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保定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O一年三月十九日一、发展形势1(一)主要成就1(一)面临的形势7(三)存在的主要问题8二、发展思路与目标9(一)指导思想9()基本原则10(三)发展目标11三、战略重点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122、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133、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134、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135、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136、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147、加强基层气象工作14四、重点工程14(一)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15(一)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工程16(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20(四)防雷业务体系建设工程19(五)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
2、建设工程24五、保障措施26(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26(二)完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机制27(三)加强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27(四)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27(五)加强国内合作与交流28(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282011-2015年,是保定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保定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谋划未来五年保定气象事业发展的大局,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加强气象工作社会管理
3、职能,对于进一步提高保定气象事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确定重大工程布局、建设项目安排以及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一、发展形势(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和“需求牵引、服务引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气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效益十分显著。1 .公共气象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气象部门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
4、务,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开展了五类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一是气象信息咨询服务业务。包括实况分析、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对策建议等。二是气象技术服务业务。包括农业气象实用技术、雷电防护设计和检测、专业气象服务等。三是气象工程服务业务。包括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工程、农业气象服务工程等。四是应对气候变化服务业务。包括气候灾害影响评估、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咨询等。五是气象服务产品传播业务。气象信息服务方式和发布手段不断完善,建成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大屏幕、大喇叭等为手段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覆盖率达75%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
5、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服务社会公众满意度达到80%o2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本地化并二次开发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交互平台(VIPS)、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O),开发应用日本格点数值预报系统和强对流潜势预报系统。释用INCA、MM5等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micaps30投入业务应用,建设大气水平能见度预报系统。开展了地基GPS资料应用、雷电监测、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业务。全市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水平和预警时效得到了有效提高,2010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2.47%、最高温度24小时准确率达69.67%、最低温度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72.35%o3 .综合气象观测和信
6、息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19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166个区域气象观测站、12个自动土壤水分站、5个GPS水汽监测站、3个京石高速公路保定段多要素自动气象站、2个紫外线辐射观测站、1个711数字化天气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接收分析中心。启动了保定市雷电监测网和大气电场监测网建设。气象应急处置和机动观测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建成了由卫星通信、视频会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应急气象服务指挥系统;市气象局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气象站,18个县气象局完善了应急观测装备。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优化,通信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完成了省、市、县气象业务通信线路的升级改造
7、,省到市由2M带宽升级到8M带宽,市到县升级为2M带宽;建成了市、县视频会商系统;新建完成了1套卫星广播接收系统。4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成立了保定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市气象局与市农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广电新局、电信运营商等单位和行业建立了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完成了1984年-2007年历史气象灾情普查。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建设迅速,全市已建成76个乡镇气象服务工作站和27个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了6811名农村气象信息员,村覆盖率
8、达82%;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建成了气象科普示范村22个、示范学校24个,“红领巾气象站”17个。完成山区5所中小学校和2个奶牛养殖基地防雷示范工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与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广电等部门初步建立了预警联动机制。5次升级改造电视预报制作系统,电视气象服务节目的制作播出时长、频道覆盖率、节目质量逐年提高。96121、12121实现数字光纤传输,电话答询和气象短信服务用户数连续5年大幅增长,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免费发布。5 .为农气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研发了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新农村现代气象服务工作平台,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防控专家联盟。开
9、展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完成了农业气象服务基础数据信息的调查,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开展了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和特色农业小气候观测。初步建立了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6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成效显著。其中,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火箭人工增雨增雨作业网。在易县、顺平等县域的特色农业区域布设防雹高炮。在阜平、沫源、唐县、满城建成白洋淀上游流域4个高山碘化银发生器,在保定市区、阜平、易县增建标准化炮点7个。为我市抗旱减灾、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积
10、极贡献。7 .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一五”以来,制定和完善了气象科技开发工作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及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组建了天气预报、气候应用、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和信息网络等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完成市气象局自立科研课题43项,争取省气象局科研课题3项;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文章50余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6篇。全市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5年来,录用公务员1人,接收研究生3人、应届本科生22人。目前,全市在职职工203人,大专以上学历155人,占在职人员的76%o其中本科以上95人,占47%;市局本
