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ocx
《长三角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前言长三角地处长江下游,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度集聚,流域污染负荷不断增加,各种己知和未知的、人工和天然的、传统和新型的、原生和次生的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加剧了流域水环境的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导致太湖蓝藻暴发频繁,复合污染、突发污染、跨界污染等问题突显,进而影响到饮用水水源和区域的供水安全。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2015年以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
2、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方案和计划。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第三次修订,将水十条确立的各项制度措施规范化、法制化,同时也为保障我国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动环境协同治理,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制定实施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切实加强跨区域河湖水源地保护,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内原水联动及水资源应急供给机制,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从区域层面协同保障饮用水安全奠定了政策基础。近年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3、(简称“水专项)所研发的技术与成果对我国饮用水水质改善与安全达标发挥了全面支撑作用,并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饮用水领域科技水平大幅提升。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平台;该区域的水源水质特征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此,本文以长三角典型水源水质特征为切入点,总结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成效与问题难点,并据此提出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长三角超大城市群和其他重点区域的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二、长三角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发展现状(一)长三角典型水源水质特征长三角地处长江流域下游,江河湖
4、海通达,水系纵横交错,水量充沛,但水源水质相对较差。按照水源水质特征可分为江河、湖泊和河网三类典型水源(见图1)O图1长三角水源水质特征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黄浦江等江河型水库水源长期受到藻嗅和有机物的影响,且因地处长江最下游,水源水中农药、抗生素等微量污染物常有检出;有研究对上海水源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浓度调查,发现长江和黄浦江中典型农药阿特拉津的检出率为100%,平均浓度分别为20ng/1.和80ng/1.;在常见抗生素中,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含量和检出率较高。以苏南苏锡吴为代表的湖泊型水源太湖主要受藻类和有机物的影响,部分水厂的太湖原水藻类密度年平均大于IXlO7个/1.,高藻
5、期为每年的78月,达到2l078l07个儿。由于藻类含量高,藻源性次生代谢产物多,藻源性嗅味物质和含氮消毒副产物前体物也相对较多;对多个以太湖为水源的水厂进行调研发现,水厂原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卤乙懵前体物水平较高,其生成潜能可达32g1.o以浙北杭嘉湖为代表的河网水源,一方面地处太湖流域南部,属太湖流域下游区,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河网交织,河道流速缓慢使得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水源水中氨氮和有机物污染严重。调查发现,部分河网型水厂原水的水质氨氮高达5mg/1.以上,且夏季氨氮浓度较低,冬季氨氮浓度较高。2006年年底,国家卫生部会同各有关部门修订并颁布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
6、9-2006),大幅提升了水质管控指标数量和限值要求,为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长三角亦不例外,实现该区域饮用水全面达标势在必行。而2007年之前,长三角地区城市水厂多为常规工艺、管理方式相对粗放,难以将上述受污染水源处理为达标水,长三角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较大挑战。(二)长三角饮用水安全保障现状水平十多年来,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水源保护、水质净化、安全输配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成熟度显著提高,已初步形成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7、和业务化运行,有力支撑了饮用水水质改善与安全达标,全国城市出厂水供水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的58.2%提高到近年的96%o自一五以来,长三角作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主要实施区域,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创新技术研发,开展了从源头到龙头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应用,形成了以臭氧-活性炭为核心的饮用水安全多级屏障成套技术(见图2);同时创新管理模式,编制并发布了上海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31/T10912018)和江苏省城市自来水厂关键水质指标控制标准(DB32T3701-2019),以及江苏省城镇供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运行管理指南等重要技术导则、规范与指南,有力
8、地支撑了长三角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提升。氯/粉炭(选择性投加)原水预臭氧/生物预处理混凝-沉淀-砂滤常规处理超滤/砂滤(选择性设置)出厂水图2长三角地区典型饮用水处理工艺流程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为了提升城市供水安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由长江水源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东风西沙水库和黄浦江上游太浦河金泽水库构成的“两江四库水源地,其中以长江水源为主,其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70%;黄浦江水源为辅,其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30%。基本形成两江并举、集中取水、水库供水、一网调度的原水供应格局,显著提升了2400万人口超大城市的水源抗风险能力。通过实现供水集约化和水厂有序深度处理改造,提高了水厂
9、应对藻类、致嗅物质、典型消毒副产物的防控能力,出厂水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上海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DB31/T10912018)要求,解决了长期困扰上海的饮用水异臭味问题。江苏在太湖设有多个水源地,无锡市和苏州市均主要以太湖水为水源,是典型的湖泊型水源城市。江苏针对太湖水源水质特点和供水特征,突破了饮用水传统局限于水厂净化的界限,开发了备用水源与原水预处理协同的多水源优化调度技术,研发了以控藻和有机物为目标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技术,建立了以臭氧-生物活性炭为核心的协同净化与多级屏障饮用水处理新工艺(见图2),在无锡、苏州、吴江等城市以太湖水为水源
10、的13座水厂(4.7106m3d)及其供水区域进行综合示范,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江苏省地方标准江苏省城市自来水厂关键水质指标控制标准(DB32T3701-2019)要求,受益人口超过100o万,同时在江苏省太湖沿线全面推广应用,整体提升了江苏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基本消除了饮用水藻类、嗅味、典型消毒副产物等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水质问题。浙江嘉兴是典型的河网型水源地,地处太湖流域末端,河网交织,地势平坦,河水流速较缓,水源水质曾常年处在IV类到劣V类。嘉兴针对重污染河网水源高氨氮、高耗氧量的重污染水质特征,开展了水源地生物-生态湿地修复技术、原水生物预
11、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及深度处理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形成高氨氮高有机物河网水源生物-生态修复与处理集成技术体系,建成国内首家规模性微污染水源的湿地治理工程,示范水厂饮用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一)跨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体性制度缺失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策略以及地理位置决定了各地对水域功能的定位不同。例如,太浦河上承东太湖,下接黄浦江,流经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等地。虽然形成了同饮一江水的格局,但上下游对太浦河的功能定位并不相同。在江苏段主要作为泄洪通道、运输航道和工农业用水水源,沿岸纺织印染行业密集;下游为上海金泽水库和浙江嘉善提供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三角 地区 饮用水 安全 保障 策略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