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性度神性——试论苏轼祈雨文的文化内涵.docx
《以人性度神性——试论苏轼祈雨文的文化内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性度神性——试论苏轼祈雨文的文化内涵.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以人性度雌试论苏5蜥雨文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模式下,天下万民的生计全系于农业生产之上,而农作物的生长依赖于适时充沛的雨水,不下雨即会造成旱灾,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进而引发饥荒。北宋时旱灾频发,历来有撰文祈雨的习俗,苏轼历任各地地方官,亲历灾荒,为求得降雨解决旱灾,写下了诸多祈雨文,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苏轼;祈雨文;文化内涵;农业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国,长期维持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大局限就是要靠天吃饭,即要依赖天气,晴雨不误农时,方能实现农作物的丰收。诗经小雅日:“益之以震探,既优既渥,既宿既足,生我百谷。”1诗经中的这段话强调了农作物要生长就需要充足的雨水,足见
2、劳动人民早已认识到了雨水的重要性。然而晴雨并非人力所能掌控,古代人民相信这是由神明所掌管,因而在晴雨不应时令时,认为这是得罪了神明,或是神明的惩罚,于是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来愉悦神明,祈求原谅,并赐予所求之物。苏轼所在的宋朝灾荒频发,据邓拓统计:“两宋前后四百八十七年,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其中水灾一百九十三次,为最多者;旱灾一百八十三次,为次多者;为灾一百零一次,又次多者:风灾九十三次,又次之;蝗灾九十次,再次之;歉饥八十七次,更次之:地震七十七次,熨次之。此外疫灾三十二次;霜雪之灾十八次,又其次焉者也。两宋灾害频度之密,盖与唐代相若,而其强度与广度则更有过之。”2在以农业为主的封
3、建社会,如此高频度的灾荒等同于断绝了百姓的生路。其中包括了一百八十三次旱灾,在各种灾害中为第二高发的灾荒,还有许多地方性小规模的旱灾未计入其中,因此,在苏轼的一众文章中,祈雨文也占据有一定的数量和篇幅,从他的祈雨文中,可以一窥宋朝的祈雨习俗及其内涵。一、沿袭古制宋代的祈雨习俗由上述邓拓的统计可知,宋代旱灾颇多,因此宋朝各级祈雨盛行。宋会要记载: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之礼。祈用酒、脯、醯,报如常祀(宫观寺院以香茶、素馔)。京城玉清昭应宫、上清宫(今废)、景灵宫、太一宫、太清观(今建隆观)、会灵观启圣院、普安院,以上乘舆亲祷。或分遣近臣等祀昊天上帝于南郊,皇地祇于北郊或南郊;(望祭)(祈)太庙,社
4、稷,(望祭诸方岳镇海渎(于南郊望祭)。天齐仁圣帝庙.吴起庙、单雄信庙,以上并救建、造官(九龙堂以下旧只令开封府遣官,后皆敕差官)。仍令诸寺院宫观开启道场(今水旱亦令依古法祈求)。五岳四渎庙太极观,以上并敕差朝臣或内侍,自京赍香合、祝板,驰驿就祈。五岳真君观、泗洲普照寺、西京无畏三藏塔,以上并遣内臣诣建道场。3强调的是在灾害发生之时,各地的佛、道寺观,各地的祠庙都应当作为官方的祈祷场所。且宋朝最高统治者以国家的名义,通过官方条文方式对祈雨活动进行规整,由中央向地方颁布统一的祈雨法,包括五龙堂祈雨法画龙祈雨法蜥蜴祈雨法宰鹅祈雨法等。以画龙祈雨法为例:择潭洞或湫源林木深邃之所,以庚、辛、壬、癸日,刺
