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种植业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6%左右,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左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种植业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我市农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强化政策惠农、科教兴农、项目强农举措,大力发展安全农业、节约农业
2、、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开放农业五个农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全部完O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在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遏制了“十五”期间出现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阶段性持续下滑的局面。“十一五”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增加,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78.18万亩,比2005年增加105.82万亩;粮食总产585.13万吨,比2005年增加113.72万吨;粮食亩产425公斤,比2005年提高54.5公斤/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87.06万亩,比2005年增50.14万
3、亩,总产230.95万吨,比2005年增加28.9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691.96万亩,比2005年增89.95万亩,总产322.14万吨,比2005年增加88.94万吨。2010年全市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93公斤、466公斤,单产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3.01万亩,平均亩产70公斤,比2005年增加8.5公斤,总产3万吨。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2010年种植面积114.85万亩,总产28.5万吨,单产达到248公斤/亩,比2005年提高22.2公斤/亩。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
4、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蔬菜(含菜用瓜类)播种面积已达到229.13万亩,实现产量846.31万吨,产值82.6亿元,蔬菜产值连续多年居种植业首位。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3万亩,总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2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种植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优势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价格调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由2005年的71.7:28.3调整到75.5:24.5o初步建成沿107国道优质专用粮食产区、西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发展迅速,2010年优质小麦达到41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达到570万亩。通过
5、引导调整,形成了蠡县、高阳、安新等东部优质棉花产区,优势区内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市的82.5%。同时,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深化品种品质结构调整,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分别占同类作物的69.8%、82.4%;优质抗虫棉基本普及,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8%以上。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10年设施蔬菜面积122.87万亩,较2005年增长3.4%。其中日光温室47.06万亩、塑料大棚22.95万亩,中小塑料拱棚53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45%,产量占总产的50%,产值却占总产值的75%,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教
6、兴农战略,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近100o万亩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玉米品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20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46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配套技术推广2010年达到了238万亩。小麦节水技术20072010年三年累计推广面积805万亩,其中2010年推广面积达到了230万亩,节水地块平均亩产量388.6公斤,亩节水52.5米3,亩纯增效
7、益13.7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当家品种基本完成一次更新换代。品种特点由单纯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小麦品种推广了石家庄8号、石麦15、轮选987、中麦11等耐旱节水品种,师栾02-1、藁优9409等优质品种;玉米推广了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等粮饲兼用型品种和适合鲜食加工的甜、糯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在大力推广常规抗虫棉的同时开始向杂交抗虫棉发展;花生推广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冀花4号、冀花5号等品种。植保基础建设得到发展,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个,正在筹建4个,建成省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4个,正在筹建1个。重大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技术不断提高,
8、基本实现了预报可视化,传递数字化。有效的控制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危害,确保了小麦连年稳产丰收;蔬菜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推广防虫网、黄板诱杀和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采集、检测土样13.6983万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从2006年的60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92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502.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1.5公斤,总增产粮食53.8万吨,每亩节本增效42.3元,总节本增效达10.58亿元。4 .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
9、1165万千瓦,农机资产净值达44.93亿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56万台,配套机具4.13万部;小型拖拉机13.83万台,配套机具15.02万部;联合收获机1.4万台,其中:玉米收获机械迅猛增长,达到2149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005台,玉米收获专用割台749台;排灌动力机械27.38万台。实现机耕水平76.08%、机播水平69.22%、机收水平33.35%。小麦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856.79万亩,利用率达67%以上。5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转2010年我市共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2922个,其中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抽检样品1004个,检测项目全年累计达1.34万多项,分别比200
10、5年增长了近3倍和10倍,有机磷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5%,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1个,认证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00%。通过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关键技术,治理高剧毒农药的使用,蔬菜品质、质量安全和效益逐年提高。6 .农村新能源利用实现突破性发展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得到稳步推广。沼气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年新建数量为4.8万户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44.3万户,与“十五”末的19.6万户相比增长了126%,普及率由“十五”末的8.9%增加到20%;在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大
11、中型沼气工程17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从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推广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6.2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1处,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示范户1200余户。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炉灶67.9万台,节能炕21.5万铺。(二)“十一五”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我市农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分析,也
12、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对农民生产的投入低。尽管近几年农业投入的总量有绝对增加,如实施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但与大幅度增加的种子价格、农资价格和种粮效益偏低相比,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装备水平低、运行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严重短缺,仍处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2 .支撑农业发展的各级农业机构极不适应无论从事管理职能的各级农业行政机构还是从事农业推广的事业机构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到“十一五”呈日
13、益恶化的趋势,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3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水资源匮乏和耕地资源逐年减少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劳动力资源稀缺,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了其它行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4 .农业关键技术还有待创新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支持,造成种植业新技术发展滞后;主要农作
