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
《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龙生九子”到“龙井祈雨”——明清《霍邱县志》所载张龙公传说考辨.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雌九子到励祈三”明清霍邱三志所翱罐公传说考辨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常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秉性不一,各有优长。九子”之说特别是其各自姓名的表述,反映在明代一些文人笔记,比如陆容菽园杂记、李东阳怀麓堂集以及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但要溯其源流,则唐代流传在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的“二龙争斗”的传说,是目前可见较早且完整的记述,民间据此又衍生出“张龙公”信仰和“龙井祈雨风俗。学界以往对此少有研究,本文结合明清霍邱县志的记载和民间流传情况略加梳理,以期裨补阙漏,求教于方家。一、凡俗身世:碑记方志中的张路斯及其行状较早以传奇形式记载“龙生九子说的,是唐代布衣赵耕所撰的张龙公碑。由于年代久远,石碑已不复存
2、在,碑文却被保留在欧阳修集古卷十中,为方便讨论,逐录于下:君讳路斯,颍上百社人也。隋明经登第,景龙中,为宣城令。夫人关州石氏,生九子。公罢令归,每夕出,自戌至丑,归常体冷且湿,石氏异而询之,公日:“吾,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也。骑白牛据吾池,自谓郑公池吾屡与战,未胜。明日取决,可令吾子挟弓矢射之,系鬣以青绡者郑也,绛绡者吾也。”子遂射中青绡,郑怒,东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龙穴山是也。由是公与九子俱复为龙,亦可谓怪矣。余尝以事至百社村,过其祠下,见其林树阴蔚池水,窈然诚异物之所托。岁时祷雨,屡其应。汝阴人尤以为神也。1(P2308)引文中的两位主角都是龙,或者说托体为人的龙:一为颍上人张路斯,一为
3、蓼人郑祥远。据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载:“乌龙井,在今乌龙庙集上,郑祥远化龙处,郑祥远,本镇人,”2(P35)因此所谓蓼人,即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二龙争斗”的传说,大致就发生在颍上、霍邱两县交境处。文中“九子之父张路斯有两个身份:一是作为人”的张路斯,一是作为龙”的张路斯(张龙公),后者下文会再讨论,就前者而言,典籍中对其行状多有记载。首先是其科考与仕宦经历。登科记考卷二十七引唐张公庙碑云:(张)年十六,中明经第。景龙中,为宣城令。3(P1087)“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时间跨度在707至710年。若按张龙公碑所言他参加过隋末科举考试,那么由隋末至景龙已近百年;又按唐张公庙碑所载他中明经时
4、已十六岁,那么张路斯任宣城令时已近百二十岁,因此集古金录所裁张路斯登第和出仕时间必有一误。从现有文献看,张路斯为官宣城期间颇有政声。据嘉靖宁国府志卷八载:“张路斯,景龙中为宣城令,在官垦土田、通水利,至今城北有张路斯印。”4光绪宣城县志卷三七亦载:张路斯田,城南五里,俗称其田不利耕者,多水灾,乃张公为令时垦之。张右史诗云:张公乃人龙,为令尝在兹。至今城北田相传为路斯(田)。5(P884)文中城郊荒地常遇水灾,大概相当于河漫滩,张公垦之,以利千秋。此外,安徽通志卷六十五载:(太平府当涂县)路西湖,一名路斯(湖),因张路斯得名,在延福、姑孰二乡。6(P668)可见作为“人”的张路斯确实存在,百姓以
5、“张路斯田“路斯湖”等的命名来表达对他造福于民的感念。其次,从有关张路斯姓名的争议,亦可窥其为官踪迹。据挥座后金录卷七载:以上东坡先生所撰颍州昭灵侯广碑,米元章作辩名志刻于后云:岂有人而名路斯者乎?盖翰林凭旧碑:公名路,当是句断,斯颍上人也。唐人文赘多如此,米刻略云尔。”明清比仕宁国,因民讼,度地四至,有宣城令张路斯祠堂基者,坡碑言:侯尝任宣城令,则知名路斯无疑。元章辩之误矣。7(P104)引文谈到米芾曾作辩名志,认为张路斯本应作张路,后缀以斯是断句失误所致,该文被刻在苏轼碑文之后。引文的作者宋人王明清否定了米芾的观点,理由是他在宁国为官期间,曾亲眼见到张路斯的祠堂地基。王明清所记祠主身份为“
