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_GDW11732-2023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Q_GDW11732-2023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_GDW11732-2023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29.240Q/GDW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GDW11732-2023代替Q/GDW117322017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for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cross-linkedpolyethylenepowercableforratedvoltageof110(66)kV-500kV2023-11-17发布2023-11-17实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I4总则25电缆的敷设26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的安装47电缆附属设备的安装68 电缆线路交接试验79 电缆
2、线路验收7附录A(规范性)电缆弯曲半径测量方式9附录B(规范性)电缆直线度测量方式11附录C(规范性)电缆绝缘直径测量重点位置12附录D(规范性)导体压接顺序13编制说明14Q/GDW11732-2023本文件依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起草。为规范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陆地电缆线路的施工工艺,保证电缆线路的施工质量,确保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制定本文件。本文件代替Q/GDW11732-2017500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与Q/GDW11732-2017相比,主要
3、差异如下:标准名称由“50OkV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更改为“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增加了排管电缆敷设;桥梁电缆敷设;电缆附属设备的安装;4个附录;一修改了本文件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电缆的敷设、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的安装、电缆线路交接试验、电缆线路验收;一删除了电缆及附件的运输与贮存保管、侧压力及牵引力的常用计算公式。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本文件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4、:张磊、蔡红军、李炎、魏宽民、赵志栋、朱勇、刘守亮、朱占巍、韩国鑫、张重仁、张冠军、肖群安、朱纯、林波、梁海生、解鹏程、周德峰、费敏、宣圣谢贤、叶国钢、黄肖为、蔡勇、黄世、夏荣。本文件2018年7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110(66)kV50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敷设、电缆接头及电缆终端安装、附属设备安装、交接试验和验收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110(66)kV50OkV交联聚乙烯绝缘陆地电缆线路。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
5、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Q/GDW1799.1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Q/GDW1799.2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Q/GDW11316高压电缆线路试验规程Q/GDW11957.1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变电Q/GDW11957.2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2部分:线路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1蛇形敷设snakelaying按定量参数要求减少电缆轴向热应力或有助自由伸缩量增大而使电缆呈蛇形的敷设方式。1.2刚性固定
6、rigidfixing使电缆不随热胀冷缩发生位移的夹紧固定方式。1.3挠性固定slipfixing使电缆随热胀冷缩可沿固定处轴向角度变化或稍有横移的固定方式。1.4电端cabletermination安装在电缆末端,使电缆与其他电气设备或架空输电线相连接,并维持绝缘直至连接点的装置。按照终端形式分为户外终端、GIS终端/变压器终端。来源:GB50168-2018,术语2.0.41.5电绸妾头cablejoint连接电缆与电缆的导体、绝缘、屏蔽层和保护层,使电缆线路连续的装置。来源:GB50168-2018,术语2.0.51.6搪铅leadspreading一种将铅锡合金加热,覆于金属护套与接头
7、铜壳或终端尾管之间,起到密封及提供短路电流通路作用的工艺。1.7电缆附属设备auxiliaryequipments避雷器、接地装置、供油装置、在线监测装置等电缆线路附属装置的统称。来源:QGDVr371-2009,定义3.34总则4. 1电缆施工的安全措施及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现场应按照Q/GDW1799.1Q/GDW1799.2、Q/GDW11957.UQ/GDW11957.2的相关规定执行。4.1 电缆线路的防火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防火设施未验收合格的电缆线路不得投入运行。4.2 电缆施工范围的区域应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无积水、干净整洁、通风良好。4.3 应对设备及