11、科以上47人,占在职人员的54%,研究生及硕士学位人员7人,具有副高级专业资格人员8人。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进一步增强。8 .气象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积极制定和完善了地方规范性文件,切实抓好了气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先后下发了保定市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制、关于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的通知等规范化文件。大力开展气象普法宣传工作。市气象局成立了气象执法机构,县级明确了执法人员,建立市、县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与市、县级人大和政府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近百次,部门独立执法800余次;市局与已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的县(市)气象局全部进驻当地行政审
12、批大厅实施窗口办公,依法行政和气象行业管理迈出了重要步伐。9 .基层建设、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建设资金1030万元,对市气象局、8个县级台站进行改造,基层气象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建成14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1个“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单位。全市气象部门气象文化务实创新,构建了保定特色的“生态园区、文化园区、科普园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气象园区和“一站一品”的保定气象文化长廊,全市气象部门呈现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二)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
13、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气象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70号)精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市局地强降水、大面积持续干旱、大风、高温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受灾面积和成灾规模成倍增长,强化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加
14、快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保定气象事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1 .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和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亟待提高,数值预报模式开发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气象技术保障系统亟待完善。2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不足。气候变化综合监测能力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料
15、需求;气候变化信息处理、气候灾害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系统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3 .气象为农服务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针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不强;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尚不畅通。4 .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和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亟需提高。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配套法规或政策性规定亟需健全;气象行政执法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5 .人才培养、
16、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大。现有气象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基层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发展的需要,气象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6 .基层台站工作生活设施功能不完善。由于保定市基层气象台站省内最多,地方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主要表现在业务办公用房短缺严重、配套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业务、服务工作发展的要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保定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坚持“
17、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题,以现代气象业务为主线,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为支撑,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保障与支撑能力,为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二)基本原则1.服务引领,科学发展。坚持气象事业公益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科学发展气象事业。7 .提升效益,持续发展。坚持气象事业持续发展宗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全
18、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8 .紧密衔接,统筹发展。坚持与河北省气象局总体规划相衔接,争取中央和地方投入,夯实现代气象业务基础,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9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构建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气象事业创新发展。10 履行职能,依法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1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目
19、标。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更加合理,雨量观测站的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多要素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25公里,雷电监测站平均间距达到20公里,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气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5%,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预警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2 .气象为农服务目标。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田小气候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完善农用天气预报业
20、务,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达到80%;健全农村气象信息发布及信息反馈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3 .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发展目标。在省局的指导下,气候灾害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实现气候变化模拟和气候变化趋势预估;为政府提供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报告;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气象科技服务。4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目标。提高我市人影作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提高人影探测和科学研究水平,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取得显明社会经济效益。5 .一流台站建设发展目标。继续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未来五年完成7个基层气象台站的“一流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一流台站占基层台
21、站总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6 .人才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到2015年,全市气象职工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成果,加大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创建力度,在创建文明气象行业的基础上,保持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比例在80%以上。三、战略重点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建设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业务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以下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
22、系。加强对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致灾机理和演变扩散规律的研究,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水平。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水平。加强气象突发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保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和完善保定市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完善多渠道气象信息传播平台,推动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着力解决农村气象服务信
