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离愁:借鉴与突破——比较《游子吟》与《离家》之异同.docx
《思乡离愁:借鉴与突破——比较《游子吟》与《离家》之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乡离愁:借鉴与突破——比较《游子吟》与《离家》之异同.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思乡离愁:借鉴与辘一上缴淄子吟与离家之异同孟郊的游子吟与现代诗人潘漠华的离家虽然年代相隔甚远,但是两首诗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与相似之下的不同。同是以离家思乡作为诗歌主题,甚至选择相同意象表达内心离愁别绪,但是二者在主题、语言以及诗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诗歌精读方式,比较两首诗歌之异同,进一步探究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从中得出对于现代诗歌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诗歌自古以来素有描写离家思乡的传统,无论是古代诗人还是现代诗人都热衷于这一主题,以离家思乡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当属孟郊的游子吟,而千年之后,现代诗人潘漠华的离家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现代的冲破与历史的回响交织在
2、两首诗歌中,呈现交锋与融合的双重势态。本文试从时代精神折射下的诗歌主题、语言等方面论述两首诗歌的异同,并且探究其中原因,得出对现代诗歌的几点思考。首先,离愁别绪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主题。“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眸。”(孟郊游子吟),以母亲为儿子缝补衣物这一件小事为着眼点,短短三行诗句描述出一位慈母对于将要出行的儿子深深的爱,同时又表达出儿子对于母亲养育之恩难以报答的深切情思。而潘漠华离家中的第一节:“我底衫袖破了,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伊针针引着纱线,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则俨然一幅现代的“慈母缝补图”,“母亲”这一形象自古以来是慈爱、柔情的代表,甚至
3、母亲就是温暖的家的代表,对于母亲的依赖亦是对于家的眷恋。两首诗歌均选择母亲为儿缝补的场景,可以说离家第一小节完全是对于游子吟的再度重现。此外,离家的另外两个小节可以分别用“姊妹梳头图”与“哥哥送别图”来概括,两首诗歌所传达的一个共同诗歌主题便是“乡愁”,中国诗人一向热衷于书写“乡愁”,古来有唐代诗人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而在现代,最具代表的当属余光中的乡愁。乡愁的经典在于诗人能够以小家过渡到大家,把对小家的思念上升到对国家的思念,可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作,更成了一首符合时代气息的爱国诗歌。相比之下,离家的主题似乎没有那么深邃,但是其情感的细腻与真挚却是
4、不可多得的。这首看似朴素浅近的诗歌,实则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首先,诗歌每一小节都以“悲苦”而告终,可以说整首诗歌都在传达一种浓重的“悲苦”情绪。在这里不免要联系诗人的经历及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幼丧父,因此对于母亲、姊妹与哥哥的依赖可想而知,而二十几岁尚未成熟的年纪,诗人就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孤苦寂寞自然就萦绕心头,加之这首诗歌创作于1922年,当时五四革命浪潮尚未退却,诗人本身处于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外面世界未知的一切,家的安定与温馨就更显珍贵,于是诗人在某个黄昏回忆离家时的种种不舍,离愁别绪更是涌上心头,整首诗歌弥漫着悲苦之感。其次,诗人内心之悲苦最终所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子吟 离家 思乡 离愁 借鉴 突破 比较 游子 异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