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入别人“田”耕自家“园”以《黄河颂》为例.docx
《跨学科学习:入别人“田”耕自家“园”以《黄河颂》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学习:入别人“田”耕自家“园”以《黄河颂》为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跨学科学习:入别人田,耕自家园,以黄河颂为例摘要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语文跨向他科,旨在在融合学习中培育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笔者结合黄河颂的教学实践,对跨学科学习的诸多母题一一跨学科学习的现实之需、跨学科学习的策略与路径、跨学科学习的职责与权限、跨学科学习所需的契约精神与专业素养等,试做思考。关键词跨学科学习;黄河颂;语文素养;契约精神;母题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开创性地设置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它既不同于其他五大任务群,也不同于高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跨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重在任务群学习的学科之跨。
2、其实,母语学习经常会有跨学科之需,课本剧创演需要了解影视学、表演学、观众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新闻写作需要新闻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学科的支持,开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需要历史学、文化传播学、社会发展学等学科的帮助语文和历史、政治、地理、科学、社会等众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学科学习自然就应运而生。何时需要跨学科学习?如何开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将把学生带往何方?本文结合黄河颂的教学实践,对跨学科学习的诸多母题,试做思考。一、跨学科学习的多轮实践(一)现实困境与可行性分析1.现实困境黄河颂是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
3、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全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皆由“颂”字统领。诗人通过歌颂黄河来唤醒民族精神。但对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只有情感直觉,缺少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理性认知。换言之,由于“作者为什么颂黄河”和“黄河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的认知缺失,学生对炽热的颂歌有较强的疏离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诗人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丰盈的情感。而直露的情感,隐藏着多重障碍和隔膜。经笔者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和文本之间至少有四重障碍:障碍一:理解黄河精神。黄河为什么能表现民族精神?诗人为什么一直在赞颂它“英雄的气魄”和“伟大坚强”?障碍二:知晓
4、黄河历史。”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历史中有哪些有关黄河的英雄故事?障碍三:了解黄河文化。“你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你这儿发源”,黄河和中华文化有怎样的深层关联?障碍四: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抒情意图。“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我”是谁?“我”为什么要“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四重障碍,使学生难以入文入心。2.可行性分析初中学段,历史、地理和音乐等学科涉及了黄河的相关内容,大略如下: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介绍“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生产;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
5、祖”。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介绍了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分封制、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化均出现在黄河流域。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讲述“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一一黄土高原”,介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八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苏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鸣江河学习演唱黄河船夫曲,“学习倚音和滑音的唱法”,“突出号子的特点”,“唱出磅礴的气势和乐观的情绪”。综上可知,音乐学科和“障碍一”略有关联,地理和历史和“障碍三”关
6、联度较大。而对“障碍二”和“障碍四”,这三科均未涉及。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的差异,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涉及的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的文化渊源较为熟悉,而对音乐和地理学科涉及的黄河精神和黄河文化完全陌生。而对诗人创作初衷和时代背景,学生也鲜有了解。亲历黄河大合唱全过程的郭析零先生(黄河大合唱的首演指挥)动情地回忆:”四百多行的诗句,25岁的青年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底。我们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而跳动。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大家热烈地鼓掌”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借黄河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来入侵。此段历史和时代背景,学生也不甚了解。由此看来,学生与文本的种种隔
7、膜是由他科知识储备不足所造成的,跨学科学习成了不二选择。(二)跨学科学习的进阶1.第一阶段:他科内容的刚性引入实践的起始阶段,我以为学生和时代背景隔膜较深,课堂伊始就将时代背景扔给学生:“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实践的结果是:学生很快明白了诗人的创作初衷和创作意图,扫除了“障碍四”,但“障碍一”“障碍二”和“障碍三”依然存在。为了清除“障碍三”,我先后进行过两次实践。第一次,把学过的历史学科中的旧知一一黄河文明的起源,引入课堂,试图用旧知激活新知;第
8、二次,把地理学科中的新知一一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引入课堂,试图用新知引动新知。两次实践,能让学生对“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联”有较深入的理解。为了清除“障碍一”,我又把音乐学科中的黄河船夫曲引入课堂,希望学生在“磅礴的气势”中理解黄河精神。结果是学生只停留在粗浅的感受层面,对其精神理解不深。他科内容的刚性引入,引发了我的反思:为了清除某一障碍,常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单打独斗,彼此割裂,缺乏整体的联系的目光,需要多种学习资源协同共进。2 .第二阶段:学习资源的软性相融学科内容的刚性引入,使语文与历史、地理、音乐等学科之间缺乏默契,彼此孤立,需要整体设计。全诗围绕“诵”字而展开,“伟大而又坚强”正
9、是黄河精神的核心所在。因此,学习资源的软性相融,应紧紧围绕“伟大而又坚强”这一精神核心。综上可知,初中学段的他科内容对理解黄河精神的作用有限,只有历史和地理学科的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学习资源的二次开发成了不二选择。围绕上述的“四大障碍”,我从“华夏文明之源”“走进蓝色的黄河”“黄河儿女不可辱”三个角度开发学习资源,内容如下:华夏文明之源:黄河(姚钟华,美术);黄河概貌(李鸿杰等,地理);长江之声也工工黄河之声也可可(王伯熙,语言学);黄河(央视网,视频)等。走进蓝色的黄河:黄河(余光中,诗歌);走进蓝色的黄河(刘长春,散文);黄河纪事年表(杨明,历史)等。黄河儿女不可辱
10、:黄河号子(李富中,民俗);黄河之水天上来(冼星海曲、光未然词,音乐),黄河儿女站起来了(陈梧桐、陈名杰,历史);黄河大合唱80年(央视网,视频)等。学习资源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音乐、美术、语言、文学等学科,弥补了他科教材回应黄河精神的内容性不足。在何处融?又如何融?在具体实践时,这两个问题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经多次尝试,在学生与文本的疏离处融入,讲求融入时机,效果较佳。比如,诵读“从昆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借助黄河视频画面感受黄河的汹涌澎湃;理解“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借助黄河纪事年表了解黄河与中华文化的血脉相连,借助黄河概貌了解黄河何以成为3000
11、年的政治中心;品读“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借助黄河号子领会黄河子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借助黄河儿女站起来了激发黄河儿女不可辱的昂扬斗志,借助黄河大合唱80年重温中华儿女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以“黄河精神”为轴心,将众多资源相机而融,“伟大而又坚强”的核心精神自然能浸润心田。3 .第三阶段:任务群的自主开发从他科内容的刚性引入,到学习资源的软性相融,课堂虽有了些许生机,但课堂和学习一直都由教师掌控,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背道而驰。自主开发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颂 跨学科 学习 别人 自家 黄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