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docx
《二人台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人台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二人台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探析二人台,又称二人班、打玩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连结不同地域、融合多民族文化的、包含多种音乐舞台艺术的综合性民间戏曲剧种,目前活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山西、陕西及河北诸省。二人台的名称来自其传统的表演形式一一两位演员(通常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的戏曲角色在舞台上进行独唱、对唱、舞蹈和身段的表演。因其趣味多变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剧目题材,二人台在创造之初就深受民间观众的喜爱,并且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被传播、流传、发展至今,是我国北方地区民族民间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二人台戏曲艺术的保存与发展,先后组织了多次
2、音乐保护项目与传承发展活动。二人台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多家相关的研究、教学与表演单位如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等单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与政府行为,为二人台的保护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有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推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思潮的变迁,对于二人台的保护与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任何传统民间文化(包括戏曲与音乐)的发展与保护,不应该将其放在博物馆中制成“标本”,而应该使其在社会中、在民间茁壮成
3、长,不断创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那么二人台的创作型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如何走,如何让这一民间曲艺艺术“活”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一、二人台戏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一个优秀的戏曲作品之所以能广泛流传、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其唱腔之优美、表演之精湛、情节之曲折、桥段之巧妙,往往因其包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核。就如世人也许不记得哈姆雷特每一
4、幕的具体内容,但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总是令人振聋发麒。也许很少人有听过贝多芬交响乐的全部乐章,但“扼住命运的咽喉”与那经典的命运交响曲的主题却在世界各地不断响起。这就是文艺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升华了作品,也赋予了作品长盛不衰的生命力。那么,在我们探索二人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之前,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二人台的文化与精神内核是什么?二人台作为一个起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地方传统戏曲,其文化与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于两点,即群众性与融合性。(一)二人台戏曲的群众性二人台是群众的艺术,其根植于民间艺术文化,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源自于山西、
5、内蒙古自治区的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的民歌创作,是他们在闲暇之余自我娱乐、抒发情感的表演形式。魏琳琳:“西口文化”与二人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二人台的群众性体现在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自起源之时,二人台以口耳相传的创作、教授方式广泛传唱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山西、河北西北部以及陕西北部等黄河流域省份。在流传过程中,二人台传统被人民群众进行集体性的创作、加工、提炼、改编,其曲目和表演形式被民间艺术工作者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随着传唱时间的累积而日臻完美。二人台是一种民间戏曲体裁,它的演出形式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艺术成就和审美追求。作为综合性的艺术体裁,二人台的剧本创作
6、和音乐表演涵盖了民歌、说唱、歌舞、杂技、器乐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二人台多样性的艺术表演方式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智慧和人民集体的审美需求。二人台的题材通常扎根于群众,取材于乡村生活的常见话题。例如,二人台经典剧目走西口就以小见大,以新婚夫妇为了生计不得不走西口的故事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型人口迁徙活动。在该剧目的表演中,演员们通常运用生活中的常用小道具,如手绢和剪纸,来表现乡村生活的剧情环境。此外,演员们还借助地方特色唱词和唱腔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戏剧张力,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二人台的群众性还体现在演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在以舞台表演见长的二人台剧目中,如挂红灯和打金钱,说唱、舞
7、蹈和杂技等表演技巧增添了这些剧目的观赏性,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时间、空间屏障。同时,二人台的伴奏乐器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器乐编制。在所有二人台剧目中,传统民族乐器如笛子、杨琴、四胡、鼓、锣镖等乐器都用来伴奏出场音乐、过场音乐以及人声唱腔的部分。(二)二人台的融合性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蒙族和汉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迁徙为黄河流域居民的交易、交往和通婚造成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多民族之间习俗、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二人台在音乐风格和创作形式上表现出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共性特征。作为一个起源并流传于多民族聚居地域的民间戏曲,二人台的创作融合了蒙族和汉族的音
8、乐、文学、民俗以及服饰的特点,在剧目题材、音乐风格和演出服饰方面都表现出民族融合的文化与精神内核。其一,二人台的融合性体现在恰当运用蒙古族和汉族音乐文化元素,并且将两者融合在不同题材的传统曲目中。二人台曲目中经常使用一种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语言习惯的歌词形式一“风搅雪”,即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先后演唱同一段音乐旋律。例如,在二人台曲目海莲花中,男声用蒙语演唱第一段歌词,女声则用汉语演唱第二段歌词。两段歌词及其旋律均一致,都讲述了恋爱中的男女对于对方的思念和爱慕。“风搅雪”的演唱形式有助于不同中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二,二人台民间音乐家们将蒙古族民歌旋律融合在
9、二人台传统曲目中。在二人台曲目八音杭盖中,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曲目名称上(八音杭盖为蒙语,意为“郁郁葱葱的山林”),并且体现在旋律及调性上。内蒙古长调音乐以其悠长的旋律线、宽广的音域以及自由的节奏闻名。在该曲目中,旋律上使用了很多大跳的音程,并且在调式的选择上和乐句的结构上具有浓郁的蒙族音乐特征。其三,二人台民间音乐家们将蒙古族乐器融合于传统二人台乐器编制中。其中,四胡是一种四弦的蒙古族拉弦乐器,蒙语中称为呼兀尔。四胡在元朝时期就被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其音色悠扬动听,音量较大。在很多二人台曲目中,如金珠瑞玛和八音杭盖,四胡都作为主要乐器之一,与其他中国传统乐器进行合奏。在少部分
10、二人台曲目中,四胡还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来负责开场、过场等部分。二、二人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二人台戏曲艺术经历了二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累积了数不清的优秀剧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人台的经典剧目通常取材于民间故事、日常生活以及历史文学人物。传统剧目如下山红云叹十声等取材于民族故事,大都以故事来讲述、教导人们分辨善恶忠奸。很多二人台的经典剧目都是关于民间爱情故事或者家庭事务的题材,反映乡村生活的情趣与审美追求。传统剧目如打樱桃五哥放羊对花撑船等表现了群众的淳朴的爱情生活。二人台的经典剧目中还包含一部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如下山和三国题:下山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三国题讲述了三国
11、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繁荣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多次组织过二人台戏曲艺术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演出活动和研究工作,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曲目的整理和剧本的演出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其不再局限于地方性的小剧种舞台,从而转向全国性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舞台。学术界也重视二人台的研究,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学术论文和研究课题。关于二人台的学术研究主要关注于二人台艺术本体的研究,对二人台剧团的研究,以及对二人台教育传承的研究。其中,学者们对于当代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的议题较为关注,很多田野考察研究都调研了二人台艺术剧院和二人台艺术学校的演
12、出和教学现状,并且给予一些宝贵的发展建议。对二人台艺术剧院的田野考察课题涉及对特定区域内二人台的发展现状的探讨。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现状调研一文对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段之琛: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现状调研,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现状一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为例一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的民间戏班和二人台剧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规划和建议。刘玉欣:内蒙古西部“二人台”民间传习现状一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士默特右旗为例,戏剧之家2023年第3期。其他相关研究都以某个地区的二人台演出团体作为调研对象,对其进行表演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人台 戏曲 文化 创造性 转化 创新 发展 路径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