14、物农机作业质量不完全符合农艺要求,近年来小麦播种绝大部分采用旋耕作业致使耕层变浅,连年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造成小麦播种质量差,必须创新关键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5 .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农业生产有诸多不确定性旱灾、冻害、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与配套技术措施不能落实、耕作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种地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明显滞后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进入
15、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生产将继续向商品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三个方向转变,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三农”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巩固完善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供应压力、价格上涨预期刺激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我市是农业大市,各类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京津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我市进一步合作,将为我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京津冀经济圈、首都北京“卫星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提供良机
16、。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发展目标1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到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稳定保持在70:30左
17、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5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料播种面积120万亩左右,总产30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40万亩,总产1200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4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70%,其中优型棚室面积达到90万亩;积极发展粮饲兼用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2 .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基本与生产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广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使高产方田覆盖到全部县市区。广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到2015年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20个以上。到2015年争取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1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覆盖所有农作物,施用配方肥的比例达到60%以上。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80%以上,中期预报由80%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90%提高到95%以上。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100OO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达到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的能力。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本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以全力打造“安全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抓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监管
19、和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各类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要建成具备常规检测能力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要具备自检能力,形成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批批检测,市、县两级全覆盖监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96%以上。4 .农村新能源建设要有新突破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综合效益转变,由以新建为主向管、用、建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全面持续健康
20、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2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及秸秆联户供气工程200个,村级物业服务网点300个,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太阳灶100o台,省柴节煤炉灶4.5万台。到2015年,全市累计保有量达到: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45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215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网点500处,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1万户,太阳能热水器51.2万平方米,太阳灶2231台,省柴节煤炉灶70.3万台。5 .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农机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力争在2015年实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保持现有农业
21、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玉米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0%,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的目标。通过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实现农机服务的转型与创新,促进农机专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力争专业组织收入在农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到30%。持续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加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牧草生产和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范围。三、发展重点(一)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1 .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构建粮食生产核心
22、区,按照省建设规划,在我市纳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13个粮食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和商品量较高的县(市),建设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经过努力,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基本形成。第二,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第三,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整合技术力量和关键技术,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节约种粮成本、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第四,加强项目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建设,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第五,实施抗旱防涝和病虫害综防为主要内容的防
23、灾减灾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促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2 .努力稳定棉油生产“十二五”期间,保持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防止棉油生产出现“大起大落”。花生产业重点是依托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推广,加强以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油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我市油料可持续发展。棉花产业要按照优势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引导棉花生产向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黑龙港流域集中,促进棉田由非优势棉区向优势棉区转移、由零星分散棉区向集中高产棉区转移、由农户分散种植向植棉大户转移。着重抓好安新、高阳、蠡县三个棉花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大乡和大方面积的落实,
24、优势区域棉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5%以上。(二)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1.促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我市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突出一线三区布局,强化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增强。一线即以南北纵向贯通我市的京港澳、京昆和107国道为主要干线;三区即以保定市城区为中心划界,分成保北优型温室、保南大棚设施和西部山前拱棚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保北优型温室区包括涿州、徐水、定兴、容城、高碑店和谏水;保南大棚设施区包括定州、望都、清苑和博野;西部山前拱棚区包括满城、顺平、易县、唐县。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即涿州、定兴环京津优质精特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保定市 农业 十二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