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我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启示摘要:1877年登州文会馆创办至新中国成立,在我国创办的现代大学承载着富民强国的社会理想、西方宗教传播图谋以及社群个体功用目的,使我国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呈献出具有西方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启了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内核的变革之路,彰显了党的领导、扎根中国、融合世界的本土特色。回顾和总结我国百年来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特点,对我国建构新时代基于校本分类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国特色;时代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负责大国,关键在高等教育能够培
2、养出一批批拥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心怀天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各类人才。通识教育作为自由教育与工业化社会突起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具有张扬德性教育和抑制专业教育过度功利化的功能。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的成功规律看,加强中国特色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回顾和总结我国近代大学创办以来通识教育的发展史,可为构建新时代我国大学高质量通识教育体系提供历史镜鉴。一、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77年成立的山东登州文会馆(TengchowCollege),这是一所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博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其创办的社会背景、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很好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意识形态
3、性与专业教育的现实功利性的冲突与融合。狄考文曾毫不掩饰地提出:“许多中国人都在探索,渴望学习使得西方如此强大的科学,科学的名声已传遍中国的每一角落。基督教教会的良机,就在于培养以基督教真理来领导这场伟大的精神和物质变革的人材;这也是使西方科学与文明迅速在中国生根开花的良好时机。我认为,不仅要培养传教士,还要培养教员、工程师、测量员、机械师等,这是他们的责任和特有的权利。”这段话深刻揭露了西方传教士传播西学为工具,传播教义为目的,慈善形象为包装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警示我们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超越现实功利性的特质。登州文学会馆的课程结构设计就体现了“宗教+经学+西学”的思路,让学生既接受宗教教育又接受
4、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科技知识教育,为受过西方宗教教育的学生进入中国士大夫阶层、成为兴办现代实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狄考文的办学目标定位和课程设计,既适应了清末洋务运动对教师、工程师等现代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给教会大学找到了借助兴办西式学堂传播宗教、发展信众的路径。登州文会馆在备斋3年主要开设通识类课程,在正斋6年并行开设通识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其中,通识类课程主要开设宗教类课程“读马太”、“圣经指略”等,国学经典课程“读孟子”、“读诗经”、“讲读唐诗”、”讲大学、中庸”、“重讲论语”、“讲易经”等,此外还开设了“官话问答”,统一要求学生学官话讲官话。专业类课程主要开设“笔算数学”、“
5、微积分”、“代数备旨”、“测绘学”、“量地法”、“化学”、“物理测算”、“动植物学”、“心灵学”、“天文揭要”、“富国策”等。1896年清天津地方政府兴办的第一所省立公办大学北洋大学堂、1898年清中央政府兴办的第一所公办大学京师大学堂都承载了富民强国理想、社会进步需求和个体职业发展愿望。登州文会馆作为教会大学与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不同办学定位和理想的差异,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差异上。虽然都具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均衡的理念,但登州文会馆的“宗教+经学+西学”课程结构设计突出了宗教课程的地位,清政府公办大学的课程结构设计袪除了宗教课程,沿用了“经学+西学”的结构。但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在清政府公办
6、大学的渗透会不可避免,因为当时兴办的国立和省立公办大学的西学教员除了传教士外,就是教会大学登州文会馆培养出来的师生校友。总之,清末建立的现代大学通过经学的课程设计熏陶了学生忠君爱国的意识,通过西学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了现代西方科技知识,共同支撑起忠君富国强兵的教育目标。民国时期大学的通识教育与晚清时期大学的通识教育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异,只是忠君教育与经学德育演变成了国民党的党义教育与文史哲公民伦理教育,实行的是公共必修科目的通识教育模式。民国教育部要求大学统一开设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伦理学、哲学概论、理则学七门必修课程,同时要求在科学概论、普通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生物、普
7、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地学通论八门自然科学类课程中选修一门,在社会科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五门社会科学类课程中选修一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拥有一定办学自主权,蔡元培、梅贻琦先生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校长分别提出了“教授高深学术,融通文理,发展个性,培养硕学闲材,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和“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通识教育思想。梅贻琦先生强调“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梅贻琦先生就任西南联大校长期间,对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国家统一要求与研究型大学校本特色的结合。为了争取
8、课程设置自主权,西南联大曾驳斥国民党教育部三度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庆其详,但准此以往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科。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融合了国民党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了三大学科领域:国文、外国文、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逻辑、哲学概论或科学概论(必修);法学概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四选二);普通数
9、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理学、地学(六选一)。从课程选修要求可以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二、新中国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全面苏化”基础上的自我探索,基本指导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为要、专业教育为本、理工农医科人才培养为重,取消了民国大学时期的学分制、选课制,采用学年制、必修制,体现了对教育集中统一管理的特征。这个时期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俄语和体育课程组成,没有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在构建支撑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全面素质、高尚德性与价值判断力的
