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x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文化建设任务艰巨,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毛泽东围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现实需要,提出社会治理的主体、原则和方法,明确治理的客体和目标,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这一思想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一、社会治理主体:党政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毛泽东认为,社会治理是多元主体互动与共同参与的过程,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注重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力量。(一)党政主导党的领导是我国进行社会治理实践的最大保障。毛泽东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l305,社会治理事业的核
2、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斗争,惩治土豪劣绅,结束了剥削人民的封建土地关系,让人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带领人民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特务、恶霸及其他反革命分子”2,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党还不断推进自身建设,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做好人民公仆,”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31427,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治理道路。政府在治理实践中起主导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公共资源,有效协调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实行统一调配。党和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社
3、会稳定出发,组织各种力量,调配各方资源,根除旧社会遗留的顽瘴痼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掀起大规模的救济灾民与失业工人的行动,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二)社会协同毛泽东特别重视社会团体,认为“许多人,许多事,可以由社会团体想办法”,“他们是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来的”4228。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协会、工会、妇女联合会等协同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与治理。农民协会一方面帮助党和国家推进土地改革,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帮助农民开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工会组织工人恢复和发展生产,帮助党和政府筹措善款,进行社会救济。妇女联合会积极参与中华人民
4、共和国婚姻法的起草与宣传,参与妓女、舞女的改造,参与抗美援朝的社会动员和爱国节粮等运动的宣传。各社会团体心系群众利益,履行政府委派的职责,并通过人民公社、合作社、居委会等把社会成员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进行治理。(三)群众参与毛泽东曾无数次告诫全党同志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1031。社会治理从根本上是服务于人民的,必须依靠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3151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我们党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如在土改工作中,引导群众自己推翻地主阶
5、级,使其在打倒地主阶级的过程中真正相信自己的力量;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通过竞赛的方式吸引群众参与,使其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枫桥经验”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经典治理实践,毛泽东曾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6。二、社会治理客体: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广大群众生活问题的解决是毛泽东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客体。(一)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国民素质普遍较低。为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毛泽东努力推动改善文化教育。第一,开展扫盲运动。一方面,党中央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对扫盲对象、标准、教材
6、等方面制定规则,如195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对扫盲运动进行具体部署。毛泽东还“亲自制订了七年扫盲计划和1500-2000字的识字标准”7101。另一方面,全国逐步建立开展扫盲运动的组织管理机构。1952年,中央专门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扫盲工作专门机构;1956年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创办速成学校和职业学校,设立各种文化扫盲班,推广速成识字法。第二,注重教育公平。毛泽东倡导的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权利和机会的公平。一方面,重视教育普及程度,倡导开展工农干部教育、军队扫盲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扩大受教育人群范围,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反对教育特
7、权,把人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写入宪法,平衡教育资源。政府为家庭贫困的孩子提供教育补助,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机会。第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8毛泽东非常注重工农教育,倡导创办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和工人夜校,提高工农成分的学生占比。同时,他要求改革旧学制,对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院校,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专门性人才,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从1949年到1956年,全国扫除文盲二千二百多万人”9,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二)扩大就业规模,促进人民就业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以及社会经济改组,新中国成立
8、初期,工商业发展面临极大困难,“城市有400万待业人员,还有旧社会留下的数百万公务人员需要重新安排工作”793。为此,党和政府积极采取了多项就业措施。第一,完善就业政策。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对旧公职人员进行统一调配,将其分配到建筑、工矿、运输等行业,妥善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国家还动员部分城镇青年上山下乡或开展家庭副业。毛泽东认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鼓励广大劳动者向自然界进军,依靠土地实行自然就业。第二,增加就业机会。党中央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和计划经济,加快生产力发展。并对工商业领域进行调整,使工厂能够尽快复工,进而增加工作机会。同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私营企业发展,帮助他们
9、尽快恢复生产,扩大经营范围,增设就业岗位,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第三,开展失业救济和职业培训。一方面,各地政府成立失业救济委员会,通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有步骤地对失业者进行救济;建立失业救济金,帮扶尚未就业而生活困难的人员,保障其生存权。另一方面,各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I班,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其再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新工作岗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记载,从1950年至1952年,有220万人重新获得了就业机会,就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三)重视社会保障,关注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从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起以国家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
10、生活。一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毛泽东批评了苏联不注重社会福利事业的态度,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发展集体福利事业”10。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解散、改造国民党残留下来的旧福利机构,创建符合人民需要的新福利机构,保障弱势群体日常生活。二是实行全国性的社会保险。1951年2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的工伤、医疗、生育、养老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使职工的劳动得到保障。国家还创立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三是加强军人及其家属的社会优抚。根据不同的标准给革命烈士、已故军人家属发放抚恤金,通过修建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来纪念革命英雄。同时,毛泽东关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他强调,“把衣、食、
11、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口78他在推动发展经济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关注群众对衣服、纸张等日用品的需求。他带领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出“面向工农、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亲自去各地调研卫生工作开展情况。1965年,毛泽东在人民日报社论中指出,应该“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通过建设赤脚医生队伍来弥补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不足。此外,他还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动建立灾难民、乞丐的收容所,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供养和保障。三、社会治理目标: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平等、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紧张的国内外局势,毛泽东认为社会治理的
12、目标主要是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争取实现社会平等和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稳定社会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严峻的社会问题,包括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灾难、严重的卖淫与赌博现象、经常发生的偷窃和抢劫事件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以下社会治理目标:第一,镇压反革命势力,促进社会安定。新中国成立后,各地还潜伏着国民党派遣的特务和各种反革命分子,他们勾结土匪恶霸等势力进行策反活动,掀起武装暴动、放火抢劫、暗杀干部等骚乱事件,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对此,毛泽东指出,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使社会各界没有话说”11117党和政府通过采取收留战后
13、散兵、对反革命分子进行军事打击、发动群众揭发检举恶霸势力等措施彻底清除反革命势力,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使社会保持安定有序。第二,治理“黄赌毒”问题,净化群众生活。毛泽东要求严格管制娼妓业,关闭妓院,清查娼妓馆中的阴暗交易;针对赌博问题,取缔地下赌场、颁布禁赌条例等;针对旧社会遗留烟毒痼疾,通过颁布法令和成立专门委员会,开展大规模的禁毒运动,帮助有毒瘾的人戒毒。经过我们党长期努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黄赌毒问题被基本禁绝,社会风貌发生了很大改观。第三,革除封建迷信陋习,建立社会新风尚。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浓厚,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封建腐朽文化的危害,从根本上消除封建
14、价值观念。党中央通过废除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颁布法令保护妇女权益,提倡婚姻自由;通过批判封建文化,宣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群众性文化事业,净化文化环境;通过教育改造巫婆、治理民间信仰组织来破除封建迷信陋习,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二)实现社会平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构建公正平等的社会作为治理的理想目标。一方面,提倡男女平等,杜绝性别歧视。号召广大妇女勇于反抗,进行自我解放。鼓励女性平等地参与到受教育的行列,并在教育活动中担任职位;反对封建的婚恋观,主张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鼓励妇女参加劳动生产,”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11458;发动妇女参与政治生活,并提高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毛泽东 社会 治理 思想 及其 时代 价值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