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哲学与文化》常考点集锦(2023年修订版).docx
《必修4《哲学与文化》常考点集锦(2023年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哲学与文化》常考点集锦(2023年修订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必修4哲学与文化常考点集锦(2023年修订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考点一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起源(1)从哲学的本义: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
2、果。(4)哲学的作用: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哲学比较世界观哲学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特点自发形成的、零散的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主体人人都有不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
3、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考点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
4、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两者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3)基本形态: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古代朴素唯近代形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较物主义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基原归结为某把物质归本一种或某几结为自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观种具体
5、的物科学意义点质形态上的原子五行霍说:生成万尔巴赫:原物的基本元子是世界素是金、木、的本原水、火、土狄荀德罗:自然代子:天地合界由数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表而万物生,无穷、性质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观阴阳接而变不同的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占八、化起质元素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范成缜:形存则培神存,形谢根:万物的则神灭基础是原王夫始物质,是Z:气者,基本元素理之依也合理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局限性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共同性在根
6、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人物及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
7、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联系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o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考点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
8、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9、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10、,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特别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尊
11、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
12、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考点二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理解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
13、质误区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考点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的
14、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
15、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考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16、联系的特征: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要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
17、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总的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
18、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4)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9、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着的。(2)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
20、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3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原理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前
21、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习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4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
22、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矛盾的斗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与文化 必修 哲学 文化 考点 集锦 2023 修订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