23、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三)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完善市级人影指挥系统,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增雨、防雹业务技术系统,提高市级人影指挥中心的监测、资料采集、指挥决策等综合能力;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系统;加大标准化炮点和高山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建设力度,提高增雨、防雹作业能力;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评估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实验研究。(四)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增强气象灾害和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设备维修维护、装备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省市县分级保障体系,为气象灾害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有效支撑。进一步完
24、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着力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引进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区域气候模式,加强卫星、雷达等新技术资料同化技术工作,改进与升级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加强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研究,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六)加
25、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切实提高气象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横向联合,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七)加强基层气象工作初步建成气象探测环境较好、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稳定的基层气象观测平台,初步建成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以提升基层台站气象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台站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基层气象台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基层党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四、重点工程根据“十二五”气象事
26、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并与“十一五”已建项目和在建项目相衔接,“十二五”期间实施以下五项重点工程:(一)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紧紧围绕保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抵御气象灾害的水平、农民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提升农业趋利避害水平,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1.建设内容(1)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在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区域和易发频发的山区、库区建立自动气象观测和可视化观测系统;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立可视化农业观测站和卫星地面校准站,新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在阜平、深源各建设小型雷达站1
27、个,安装711数字化雷达。(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建立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制定气象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指标,建立气象灾害收集与管理系统,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编制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市级信息发布平台,在全部乡镇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在全部县气象局建立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4)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装备保障系统建设。增强市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装备保障能力建设。2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
28、统496万元。在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区域和易发频发的山区、库区建立16套自动气象观测和可视化观测系统,每套13万元,共需208万元;在7个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可视化农业观测站,每个核心区布设4个站,共设28个站,每个站5万元,共需140万元;建5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每站10万元,共需50万元。在山区县建设711数字化雷达站2个,共需98万元(2)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770万元。建立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20万;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灾害收集、数据库管理系统共需30万元;编制市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共需50万元,23个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共需230万元;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29、在每个乡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平均每县15万元,共需345万元;在19个县级气象局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园地,每县5万元,共需95万元。(3)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60万元。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20万元;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系统20万元;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20万元。(4)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装备保障系统建设220万元。建设1个市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装备保障系统,需220万元。项目总投资154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46万元,市预算内投资800万元。3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
30、-2014年,项目实施,人员培训。2015年,工程优化完善,总结验收。4 .效益分析通过工程建设的实施,进一步发展适合我市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有效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水平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前后的全程跟踪精细化服务,为农民提供直接的、有针对性、最需要的专业气象保障,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二)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工程围绕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需求,加强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提高气候灾害监测、预测能力,开展气候灾害影响评估和重大项目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
31、服务能力。1.建设内容(1)组建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网。购置、安装气候观测专用设备,增加气候变化监测业务,完善气候变化监测网。(2)建立气候变化信息处理系统。完善气象台站沿革数据库、基本气象资料数据库、气候灾害数据库;建设信息处理平台。(3)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综合业务系统。收集全市气候灾害数据,研制指标,建立气候灾害预测系统。(4)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太阳能、风能评估和发电量预测业务系统。5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加入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网240万元。作为全省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网的组成部分,在白洋淀湿地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建设生态观测站1个,每个站需投资240万元。(2)建立气候变
32、化信息处理系统30万元。气象台站沿革数据库10万元;建立气候灾害数据库15万元;信息处理与查询业务平台5万元。(3)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综合业务系统50万元。收集全市气候灾害数据,研制指标,建立气候灾害预测系统50万元。(4)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业务系统80万元。建立风能评估系统30万元;建立太阳能评估系统20万元;建立太阳能、风能发电量预测系统30万元。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60万元,市预算内投资140万元。6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2014年,项目实施。2015年,工程优化完善,总结验收