10、“全面发展人”的课程体系方面存在不足。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轻德育的问题突出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特别是对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了解不多。有一些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不错,但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走不出市价的圈子,甚至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会议决定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8年4月10日,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司(1998)2号
11、)提出:“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多数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10个学分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类通选课,推动学分制与选课制在高校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与素质培养体系的整全问题,更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自主权、选择权的尊重。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结构转型,面对全球化竞争,对社会、企业和学生个体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学的育人理念实现由“工具人”转向“全面发展人”的转变,来解决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
12、、人格教育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和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弱等问题,通识教育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得到很大关注。2007年,北京大学成立元培学院,引入导师制、自由选专业、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提出公共必修课程之外的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要求。2008年,浙江大学创建本科生院,实行大类招生,第一、二学年学生要完成16.5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全校实行学分制、自由选专业制、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导师制等配套的课程制度。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在全校推行通识教育,明确了全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使其能够扎根民族、关心民生、关怀天下,能够追求卓越、立足前沿、视野开阔,能够
13、具有科学精神和理性批判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向学生展示更为广阔的知识图景,极大地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复旦大学章程明确提出:“坚持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人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努力承担公民的职责与义务;理解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
14、样性的能力,直面人类世界所面临的发展与挑战;认识现代性社会基础框架的能力,充分体认全球化时代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体认中国文化独到智慧的能力,从传统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把握中国国情;运用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创新精神。”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计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课程模块。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选修,贯穿本科教育四年,除配套的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等课程
15、制度外,复旦大学还同时在复旦学院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和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组织机构。三、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校本特色建构的启示民国军阀割据时期的北大、清华,抗战时期内忧外患境遇中的西南联大,改革开放后,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华中科大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中的迅速崛起,无不自重视通识教育改革始。通识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大学的一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制度体系,更在于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契合了大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社会进步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通识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苏格拉底曾批评雅典人:“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
16、积聚钱财,猎获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灵性的最高修养,你凭不觉得惭愧么?”亚里斯多德认为:“应当有一种教育,以此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英国的纽曼面对专业教育对自由教育的挑战特别指出:“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要实现自由的教育,不应在大学教育本身之外再寻找什么外在目的,大学传授的知识也不应带有实利的目的,“知识本身就是回报,它应被称作自由知识(IibraIknoWledge),并且应该是学校的天地”。
17、专业教育主要是基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而通识教育是基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逻辑,通识教育思想不仅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而且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途径。弱化了通识教育,一所大学就会成为“制器”而非“育人”的场所,培养的人才自然难以成为“心怀国之大才”“心怀天下”堪当大任的全球、国家和社会治理人才。如果德性不修,作一名日常社会生活中负责任的社会公民都难以实现,大学本身自然也难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我国优秀儒家传统文化同样倡导通过“见道”、“闻道”、“悟道”、“修道”,让青年一代成为遵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原则,具备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内省修身、立己立人、和而不同、朋友有信、齐家治国人格品质的君子,大学
18、更是明确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德至善的思想,而不是聚焦外在的功名。东西方智者都倡导通过阅读永恒的典籍作品来培养人的德行,由德性修养高尚的“君子”或“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这一价值信仰作为人类文明的精髓得到继承。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抑或是人类文明价值标准的尺度。通识教育作为培养“整全人”的教育、培养对人类社会充满仁爱与责任感的教育、培养不受个人主义功利思想束缚的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存在相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他教导