5、史、守令帅耆老斋洁,先以酒脯告社令讫,筑方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外二十步,界以白绳。坛上植竹枝,张画龙。其图以绿素,上画黑鱼左顾,环以天焦卜星;中为白龙,吐云黑色;下画水波,有龟左顾,吐黑气如线,和金银朱丹饰龙形。又设皂幡,刎鹅颈血置盘中,柳枝洒水龙上,俟雨足二日,祭以一领,取画龙投水中。4祈雨的仪礼、步骤详细而考究,足见统治者对神明的信任和对祈雨一事的重视程度。其他的祈雨法还有作土龙等方式,都极为考究。不仅如此,这些祈雨的礼仪被编入官方的典制文献,欧阳修编修的太常因革礼对祈雨的Fl期也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如立春日,在苏轼的祭勾芒神祝文二首中写道:兹Fl立春,农事之始春律既应,农事将作。
6、爰出土牛,以为耕候。维尔有神,实左右之。伏愿雨阳以时,螟腌不作。5(P1912)即为立春日祭神祈求风调雨顺。上行则下效,宋朝各级各地都进行祈雨活动,以求天降甘霖,以解久旱。为了更好地取悦神明,展示仁德,有时皇帝会相应地出台一些措施,如大赦天下、减免赋税、颁布罪已诏等,这些都是常用来配合祈雨的恩泽政策。总体而言,宋朝的祈雨习俗沿袭了前朝,创新的成分极少。一个朝代的风土人情必然能够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找出蛛丝马迹,宋代的祈雨习俗就散见于各家文人的祈雨作品中,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曾巩、陆游、朱熹等人皆有许多祈雨文。其中苏轼历任多地地方官,祈雨文数量较多,以此为例,足以窥见宋朝的祈雨习俗、祈雨文特点
7、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二、以人性度神性苏轼的祈雨文苏轼文集中收录的明确以祈雨为题的祝文共有21篇,不包括谢雨、祈晴等文,这些祈雨文有一个共性就是以人性来揣度神性,所祈求之神被带上了人性的色彩。1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1)告之以灾情。在祈雨文中,苏轼常常向神明陈述灾情。祷雨稷神祝文中写道:“农民所病,春熨之际。旧谷告穷,新谷未遂。其间有麦,如喝得凉。如行千里,弛担得浆。5(P1916)在祈雨之前先向稷神陈述百姓之苦,在于青黄不接,即将面临饥荒的困境,倘若中间能收获麦子,就如同大暑之时遇到清原一般,能够立时疏解窘境。祷雨后稷祝文中也陈述了“岂惟农田,井竭无水5(P1916)的现状,农作物急
8、待灌溉,但井是枯竭无水的,说明干旱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再这般下去,恐怕庄稼就要颗粒无收了。祭常山祝文五首(密州)对灾情的描述更为直接:“流殍之余,其命如发。而飞蝗流毒,遗种布野。使其变跃飞腾,则桑枳麦禾,举罹其灾,民其罔有孑遗。5(P1917)显然此次灾情甚是严重,已经由旱灾引发蝗灾,路有流民甚至已经饿死,正是命悬一线了。苏轼将灾情详细地告知神明,是以人的情感来揣摩神的情感,正如好友之间求助,必然会先告知当下情况一般,来消除好友的疑虑。苏轼认为神明也会有困惑,祈求帮助之前有义务先令神明知情。(2)牵恻隐之心。苏轼将灾民的惨况告之于神明,目的在于引发神的恻隐之心,使神同情、怜悯苍生,降雨来解
9、决干旱、饥荒等问题。在祈雨文中,苏轼通常直白地向神祈求,如祷龙水祝文中言:“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霭以祷祈,对龙湫而恳望。伏愿明灵敷感,使雨泽以旁滋,圣化荐臻,致田畴之益济。5(P1912)想要打动他人,首先要有诚意;那么想要打动神明,需要的就是虔诚。在苏轼的祈雨文中,每篇都极为虔诚,给予神明万分的信任,称之为信仰亦不为过。所引段落中“存心为国”和“俯念”表明苏轼自己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恳望”“伏愿”二词则将自己在神明面前愿意谦卑恭敬,只乞求神明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救护苍生便满足了。北岳祈雨祝文拜赐以时5(P1926),祈雨诸感祝文敢我有神,时赐甘泽5(P1928),祈雪雾猪泉祝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性 神性 试论苏轼 祈雨 文化 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