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
《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Ql1.UWENHUA(WEIFANG)SHENGTAIBAOHUQU2023年度建设自评报告潍坊市人民政府2024年02月目录一、保护区基本情况1(一)保护区建设历程1(一)保护范围及格局1(三)文化生态环境2(四)主要保护内容4(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6二、建设措施与成效7(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7(一)保护机构履职情况9(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0(四)年度建设成效17(五)公众参与情况20三、创新性与可推广经验22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24(一)存在问题24(一)2024年度工作重点25五、自评结论262023年以来,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以下简称
2、“保护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按照“规划引领、抓好重点、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保护区建设规划实施,落实完善设施体系、融入黄河重大战略、赋能城乡建设、组织宣传展演、实施非遗人才培养工程等重点工作,保护区建设整体再上台阶。一、保护区基本情况(一)保护区建设历程潍坊市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沟通环渤海地区与黄河三角洲地区
3、的枢纽城市;市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个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6个县级市,临胸、昌乐2个县;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七普全市常住人口938.7万人,有汉、满、回等众多民族。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10年11月由原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九个、山东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其划定范围内的与潍水文化相关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特别是潍水农工商贸文化中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3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2019年12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并更名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
4、保护区”。保护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紧靠黄河入海口,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东夷文化的核心区,齐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海岱之间半岛性复合型文化的鲜明特征。(一)保护范围及格局总体规划中划定保护区范围为潍坊市全境,文化生态特征为“三心、三带、多廊”,以青州市非遗项目集中区、中心城区非遗项目集中区、高密非遗项目集中区三区为核心;南北阶梯状分布;以水陆交运干线为轴向周围地域辐射。保护格局包括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专项保护空间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核”;与“文化生态核”相连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乡镇、村落等10个文化特征片区(高密片区、诸城片区、潍
5、汶汇流片区、中心城区片区、昌邑片区、沂山片区、临胸片区、寿光片区、青州片区、沿海片区),作为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域”;潍水、弥河和东西向的G309国道等文化传播廊道及其辐射区域,构成“一般保护区域”;潍坊市域内,除重点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外的所有其他区域作为“环境支撑区”。图1.保护区保护范围及格局(三)文化生态环境1 .文化生态构成特征与价值特色(1) “三水连山海,玉珠嵌碧园”的市域山川格局潍坊地区根脉源远流长,大致范围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有国际著名的地质奇观,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五镇之首的“沂山”等,有众多优秀的工贸重镇、水运商埠和历史传统聚落。(2) “遗产种类丰厚,纵贯民族记忆”的物
6、质文化遗产特色潍坊地区历史遗存种类繁多,留存丰厚,规格高,时间跨度纵贯史前时代到近现代,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3) “鲁韵民粹、海岱齐风”的文化特色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齐文化继承和传播的中心区域,具有“海岱”半岛复合型文化鲜明特征,承载了中华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基因,融汇南北东西文化特性,是全国特色民俗聚集地、重点非遗富涵区,是中国北部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明珠。其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文化生态保存较为完整。图2.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草城文化处文化S河文化2 .文化生态格局保护区融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和商贸文化于一体,具有鲜明的
7、半岛型复合性文化特点,目前已形成“一轴、两翼、十单元”的文化生态格局。一轴:白浪河轴线。两翼:以潍汶河、弥河流域为两翼。十单元:高密单元(民俗文化、手工技艺文化);诸城单元(传说文化、音乐曲艺文化);潍汶汇流单元(传说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中心城区单元(手工技艺文化);昌邑单元(丝绸商贸文化);沂山单元(道教文化);临胸单元(农耕文化);寿光单元(农耕文化);青州单元(宗教文化、手工技艺文化、传说文化);沿海单元(渔盐文化)。(四)主要保护内容总体规划确定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同时包括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等物质空间载体、文化场所,
8、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文化生态系统。1 .保护对象具体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作项目2项,分别为诸城派古琴和高密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项,分别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柳毅传说、舜的传说、诸城派古琴、高密茂腔、孙膑拳、青州花镀、杨家埠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潍坊风筝、漆器探饰技艺(潍坊嵌银糅漆技艺)、蒸储酒传统酿造技艺(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晒盐技艺(卤水制盐技艺)、民间信俗(东镇沂山祭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9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427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57项。
9、表1.保护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统计表项目类型国家级省级市级民间文学31167传统音乐1211传统戏剧13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929传统美术51762传统技艺337142民俗1433传统舞蹈O720传统医药O348曲艺O37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类别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其中传统美术类占比31%。6图3.国家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9项,以传统技艺占多数,主要包括潍坊风筝、潍坊嵌银漆器、柳瞳丝绸技艺、潍坊刺绣、景芝酒传统
10、酿造技艺、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棒槌花边技艺(青州府花边大套)、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等。其次是传统美术类项目,主要包括杨家埠木版年画、年画(临胸手绘年画)、年画(安丘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泥塑(安丘泥人)、高密剪纸、潍坊核雕等项目。303%3032.02%7.07%4.04%3.03%909%3737%17.17%图4.省级非遗项目类别情况(2)传承人及传承群体保护区现有9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0位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6位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49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
11、表性传承人以及众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传承团体等。(3)相关文物古迹、文化场所、自然景观及其他物质载体潍坊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1处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2处国家工业遗产,大英烟公司、景芝酒窖池群和酿酒作坊。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山东省传统村落32个。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临胸山旺古生物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5处,别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寿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留山古火山国家森林公园
12、,山东密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处,分别为青州国家地质公园、诸城恐龙地质公园、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10处,分别为峡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安丘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潍坊禹王国家湿地公园、青州弥河国家湿地公园、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诸城潍河国家湿地公园、高密胶河国家湿地公园、临胸弥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 .保护重点内容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体系与保护机制,对保护区内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保护,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
13、性和传承性,使保护区的文化基因保持生命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激活保护区内的传统民俗活动,提升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形成民众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同时对保护区内富有特色的传统农业、渔盐业、手工商业等代表性生产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五)总规中各阶段建设目标总体规划于2013年3月获原文化部批准实施后,保护区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基础建设阶段(2013-2015年);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基础建
