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 43935-2024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docx
《GB_T 43935-2024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_T 43935-2024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20CCSZ06O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39352024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andevaluationoflandreclamationandecologicalrestorationinmines2024-04-25发布2024-08-01实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好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24监测评价目的与总体要求34.1 监测评价目的34.2 总体要求35监测评价工作流程和工作准备35.1 工作流程35.2 工作准备56监测
2、对象与内容56.1 开采前监测56.2 开采中监测56.3 开采后监测57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67.1 一般规定67.2 矿山地质环境67.3 土地资源77.4 生态系统78复垦修复评价88.1 一般规定88.2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88.3 土地资源复垦利用评价88.4 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评价89监测评价报告编制910监测评价数据管理9附录A(资料性)矿山复垦修复监测内容与监测指标IO附录B(资料性)矿山复垦修复评价统计表19附录C(资料性)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夏监测评价报告示例22参考文献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
3、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卢丽华、周伟、白中科、罗明、许闯胜、杨靖、王议、李红举、张进德、曹银贵、冯宇、王娜、孙贵尚、穆泳林、鞠正山、周妍、刘永兵、杜亚敏、王金满、赵中秋、祝怡斌、张世文、黄元仿、陈健、王立威。III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
4、了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目的与总体要求、工作流程、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评价方法、监测评价报告编制及监测数据管理的要求。本文件主要适用于生产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活动的监测与评价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l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
5、设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30363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T32740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GB/T33469GB/T36393GB36600GB/T37574GB/T40112GB/T42340耕地质量等级土壤质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调查程序指南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采煤塌陷区水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方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GB/T42362GB/T42489GB/T51240DZ/T0287DZ/T0388生态系统评估生态系统格局与质量评价方法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规范土壤质量决策单元-多点增量采样法生产建设项
6、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HJ91.2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Z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167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68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1169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70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一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l173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1.Y/T2899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1.Y/T2988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NY/T1119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342人
7、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NY/T2998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TD/T1010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TD/T1031(所有部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6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49矿山土地更垦基础信息调查规程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minelandreclamationandelogicalrestoration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土地损毁和生态系统破坏(退化)等问题,依靠人工支持引导和自然恢复力,采取预防和修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安全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
8、恢复或改善的活动。&三“复垦修复”。3.2监测点monitoringsite为开展监测工作而设置的观测、试验、取样的固定点位或临时点位。3.3监测范围monitoringarea由矿产资源开采区、采矿影响区以及参照生态系统样方共同构成的区域。3.4弁照生态系统referenceecosystem一个能够作为生态恢复目标或基准的生态系统。注:本文件特指矿山开采前的生态系统、未受扰动的矿山周边本地生态系统或基于目标值可预测实现的生态系统。来源:TD/T10682022,3.7,有修改3.5弁照值referencevalue对参照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监测获取的数值或现有标准明确规定的数值。3.6基值ba
9、sevalue在矿山开采前,开展调查时获取的监测对象的基期数值。注:也称初始值期见值。3.7监测值monitoringvalue在矿产资源开采、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全过程中,根据监测需要获取的不同时点的实测数值。3.8目targetvalue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案、规划设计所确定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约束性及引导性数值。3.9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通过监测评估过去采取的复垦修史工程、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来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修正、改进复垦修复工程、管理措施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来源:TD/T10682022,3.9,有修改4监测评价目的与总体要求4.1 监测评
10、价目的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破坏与恢复治理、土地损毁与复垦利用、生态系统破坏(退化)与恢复:等开展监测评价,为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过程监管、适应性管理和验收提供科学依据。4.2 总求1 .2.1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重点围绕监测范围内地质环境破坏与恢复治理、土地损毁与复垦利用、生态系统破坏(退化)与恢复等,结合开采矿种、建设规模、开采方式、开采工艺、时序安排等,科学设置重点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点位、监测周期等,实现一矿一方案。4 .2.2科学规范,全程全面。指标获取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相关部门的规定。监测点位布设统筹考虑开采前、开采中和开采后监测需求。开采前对地质环境