33、。7 .效益分析该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保定市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减少对气候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可以提高对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测和评估分析能力,实现科学防灾减灾。可以更好地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技术保障,改善能源结构,有效缓解保定市减排压力,助力保定低碳城市。(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围绕农业抗旱、防雹减灾、水库蓄水、森林灭火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建立人工增雨防雹业务技术和服务保障系统,增强火箭、高炮和地面碘化银发生器联合作业能力,实现人工增雨防雹高密度、立体化联合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总体效益。1.建设内容(1)完善地面人影作业系统。增加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点,优化布局;增加和更新新型
34、“子母弹”式火箭发射系统等装备;布设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增加重点作业区技术装备。(2)完善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建设省、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作业点GPS指挥系统。建立市指挥中心与各炮点联系的甚高频电话系统。(3)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信息传输系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视频会商系统;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信息存储系统。(4)为保证人影运输弹药的安全,购买专用运输车。(5)建立保定市弹药库。各炮点配备新型的防爆炮弹储备箱。(6)各县的炮点必须全部建成标准化炮点。以完成人影工作的规范、安全、标准、现代化建设。2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完善地面人影作业系统需更新火箭作业系统10套,每套5万元,共需50万元;新布设地
35、面碘化银发生器作业点10个,每点10万元,共需100万元;26个标准化炮点建设,每点15万元,共需390万元。项目总投资5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00万元,市预算内投资240万元。3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2014年,项目实施。2015年,工程优化完善,总结验收。4 .效益分析该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保定市人工影响天气的水平,进一步减轻气象灾害对我市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四)防雷业务体系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防雷减灾事业实现以下发展目标:1.现代雷电监测业务体系建设目标。建成适
36、应我市需求的闪电定位监测网,能够准确定位我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位置,并能够向政府各有关部门提供闪电定位的技术支持。建成50公里网格的大气电场监测网,依托监测网制作我市范围内发生的雷暴天气临近预警,向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雷电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依据闪电定位监测网,对我市进行雷击密度区划分析,用于指导成都市规划和企业发展。5 .雷电预警预报服务目标。建立我市雷电预警中心,能够对我市发生的雷电天气制作临近预报预警,向有关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对我市易燃易爆场所的雷电预警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6 .防雷技术服务发展目标。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高防雷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市县防雷技术服务业
37、务集约,建成覆盖市县的标准化专业防雷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面向社会的雷电实验室,对进入我市的防雷产品能够进行基本性能的测试。7 .加强对社会的防雷减灾宣传,提高公众雷电科学素质,与中小学校进行科普共建,建设两所红领巾雷电科普站和气象站;在50%的乡镇建成气象雷电科普图书室和农村雷电科普宣传板报。8 .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专业人才的培养,到2015年,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防雷专业资格证书率100%,中级职称率达到50%。重点工程(一)雷电监测网工程:1 .建设内容:4套闪电定位站,50套大气电场监测站,及中心站,组成雷电监测网,雷电预警监测网格尺度不大于5050kmo2 .投资估
38、算及资金来源:230万元。3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3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项目实施,人员培训。2013年,工程优化完善,总结验收。(二)雷电实验室1 .建设内容:防雷装置检测设备及环境建设。2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20万元3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4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2013年:项目实施。2014年:项目验收。(三)雷电预警中心建设工程1.建设内容:分析雷电监测网、雷达探测数据、卫星云图及气象业务资料的分析系统、雷电潜势预报系统、雷电预警系统和雷电预警服务系统等气象业务,以及相应
39、的硬件平台建设。4 .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200万元5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一2015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2014年,进行项目建设,人员培训。2015年,项目验收。(五)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绕“一流台站”建设目标,以改善和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条件为宗旨,大力加强基层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和基层台站的积极性,多方筹资、科学规划、有序实施,解决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实际困难,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1.建设内容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业务用房、附属用房、供水、供电、供暖、排污、道路、围墙、护坡、交通工具等。(I)业务
40、用房改善、改造。在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符合台站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业务用房建设、改造的台站有5个,业务用房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2)附属用房建设。在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符合台站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需建设附属用房的台站有8个,建设面积2400平方米。(3)供水改造,在确保饮水安全。需对饮用水水质不合格的9个台站进行自来水入网改造或实施过渡性改造,辅设供水管道400米、自备井5眼。(4)供电改造,根据业务需要。对具备城区供电条件的13个台站实施“农改城”供电改造,购置、安装变电设施13台,供电线路2600米。(5)供暖改造。对尚使用“土炉供暖”的15个台站进行供暖改造,购置安装简易专用供暖
41、锅炉15台、铺设集中供热管线1500米。(6)车辆购置。18个县级气象局(站)需购公务用车。(7)保护性征地。为进一步保护保护探测环境,对探测环境有破坏风险的4个台站,进行保护性征地40亩。2 .项目总投资318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投资2184万元,地方投资1000万元。3 .建设年限及进度安排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2011年:项目立项及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实施。2012-2014年,项目实施。2015年,项目实施,总结验收。4 .效益分析通过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完善各级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稳定基层气象人才队伍,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提高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提升基层气象
42、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应急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的气象服务。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细化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管理机制,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二)完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
43、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加强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规体系建设。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健全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大气象标准制订和实施力度。(四)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落实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加大向艰苦气象台站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五)加强国内合作与交流深化气象与农业、交通、电力、林业、水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业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发展先进的气象文化,弘扬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09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