8、材料进行到货验收及抽检,确保数量及主要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技术条件、合同及订货相关文件要求。4.4 参与电缆线路施工的人员作业前应经过交底及培训,按照要求通过相关单位考核并持证上岗,明确施工工艺方法及质量要求。4.5 电缆作业现场作业指导书,施工图纸、相关厂家工艺说明书及工艺图应齐全、正确。4.6 电缆施工应及时填写相关记录,并留存相关资料。5电缆的敷设5.1 一般规定5.1.1 检查电缆盘及外包装应无损伤,电缆外观应无损伤,当电缆外观存在异常时,应联系生产厂家进行处理。5.1.2 核实电缆盘长应与设计段长一致。5.1.3 检查电缆密封状态应良好,当电缆密封状态存在异常时,应进行校潮判断,当确
9、认电缆受潮时,应联系生产厂家进行处理。5.1.4 检查电缆支架应排列整齐,横平竖直,支架表面应无毛刺,靠近通道侧应有钝化处理,并采取防腐处理,金属支架应可靠接地。5.1.5 应在施工方案中确定敷设方法、线盘架设位置、电缆牵引方向,校核牵引力和侧压力。5.1.6 敷设前应在电缆敷设路径上设置通讯装置,并调试正常,确保敷设过程中通讯畅通。5.1.7 应在电缆敷设路径上设置敷设机具,敷设机具应可靠固定,并应形成敷设系统,调试正常,确保敷设系统运行同步,电缆盘制动装置可靠,满足电缆敷设要求。5.1.8 应在电缆上下井口位置、电缆转弯位置设置保证电缆弯曲半径的滑轮组装置。5.1.9 电缆放线架应设置平稳
10、,钢轴的强度、长度、直径应与电缆盘重量、宽度、孔径相匹配。5. 1.10电缆敷设时,电缆应从电缆盘的上端引出,不应使电缆在支架或地面上摩擦拖拉。5.1.11在电缆盘出线、上下井口、转弯、穿管、电缆牵引等易造成电缆损伤的位置应设置专人监护。5.1.12通过牵引头牵引电缆敷设时,最大牵引强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要求,产品技术文件无明确要求时,铜芯最大牵引强度宜小于70Nm11铝芯最大牵引强度宜小于40Nmm25.1.13牵引电缆时,应在牵引头与牵引钢缆之间装设防捻器,防捻器及钢缆规格应与被牵引电缆重量相匹配。5.1.14电缆敷设时,转弯处的侧压力应符合生产厂家的规定,无规定时,不应大于3kNm5.1
11、.15电缆敷设路径上如存在牵引力较大、转弯半径较小等施工位置,宜增加监测装置对电缆所受侧压力进行实时监测。5.1.16 机械敷设电缆的速度不宜超过6mmin5.1.17 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设计及生产厂家规定,当设计及生产厂家无规定时,敷设过程中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20倍电缆外径。弯曲半径测量方式见附录A。5. 1.18采用电缆金具固定电缆时,电缆和固定金具间应加保护垫,保护垫应与电缆紧贴,露出固定金具两侧的保护垫长度应基本相等,固定金具两侧的螺栓应均匀受力。单芯电缆固定金具不应构成闭合磁路。5.1. 19在电缆进入建筑物、隧道、穿过楼板及墙壁处或其他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位置处,应有保护管
12、。电缆进出管口处应密封。单芯电缆应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保护管。5.1.20电缆敷设穿越井口、井壁、管口、管壁等狭窄空间位置,应采取防止电缆刮蹭的措施。5.1.21在现场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电缆在终端头位置宜留有足够制作一只电缆终端的备用长度。5.1.22电缆在切断后,应及时采取可靠的防潮封端。5. 1.23电缆在敷设前24小时内的环境平均温度以及敷设现场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当温度低于0C时,应采取加热措施,若生产厂家有要求,应按生产厂家要求执行:a)电缆宜采用提高环境温度的方法进行加热,当环境温度提升至5C10C时,宜加热72小时:当环境温度提升至25,宜加热24小时以上。b)加热后的电缆宜确保
13、敷设过程中电缆表面温度不低于(TC,如无法保证,宜在敷设过程中持续对电缆进行加热。5.1.24电缆敷设完成后应及时装设标志牌,标志牌规格应统一,标志牌应防腐,挂装应牢固。5.2隧道电缆敷设5.2.1电缆隧道或综合管廊的空间尺寸、弯曲半径等应符合设计和规程要求,通道应畅通,无积水,通道内消防、照明、通风、排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5.2.2敷设前应按设计和实际路径复测电缆长度,合理安排电缆接头位置,接头位置应避免设置在井口正下方、上下坡位置、电缆隧道交叉处或通道狭窄处。5.2.3敷设前应在电缆敷设路径上设置足够的照明装置,确保敷设过程中照明良好。5.2.4 当电缆盘上的电缆即将全部进入竖井时,应采用
14、末端增加钢缆施加拉力、竖井中段垂直布置敷设机具加紧电缆等方式控制电缆下井的速度,使电缆尾端缓慢进入竖井及隧道。5.2.5 蛇形敷设施工中,宜先将蛇形波节的一端电缆在支架上进行固定,在蛇形波节的另一端输送适当长度的电缆取弯并满足蛇形波幅数值,然后再将蛇形波节的另一端电缆在支架上进行固定。5.2.6电缆蛇形敷设波幅、波节应符合设计要求,波幅误差应小于10mm。5.2.7电缆的刚性固定及挠性固定应符合设计要求。在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上下坡、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宜对电缆增加固定点。5.3排管电缆敷设5.3.1电缆管直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电缆穿管的位置及穿入管中电缆的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5.3.2敷设电
15、缆前对所用到的每一孔排管孔道都应用相应规格的疏通工具进行双向疏通,孔道内部应无积水,且应无杂物堵塞。电缆管口光滑无毛刺、管内应无砂石等坚硬尖锐物。5.3.3敷设电缆前,在线盘处、工井口及工井内转角处搭建放线架,将电缆盘、敷设机具等布置在适当的位置。5.3.4敷设电缆时不应损伤电缆护层,可采用无腐蚀性的润滑材料。5.3.5在10舟以上的斜坡排管中,应在标高较高一端的工作井内采取防止电缆滑落的构件。5.3.6工井内接头两端的电缆去除牵引段后,重叠长度不应小于0.5m。5.3.7电缆敷设到位后,应按设计要求做好电缆固定和管口封堵。5.4桥梁电缆敷设1.1.1 4.1敷设电缆过程中载荷应在桥梁允许承载
16、值之内,且不应影响桥梁结构稳定性。1.1.2 敷设电缆前,桥梁应经验收合格。1.1.3 在桥梁变形量较大的伸缩缝位置处,宜安装电缆伸缩补偿装置.5.4.4桥面为多车道行驶时,电缆盘宜放置于中间车道上,避免偏载。5.4.5 桥梁敷设电缆应具有防止电缆着火危害桥梁的可靠措施,宜采用涂刷防火涂料或缠绕防火包带的方式防止延燃。5.4.6 易受外力损伤位置处,宜采取电缆保护管或其他防护措施防止电缆损伤。5.4.7 桥梁敷设电缆宜采取避免太阳直接照射的措施或采用满足耐候性要求的电缆。5.4.8 应采取弹性衬垫或避免共振的支撑固定方式减小振动影响。5.4.9 应采用蛇形敷设或设置伸缩装置减小热伸缩影响。5.
