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梳理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分类整合梳理知识清单.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文重点篇目内容分类整合一、写入叙事类(一)人物类篇目:孙权劝学卖油翁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出师表比较点:人物品质君王孙权:直言不讳,赏识人才,善于发现和开发别人的潜力,是个贤明的君主。汉文帝:贤明、知人善用、识大体。安陵君:敏于应对、善于言谈,绵里藏针、柔里带刚。鲁庄公:政治上见识浅陋,军事上轻率。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知人善用、任人唯贤,虚怀若谷、谦虚好学。齐威王:虚心纳谏,修明政治,有革除弊政的决心。臣子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是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吕蒙: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唐雎:有胆有识、英勇无畏、应对自如1,为维护国土不畏强秦,敢于
2、斗争。邹忌:敢于直言进谏,有勇有谋,善于思考,能明辨是非,不被谗言蒙蔽,并能从中悟出道理,讽谏方法得当,条理清晰。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忧国忧民,有责任感;知恩图报,信守诺言。平民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沉着、冷静、果敢、谨慎;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以及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陈胜:能洞察时局,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非凡的抱负,反抗命运的决心,过人的胆识和气魄,果敢机智。吴广:有勇有谋、善于抓住时机。卖油翁:身手不凡、神闲气定、善于讲道理。(二)治国、战争类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
3、纳谏出师表总体特征都体现了治国的理念。曹刿论战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比较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曹刿论战:叙述事件线索清晰,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布局全篇,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叙述清晰;运用心理、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以议论“王之蔽甚矣”点明文章中心。出师表:先提出治国建议,以情来议;再陈述出师理由,以情来叙;文末直接抒情,再三勉励,临别依依。曹刿论战: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充分刻画曹刿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将曹刿与鲁庄公
4、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形象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同时句式给人错落有致、朗朗上口之感。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出师表中以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叙述先帝刘备对贤臣的“殊遇”,以此鼓励后主,应效仿先帝,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三)劝谏类一都是劝说篇目: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总体特征孙权劝学: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进行对比来反驳他的托词,使吕蒙没有理由不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
5、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勒奋学习,刻苦读书,将来才能有所成就。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从自身经历联想到国家,使用类比的方式劝谏君主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出师表: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孙权劝学:规劝,以对话的形式,孙权将自己与吕蒙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劝说吕蒙学习。比较送东阳马生序:长辈对晚辈的劝诫和劝勉,作者现身说法,回忆了求学时的经历,点:委婉地解释了自己学有所成的原因。劝说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讽谏,用暗示、类比的方法提建议。方式出师表:诸葛
6、亮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述、抒情,言辞恳切。(四)读书学习类篇目: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总体特征通过道理或事例让人思考学习的重要性或方法。比较点1:内容孙权劝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以记叙为主,谈及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比较点2:写作手法孙权劝学:本文注重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送东阳马生序: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鲜明而有说服力。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7、“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编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二、山水游记(写景)类篇目: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酹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总体特征: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比较点1:描写对象及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三峡:山一一连绵不断、高峻挺拔;水一一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寒(秋)。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一一景色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记承天寺夜游:月光一一澄澈、空明。与朱元思书:水:清澈透明、急速奔涌;山:山高林密、千姿百态。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小石潭
8、记:水一一清澈;游鱼一一数量多、活泼、自由;植物树木茂盛;溪身曲折;氛围凄凉。岳阳楼记:洞庭湖全景图:雄伟壮丽;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洞庭春晴图:睛明、亮丽。醉翁亭记:琅珊山一一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湖心亭看雪:雪景一一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社会环境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醉翁亭记:宴饮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比较点2:思想感情乐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小石潭记: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会“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岳阳
9、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总体特征: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不同点: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意深远,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等,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热爱自然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遭贬谪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10、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追求向往与朱元思书: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湖心亭看雪:传达出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比较点3:写作特点表现手法三峡:写山一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水一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桃花源记:虚实结合,虚构了和谐美好的桃花源和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故事,其中又有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既具有奇幻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小石潭记: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小石
11、潭中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来表现水的澄澈透明。用动静结合、拟人等写作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岳阳楼记:运用衬托,通过写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古仁人之心”,最终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湖心亭看雪:采用白描手法,文句简略,不加渲染地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夜雪图,使人如临其境。以大景与小景的反差,衬托出天地的阔大。写作顺序三峡:先山后水。写山为写水做铺垫;写水从不同季节水的特点来写: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潭中气氛。三、论述说理类篇目: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
12、有嘉肴鱼我所欲也比较点1:思想有关学习、修养论语十二章:讲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我修养。诫子书: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虽有嘉肴:阐述“教学相长”的道理。有关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主张施行“仁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积极作用,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要常怀忧患意识。有关生活哲理富贵不能淫:要不畏强暴、坚持正义。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比较点2:写作思路论语十二章:本文所选的十二章均为论语中的短章,以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诫子书:开篇即以“君子之
13、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其子,并以此告诫他,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接着讲述修身养德的方法,明确“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最后又殷殷叮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前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最后一段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富贵不能淫:文章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以顺从为准则,再以道理论证从人的行为、态度、修养等方面进一步摆明有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属于层层递进式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属于层层递进式论证。虽有嘉肴:运用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属于并列式论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