6、宣城令而非张龙公,也反映出张路斯确曾于宣城为官。再次,张妻石氏身世亦有明确记载。前引集古录中言石氏乃“关州(亦作关洲”)人。明成化中都志卷四云:“关洲村,张龙公夫人石氏家于此。8安徽通志卷五十一云:“关州村,在颍上县,张龙公夫人石氏家此。6(P532)可见石氏的籍贯为关州(洲)村,在今安徽颍上县。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引颍上志载:“关州,县西南七十里,与霍邱对境,中夹淮水,有安风津,为设防之所;水之南有洲,曰关洲,村日关州村。2(P29)明确了关洲的具体方位。北宋熙宁中,宋神宗诏封石氏为“柔应夫人9(P506),苏轼祷雨龙公既应刘景文有诗次韵云:“言从关洲妃,远去焦氏台。10(P1806)所谓
7、“关洲妃”,就是这位“柔应夫人石氏。此外,中都志卷四又云:“柔应夫人墓,在(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淮润乡,乃张龙公夫人石氏墓也。8以上有关石氏籍贯、居所和墓葬的记载,侧面印证了张路斯的凡俗身世。张路斯与石氏育有九子,为“龙生九子”说提供了原型。二、蜕骨化龙:从张路斯到“张龙公”从宣城令张路斯到有祈雨妙应的“张龙公”,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实现这一变化的关键,是张龙公碑所载的二龙争斗”的传说。文献记载导致“二龙争斗”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争龙池”,前引集古录中蓼人郑祥远骑白牛占据龙池,并将其改名“郑公池”,引起淮河对岸的颍上人张路斯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斗;二是“争龙宫”,该说始见于苏轼昭灵侯庙碑,
8、其文曰:(张路斯)自宣城罢归,常钓于焦氏台之阴。一日,顾见钓处有宫室楼殿,遂入居之。自是夜出旦归,归辄体寒而湿C9(P506)引文将张路斯的夜间去处具象为“宫室楼殿,这就为日后的“龙宫说埋下了伏笔。杨士宏唐音卷一收录宋之间灵隐寺诗,其中有鹫岭郁岩避,龙宫锁寂寥句,注曰:道人张路斯与蓼天麻争水中龙宫。”11(P473)此处“蓼天麻”或为“蓼人郑祥远”之误,杨注将张路斯称作“道人,将两人争夺的焦点称作“水中龙宫,应该是受了苏轼碑文的影响:三是“争钓矶,事见清代卓尔堪的遗民诗,其卷九有过路斯湖,自注日:即宣城太守张路斯与郑祥远争钓矶,率九子战胜化龙处。诗云:张公争钓处,川泽为留名。水带鱼龙气,风含战
9、崎声。春阴寒雨急,芳渚暮潮平。愁寂着同侣,重伤道子情。12(P367)诗文将二龙争斗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将争斗归因于“争钓矶,又将钓矶所在之湖称作“路斯湖”,结合前举之宣城方志,可知是混淆了张路斯为官和退隐后的处所。以上三种缘由,基本来源于普通的民间纠纷,尤其对于江淮流域傍淮为生的百姓而言,但张龙公碑将张路斯罢官后的行状(昼伏夜出,归来身体冷湿)、与对手争斗的过程(令其子暗射青绡之龙”)以及争斗结果(郑祥远中计受伤,死于龙穴山)进行了传奇化加工,并在碑文末尾言及“公与九子俱复为龙”,这便实现了从普通民间纠纷到“龙生九子“二龙争斗,再到蜕骨化龙“一门十龙”的情节转换,从而实现张路斯山人到神”
10、的蜕变。碑文谈到唐代百社村已有张龙公专祠,百姓祈雨屡应,遂称之为“神,说明彼时已有祭祀张龙公并祈雨的民间信仰。三、分河致祭:从祠庙祭祀到“龙井祈雨”由于特殊的地缘因素,霍邱、颍上两地百姓在“张龙公”祭祀和祈雨的方式上逐渐产生差异,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对钓台龙池”的具体方位进行考察。前引昭灵侯庙碑云:(张路斯)自宣城罢归,常钓于焦氏台之阴。9(P506)但“焦氏台”在何处,碑文却未说明。万历霍丘县志卷二形胜载有霍邱名胜“三台”:“县治西北隅有老鹤嘴(一名鹤台)、看花台与焦台。13同治霍邱县志卷一舆地志亦云:“焦台,合上二台(鹤台、看花台)并峙为三,相传为一邑名胜。2(P34)可见“钓台”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霍邱县志 龙生九子 龙井 祈雨 明清 霍邱 县志 载张龙公 传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