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征求意见稿)自贡市自流井区卫生健康局2023年11月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1第一节规划背景1第二节总体要求2第二章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5第一节体系构成5第二节资源配置6第三章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8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8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0第三节建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11第四节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13第四章建设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14第一节织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14第二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16第三节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17第四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2、18第五章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0第一节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20第二节强化基层中医药阵地建设20第三节加快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20第六章完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21第一节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21第二节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23第三节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4第四节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24第五节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26第六节优化心理和精神卫生体系27第七节加快发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28第八节构建优质高效血液保障机制29第七章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要素支撑30第一节深化“三医”联动改革30第二节优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33第三节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35第四节健全医疗卫生法治保障体系36第八
3、章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实施37第一节强化组织领导37第二节落实部门责任37第三节动员社会参与38第四节严格监测评估38自流井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强化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健康自流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自贡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自贡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自贡市自流井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4、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区卫生健康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和总体要求第一节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委精心指导下,我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6.01岁提高到2020年77.6岁。截至2020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180家,其中,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6家。医疗机构床位4295张,执业(助理)医师2164人,注册护士2998人。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19.5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9.85人、注
5、册护士数13.65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3.22%、30.29%、25.92%o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并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问题与挑战目前,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健康优先、预防为主、共建共享的全民健康格局和社会氛围还未有效形成,推动健康自流井建设步伐需要加快。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等特点,给全区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经济社会高
6、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无区级综合医疗卫生机构、无区域特色专科、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总体不强不优,多元化资源供给程度不高,健康产业与事业发展融合度还不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薄弱,“一老一小”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扩容与提质压力并存。第二节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有关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健康自流井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医
7、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区和加快推进自流井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监督责任,通过深化医改,强化资源配置,加大建设力度,维护公益性,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强化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中西医并重,通过整体规划提高综合绩效。需求导向、平急结合。以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
8、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提升配置效率。立足平时需求,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补充完善设施设备,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强化预防为主,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倾斜力度,建立医防协同长效机制,将重大疫情防控在早期。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密切上下联动和协作,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绩效。提质扩能、促进均衡。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大对重点人群的保障力度,缩小城乡、区域、人群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促进健康公平。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通过“强基层,补体系,强素质,提水平”,加强供给、完善调控、深化
9、改革,促进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日趋优化,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具体指标详见附表1)。到2025年,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可持续补偿机制,足额落实专项补助资金,适度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倾斜,区疾控中心建成二级甲等疾控中心。全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运行畅通,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及区第二人民医院提质增效,提高重症及专科服务能力,增创
10、省市级重点专科。落实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向社区医院发展,优先发展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争创社区医院;依托区人民医院的统筹管理,舒坪镇、仲权镇两个卫生院争取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荣边镇、飞龙峡镇两个卫生院争取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比例,吸引中医药人才,发力中医药产业,建设中医文化宣传阵地,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表1主要发展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现状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0.040.05预期性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预
11、期性应急医片站也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约束性行双冶体系4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诊室(门诊、哨点)比例()-100约束性位人公配置床和力5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19.5520.83左右预期性其中:市办公立医院15.0216.21左右预期性其中: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83.98左右预期性6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0.500.85预期性7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9.859.87预期性8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13.6514.00预期性9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810.90预期性10每万人口全科
12、医生数(人)4.004.50预期性11医护比1:1.391:1.51预期性12床人(卫生人员)比1:1.661:1.76预期性tfaEit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971.05预期性T后约服务体系14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100.00100.00约束性15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88.89100.00约束性人务板点服短重群补16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4.5预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100预期性康平健水18人均预期寿命(岁)77.678.6预期性19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
13、高预期性注:医院床1位含同级妇幼保健院和专科疾病防治院(所)月E位。第二章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第一节优化布局一、资源布局基本要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工作由区级统筹规划,区级及以下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区级各类公立医院的设置根据地域实际,综合考虑城镇化、人口分布、地理交通环境、疾病谱等因素进行布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或一定服务人口进行设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服务范围、工作量等因素优化设置。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
14、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政府办医院根据举办层级划分为市级和区县级政府举办的医院。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对社会提供服务部分的非营利性医院。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
15、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专科疾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急救、采供血等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院前急救、采供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出生缺陷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戒毒医疗机构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区乡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由区级统筹规划,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第二节资源配置一、床位资源合理控
16、制床位规模。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的预期性指标为20.83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17.62张左右。优化床位结构,床位增量或转型床位重点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护理等领域倾斜。到2025年,每千人口重症床位数达到(Mo张,每千人口康复病床达到0.45张,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数达到0.80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85张。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二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控制在8天以内。减少基层医疗机构住院限制,提高基层接续性服务,鼓励将疑难重症和疾病恢复期患者下转到有能力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落实。二、人力配置坚持增量提
17、质、均衡发展策略,按照床人(卫生人员)比、医护比分别不低于1:1.76、1:1.51的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快提高医生和护士的配置水平,增加短缺人才供给。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9.87人(其中中医类别1.0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14.00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50人,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90人。镇卫生院至少配备2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三、技术配置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类别和等级要求,分类分级进行技术配置。加强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化老年医学、麻醉、创伤、普外、急诊、消化、
18、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提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微创手术占比和三四级手术占比。到2025年,争创县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到2025年,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四、设备配置统筹全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坚持分级适宜配置和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到2025年,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
19、3万人口1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救护车。五、信息资源配置加快数字健康发展,推进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应用。强化卫生健康信息标准应用,推进全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库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推动区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加快区内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第三章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
20、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承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检验检测、调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筑牢重大疾病防控防线。一、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区疾控中心重点强化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职能。依托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预防保健科室,负责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机制,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到2024年区疾控中心力争达到二级甲等标准,至少配备4个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
21、,力争在2024年6月底前完成“智慧疾控”项目建设,推动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三、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到2025年,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7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合理增加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二级医院公共卫生科至少配备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3名,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床位数在10张以上的,公共卫生科专职公共卫生人员不少于4名;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不少于2名。所有新入职的公共卫生医师在上岗前均经过规范化培训。完善疾控机构薪酬体制,调动人员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激发疾控机构
22、内生动力。四、提升医防协同水平建立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明确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机构疾病报告、就诊者和家属健康教育等工作,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强化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融合,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推动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建设发展。第二节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
2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哨点,以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监测预警协同机制,实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健全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协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构建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传染病监测队伍,提高早发现、早报告能力。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流井 十四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规划 征求意见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9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