11、背景、土地资源现状和生态系统本底进行调查,开采中对保护预防控制、损毁现状与拟损毁、复垦修复成效进行监测,开采后对管理维护进行监测。5 .2.3精准高效,实用可行。在满足监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实用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应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方法,提高监测精度与效率。监测指标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测度,对于易变指标应开展短周期监测,对于稳定指标应开展长周期监测。6 .2.4定性定量,权威可比。监测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方法科学合理。监测数据连续可靠,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林草、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长期监测数据及研究成果。5
12、监测评价工作流程和工作准备5.1 工作流程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开采前监测、开采中监测、开采后监测及监测评价报告编写等,各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图1监测评价工作流程5.2 工作准备5.2.1 收集监测范围内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料,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体地质特征等地质环境背景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等土地资源及规划资料,植被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等生态相关资料。5.2.2 收集矿山生产建设情况、矿山范围拐点坐标、开发利用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
13、恢复治理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征地文件以及遥感影像等资料。5.2.3 结合收集资料,分析矿山地质环境恢第治理、土地免垦利用、生态系统恢兔的规划与设定的复垦修到标准,整理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土地资源现状和生态系统本底已有数据,结合监测评价目的,明确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监测评价需要补充调查的数据。5.2.4 了解监测范围内交通、通信、供电和大地测量基准点等基础条件,掌握自然资源、林草、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的监测工作,包括监测内容、监测网点布设及监测方法等。5.2.5 结合资料分析、矿山生态问题识别与初步诊断,制定监测评价方案,明确监测对象与范围、监测内
14、容和指标、监测布点及频率、监测和评价方法、数据记录和存储、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及主要成果等。6监测对象与内容6.1 开采前监测6.1.1 主要获取矿山地质环境背景、土地资源现状和生态系统本底的基值和参照值。6.1. 2监测矿产资源开采前矿山及周边区域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背景。6.1.3 查清监测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基本情况、各土地利用类型质量及生产水平。6.1.4 查清监测范围内地表水环境面积和陆地植被生态状况。6.1.5 依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结合矿区自然环境特点,基于土地利用图斑,按照典型性和代表性,设置林地、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样地样方,建设参照生态系统,获取参照值
15、。6. 1.6矿山开采前复垦修复监测内容与监测指标见附录A中表A.1。6.2开采中监测6. 2.1主要开展保护预防控制、损毁现状与拟损毁、复垦修复成效监测。7. 2.2监测矿山开采保护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包括保护等措施及效果、预防控制措施及效果。8. 2.3监测矿山开采引发的采空区塌陷、不稳定边坡、地下水环境破坏和土壤环境破坏状况。9. 2.4监测矿山开采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损毁土地类型、面积及程度,损毁基本农田情况。6.2.5监测矿山开采生态用地损毁、地表水环境、采煤塌陷区水资源环境。6.2.6监测已破坏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己损毁土地复垦利用、已破坏(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状况。6. 2.7
16、监测拟破坏地质环境、拟损毁土地资源、拟破坏生态系统变化情况。6.2 .8矿山开采中矿山复垦修复监测内容与监测指标见表A.2o6.3 开采后监测6.3.1主要监测已复垦修复区的管理维护情况。6.3.2监测已复垦修复的基础设施维护、土地质量与植被管护情况、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情况。6.3.3对已复垦修复的露天采场、排土场、肝石山、尾矿库、堆浸场、塌陷区等涉及的地质环境稳定性、潜在污染控制效果、生态系统恢复效果及潜在风险进行重点监测。6.3.4对受开采影响的水域、水源地、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基本草原进行重点监测。6. 3.5开采后复垦修复监测周期建议为5年10年。7. 3.6矿山开采后矿山复垦修复
17、监测内容与监测指标见表A.3。7监测点布设与监刑方法7.1 -三a7.1.1 监测范围及监测点布设应覆盖开采区、影响区和参照生态系统涉及的区域。宜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布设监测点,充分利用现有各部门及科研机构的监测站网,形成矿山复垦修复监测点网。7.1.2 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可采用遥感监测、固定样地样方样带、固定水土环境自动监测、试验分析、公众访谈等多种监测手段,对矿山复垦修复及效果进行全过程、针对性的动态跟踪监测。7.1.3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开采矿种、开采方式、损毁情况、复垦修好措施、复垦修复目标、监测对象和管理需求等,确定监测指标的监测周期及频次。7.1.4 露天采场、排
18、土场、砰石山、尾矿库、堆浸场、塌陷地、原地浸矿场、洗选矿废水排放口等场地重点布点进行监测;对可能受开采影响的水域、水源地、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基本草原应布设监测点。7.1.5 依据监测结果,优化调整监测布点、监测周期及频次,确保监测数据采集准确及时全覆盖。对于自然条件较差、复垦修复难度大、潜在污染风险较高等情况,应适当延长监测周期,增加监测频次.7.1.6 以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公众访谈等手段,开展矿山开采保护措施及效果监测保护措施和预防控制。水土保持监测按照GB/T51240执行。7.2 矿山地质环境7.2.1 以矿山为单元布设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量等监
19、测点。在采矿活动预计影响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域,沿地下水流向或垂直地下水流向布设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温监测点。监测点优先选择矿区范围内自然出露的泉眼,以施工专门性监测井为主,选用生产井或居民生活饮用井为辅。7.2.2 2.2以矿山为单元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监测范围内每个微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类型至少有1个监测点。在采矿活动预计影响到的区域及周边区域,沿着地形由高到低布设土壤环境背景监测点。重点对堆浸场、尾矿库等潜在污染风险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7.2.3 结合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及损毁预测等资料确定采空区范围并布设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构建采空塌陷区及地裂缝
20、监测网点。井下采用房柱式开采法,宜采用十字形布设监测线;井下采用机械化长臂综采法,宜采用丰字形、井字形或田字形布设监测线。监测线长度应大于采动影响范围,至少一端进入稳定的岩土体中。塌陷处于稳定状态时可终止监测。7.2.4 对于露天矿采场、固废堆放场、排土场等重塑地貌及最终境界线之外地表的一定范围可能发生变形和受其影响的崩塌、危岩体及不稳定边坡布设监测网点。在不稳定边坡的坡面鼓胀带、坡顶拉张带等部位加密布设地表形变、地下形变监测点,在坡底阻滑带加密布设地下水位监测点。利用相关部门监测共享数据,开展地质稳定性以及降雨等诱发因素监测。7. 2.5在采空塌陷区、地下水疏干漏斗区以及废水废液排放口的地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_T 43935-2024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 43935 2024 矿山 土地 复垦 生态 修复 监测 评价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