19、青年大学生要“心怀国之大者”、“心怀天下”,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观,高校要完成新时代育人责任使命,强化通识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此外,我们再放大到世界一流大学或立志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发展历史看,他们都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建设,坚守大学非专业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价值追求,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重在心智和德性的培养,立足于“整全人”的教育。坚守古典人文教育传统、追求纯粹学术的理性精神、担当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责任,尊重个体的自主多元发展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回顾哈佛大学的发展史,其前身哈佛学院1636年建校之初也只不过是只有1名教师、
20、4名学生和1间教室的小学校,直到1640年首任院长亨利邓斯特才为哈佛学院设计了“三科”(语法、修辞、逻辑)+“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的课程体系,1841年昆西校长首推选课制,1869年埃利奥特校长推行课程自由选修制,1909年洛厄尔校长开创年“集中与分配”通识教育课程制度,1973博克校长任命罗索夫斯基开创了“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制度,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成就了一所世界名校。不仅哈佛大学如此成功,芝加哥大学的哈珀校长、赫钦斯校长创立了全校四大学部共同开设14个系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倡导经典名著课程学习、苏格拉底教学方式和小班化教学等芝加哥大学特色通识教育模式,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也
21、是享誉世界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大力推动在理工科专业开展人文教育改革,复旦大学2005年率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上升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分制、选课制、书院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等,形成复旦通识教育课程范式等等。近年来,通识教育更强化了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教育。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资源争夺、政治斗争、经济竞争,人类对自然和宇宙的无序无尽开发导致了全球气候问题、生态灾难和能源危机,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否在地球持续生存问题。而全球事务、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决策者都是经历各国高等教育的
22、精英人才,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基本路径。但通识教育是否就是按照哈佛、牛津、耶鲁、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外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范式进行建构?占全国本科高校90%的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开设什么样的通识教育?就目前现实而言,地方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通识教育通俗化、校院系重视不够、通识教育课程地位不高、选派教学科研较弱的教师主讲等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针对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建构起具备跨学科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和有学术深度、有学科前沿性、有思想方法高度的高质量校本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从中外研究型大
23、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看,不同高校间的通识教育课程既有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同时又都建构起自我的校本特色。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一般不单独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信奉洪堡的大学理念,采用隐性通识教育模式,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的理性精神,“隐性通识教育表现为对学生从事原创性研究能力的重视,学生由科学达致修养”,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具有借鉴意义。2022年,我国拥有1239所本科高校,既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又有省属市属高校;既有国家级、省级“双一流”建设高校,又有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既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又有只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建本科高校。高校的层级、类型多元,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4、定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差异性大。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应抓住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典型类型,目前所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在理念上都是追求非专业、非功利、非实用的,重在心智和德性的培养,通识教育在学校办学理念层面聚焦于“整全人”的教育,在课程实施眉面指向与专业教育相融通、相支撑,形成了人文经典学习、追求纯粹学术理性精神、满足个体自由多元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核心要义。通识教育改革应扎根中国大地,适应我国本科高校办学规模、发展水平、办学类型多元和公共必修课为国家法定课程的实际与特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探索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类型多元、世界水
25、平的高质量通识教育办学理念、教育目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制度等教育教学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TheDevelopmentprocessandRealisticEnlightenmentofGeneralEducationinChiReseModernUniversitiesAbstract:FromtheestablishmentofTengchoucollegeinlSTTtothefoundingofNewChina,ChinasmodernuniversitiescarrythesocialidealofarichandpoWerfulcountry,theIn
26、tentionofWesternreIigiousdiSseminationandthepurposeofindividualcommunityfunction,SothatthegeneraleducationofchineseuniversitiespresentsadevelopmentpathwithWesterncuIturalinfIuenceandnat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AfterthefoundingofNewChina,thegeneraleducationofChineseuniVersitiesopenedaroadofchange
27、withthecoreofindependentspirit,Highlightingthepartysleadership,takingrootinChinaandtheworIdscharacteriSticsofrunningschools.Reviewingandsummarizingthehistoricalcontextand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thedeveIopmentof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inChinaoverthepast100yearShasimportantenligHtenmentsignificancefOrChinatobuiIda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system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school-basedclaSsificationinthenewera.Keywords:Chineseuniversities;generaleducation;Chinesecharacteristics;eraconstruction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