步入仕途。当时“公荐”“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国家的认可。在正式考试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开推荐举人,这对世家子弟十分有利【走出误区专练】(2022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市第一六二中学校阶段练习)15 .唐摭言记载;828年,唐文宗任命崔哪为知贡举,主持进士科考试。太学博士吴武陵持杜牧阿房宫赋向其荐日;”请侍郎与(杜牧)状头。“圆日:“已有人。”武陵日:”不尔,即请比赋。”哪应声日:”敬依
22、所教。”这表明当时A.官员选拔存在举荐现象B.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C.文人学士受到社会推崇D.科场徇私舞弊现象普遍(2023春四川德阳高三德阳五中校考阶段练习)16 .唐代科举考试前士子往往向显贵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甚至三番五次投呈作品,称为“温卷”,官员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A.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B.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D.致力于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2023秋甘肃庆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7 .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
23、,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C.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土制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2023春黑龙江大庆高三大庆实验中学校考期中)18 .在唐代,贡举及第、金榜题名是一件极为荣耀的大事,不少人更从此平步青云,坐列公卿,但也有不少士人在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多年,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通过吏部钱选考试,释褐授官,甚至有及第20年而未获录用者。这说明()A.中举者缺乏真才实学B,科举及第者能力差距大C.科举制度还不尽完善D.中央严控选官任官(2022秋江苏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19 .唐朝“以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届二轮复习易错知识点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02 魏晋至隋唐 学案 2024 二轮 复习 知识点 模块 中国 古代史 专题 02 魏晋 隋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