17、4.10 悬吊架设的电缆与桥梁底部应有不小于0.5m的净距。5.4.11利用桥梁敷设电缆时,应确保逃生通道畅通。6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的安装6.1 一般规定6.1.1 进行电缆终端与电缆接头的安装人员,应按照要求通过考核并持证上岗,经过相关生产厂家培训I,安装过程中应有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安装。6.1.2 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图纸一致,与电缆相匹配;零部件应齐全无损伤;材料状态应良好、不应受潮,且在保质期内;重要部件或特殊工艺必要时应进行试装配。6.1.3电缆终端与接头制作前应核对相位。6.1.4GIS终端/变压器终端安装前应核实终端进仓长度。6.1.5安装前应对电缆进行
18、检查,电缆状况应良好,无受潮。6.1.6 安装前应测量电缆主绝缘及外护套绝缘电阻,进行电缆外护套直流耐压试验。6.1.7 施工机具应齐全,便于操作,状况良好。消耗材料应齐备,清洁绝缘表面的溶剂应适用。6.1.8施工时应搭设接头工作间,防止尘埃、杂物侵入接头内部。宜采取适当措施净化工作间内环境,湿度应控制在70%及以下,温度宜为5C35C,洁净度应符合生产厂家规定。6.1.9并列或上下敷设的不同路的电缆接头,其接头的位置应按照设计要求相互错开。6. 1.10电缆终端与电缆接头安装过程中的工序间断时间段应做好成品保护措施。6.2电缆加热校直6 .2.1电缆终端与接头安装前应按照工艺图纸对安装接头部
19、分的电缆进行加热校直,电缆加热温度、方式、时间应符合工艺要求。7 .2.2测量加热温度的热电偶,应放置在电缆本体加热区段的中部。6.2.3加热完毕的电缆应采用角铝绑扎校直,按照厂家要求冷却。6.2.4经过加热校直的电缆,每60Omm长度,弯曲偏移不应大于2mm。电缆直线度测量方式见附录B。6.3电缆本体处理6. 3.1剥除电缆外护套及金属护套时应控制切口深度,不应超过其厚度的2/3。7. 3.2金属护套断口应去除尖口及残余金属碎屑,切割后的金属护套断口应进行胀口处理。8. 3.3按照工艺图纸的尺寸剥除电缆外护套的半导电层,外护套绝缘层尽可能保留最大,剥除并清洁完毕后用保鲜膜进行保护。9. 3.
20、4剥除平板金属护套电缆外护套及金属护套时应采用厂家专用切割工具。6.3.5平板金属护套预处理按工艺图纸执行,采用焊接方式时应在金属护套胀口内部放置测温探头,在温度过高时停止焊接降温,温度正常后继续焊接。6.3.6剥除绝缘屏蔽层及绝缘层时,不应伤及其下层结构。6.3.7剥除电缆绝缘屏蔽层时,绝缘屏蔽断口尺寸齐整,符合工艺图纸要求,绝缘屏蔽层与绝缘层间应形成光滑、平缓的锥形过渡,过渡长度应满足工艺图纸要求。6.3.8如需对绝缘进行开槽,在开槽前,应核对屏蔽罩尺寸,绝缘槽边应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倒角处理。6.3.9剥切制作绝缘端部铅笔头时应符合工艺图纸要求,铅笔头坡度均匀平整。6.3.10电缆绝缘表面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_GDW11732 2023110 66 kV 500 交联 聚乙烯 绝缘 电缆 线路 施工 验收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1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