14、设阶段(2013-2015年):初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普查与评定,落实保护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行之有效、科学有序的管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管理,为后续工作提供资料及操作平台。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落实实施细则,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使保护区内大部分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人得到全面保护,并培养出一批新的传承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展馆建设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最大程度地健全工程运作机制,保证工程全面开展。文化生态环境得到良好改善;文化生态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
15、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良性循环阶段(2021-2025年):在基础普查与全面建设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生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而实现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的整体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二、建设措施与成效(一)规划衔接与实施情况总体规划已纳入潍坊“十四五”规划,并且在相关规划编制中进行落实。1.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潍坊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推进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实施保护区创新提升工程,推动市县两级非遗聚集区
16、建设,筹建保护区综合展示馆,打造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样板。丰富发展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艺文化和商贸文化,传承发扬青州花谯、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中国画节、文展会、市民文化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打造“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品牌。利用各类文化场所、节事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活动,发挥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2 .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该规划于2023年10月通过省政府批复,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以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的形式进行严格控制限制开发。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
17、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原住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等。同时,对这些有限人为活动实施严格管控,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对保护区内人文景观资源主要包括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范围落实矢量位置,纳入全国一张图数据平台。3 .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于2020年8月通过省政府批复。规划已将市域范围所有遗产纳入保护体系。包括风景名胜区、
18、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完善保护区划,明确历史城区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区划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名城保护规划统筹协调总体规划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的内容。本规划明确遗产展示利用方式,并针对各个层面、各种类型遗产提出展示与利用方式,形成完整体系。4 .潍坊村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该规划2018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对潍坊全市域村镇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普查,发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古村落107处,建议历史建筑227处。构建市域生态文化公园一一传统村落一一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博物馆一一田间街头四级村镇非遗展示网络。5 .潍
19、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2015年由市政府批复。规划进一步将总体规划落实落位,以“非遗+旅游”的发展战略依托保护区内文化旅游资源,潍坊市打造了自驾游、亲子游、文化休闲游等“潍水文化之旅”公益性体验活动,探索非遗+研学、非遗+民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等旅游产品,促进新的文化消费。截至目前,总体规划中“良性循环阶段”主要建设工作任务已完成,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传承的文化生态得到整体性保护,呈现出历久弥新、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保护机构履职情况保护区批准以来已经全面落实了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的建设要求。1 .政策配套和制度建设为系统性、规范化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潍坊市政
20、府先后出台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等政策措施,相继制定实施了潍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潍坊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规划,潍坊市文旅局出台了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认定与管理办法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资金管理办法推进非遗传承人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职业化教育暂行方案潍坊市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奎文区制定奎文区十四五规划提出
21、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个体系”,扶植重点非遗项目的传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内容;寒亭区出台寒亭区关于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胸县制定临胸县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县非遗展览馆为引领,抓好“骈邑古韵”非遗聚集区和非遗小镇建设,打造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示范区。2 .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建设(1)成立专责职能机构保护区批准以来,潍坊市文旅局设立非遗科,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牵头、主要领导参与的保护区建设工作专班。整合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美术馆、潍坊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组建正县级单位一一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保护区资源挖掘、项
22、目保护、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参与起草并实施保护区分步落实办法和行动计划;承担评估、报告、公布保护区建设情况和成效相关工作;负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和交流等工作,对于促进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各县市区相继明确保护区保护建设工作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属地相关工作。包括奎文区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寒亭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州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寿光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昌邑市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临胸县文化艺术中心等组织机构。(2)速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包括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科技局、农业
23、农村局、体育局、档案局、教育局、商务局、文联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作沟通机制,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考核目标。(3)建立多方参与机制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形成全社会文化共识和多元参与,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团体、项目保护单位、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具有多元互补功能的非遗保护机制。潍坊市社会企业和个人在传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投入,为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载体支撑,彰显了社会合力的强大力量。(4)人才队伍保障潍坊市为了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摸清家底寻人才,拓展思路育人才,搭建平台展人才”的策略。2023年度持续开展非遗普查,摸清非遗底数并动态完
24、善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老中青”人才梯队,培养后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扩展非遗融入校园教育的路径,提升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效建立良好的非遗校园传承渠道。奎文区、潍城区、寒亭区、诸城市、昌邑市、临胸县、昌乐县、高新区等县市区相继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保护措施落实情况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保护区自建立至今开展了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于2012年和2013年组织了对保护区重点文化片区的资源调查,为制定总体规划摸清了家底,提供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度 建设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