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docx
《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长沙王府留痕(原载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老街)长沙王府留痕定王台定王台今为街名,位于今芙蓉区,北起水月林(今解放西路的一段),南止浏正街。今解放西路高架桥东侧的长沙市图书馆系古定王台旧址,其台基尚能觅到一片痕迹。定王台为汉景帝之子刘发所建。因刘发之母唐姬,原是程姬的侍女,出身微贱,汉景帝乃于公元前155年,封刘发为长沙王。在西汉初期长沙人烟稀少,被看成“卑湿贫国过了14年,诸王晋京上朝,向父皇称寿歌舞,刘发只是略略张袖,低低举手。王宫里的侍臣都笑他笨拙。景帝也怪而问他,刘发回答说:“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景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阳增封给他。从此长沙王的封地就包有今湖南全省了。传说刘发由于挂念他的两
2、个母亲程姬和唐姬,就派人运米去长安,再从长安运土回长沙选择城东的高地筑台,以便时刻登台遥望。由于刘发死后,追谥为长沙定王,故名定王台。从长安到长沙有1500多公里,运土恐怕不可能,但他筑台望母,尚存孝顺之心。究竟程姬、唐姬葬在长安,还是葬在长沙?古来争论不休,据太平寰宇记云:“双女墓即汉长沙王葬程、唐二姬之冢,坟高七丈,在长沙县侧。”明一统志与湖南考古略亦持此说。不过双女墓,历来没有人指定,至今更无所考。以情理而言,程姬、唐姬葬在长安,比较可靠。如果说葬在长沙附近,那么随时可以扫墓哭拜,又何必筑台遥望呢?只有远在长安,湘水渭云,迢迢万里,思亲心切,才筑台登瞻,聊尽一片孝心。刘发立为长沙王27年
3、,其“政绩”不为一般人知晓,而他的六代孙刘秀开东汉一朝之基业,却人人皆知,有口皆碑。后来台废址存,又称做定王冈。冈前建有定王庙,岁时香火不绝。到了宋代,庙已废圮,又在这里建立长沙学宫。朱熹写有定王台诗: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馀故国,万事祗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南宋时期,寓居长沙的一些词人,在春秋佳日,都喜欢登临定王台吊古抒怀。当时的长沙,除河西岳麓山外,市内可供游览的景点,大约以定王台最负盛名。词人、音乐家姜夔于宗淳熙十三年(1186)流寓长沙。在长沙结识诗人、长沙别驾萧德藻,萧赏其才,将侄女嫁之。同年与萧同登定王台,作一萼红:古城阴,有宫梅几许,红萼未宜
4、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古王台榭,呼唤登临。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学宫又于元初迁走,另在废址上建起廉访司衙门,朱有壬有诗日:黄叶纷飞弄早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莫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明朝时定王台是一片“如何悼荒丘,寒云凄薜荔”的荒凄景象。直到清嘉庆十九年(1814)湘潭人周廷茂倡众重修,四周砌石,增高台址,定王台又勃然中兴。以后又日渐荒芜。至光绪五年(1879),道台夏献云又领头捐款修复,并建大楼房一所,刊有“炎汉太宗长沙清庙
5、;带江千里瞰郭万家”的石联,台左有蓼园,相传亦是定王故园,一时称为栋字辉煌、庭园古雅,遂常为文人觞咏吊古之地。熊少牧题诗云:城东百尺倚崔嵬,迨递长安载士归。一片夕阳春树绿,慈鸟飞绕定王台。清末定王台改设湖南图书馆,收藏占书颇多,南社诗人吴恭亨有定王台图书馆联:许我读崔镇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1912年青年毛泽东在这里度过了半年多的自学自涯。后来图书移往中山图书馆,这里仅藏有思贤书局所存版片。南北军阀战争时期,这里被占为兵营,弄得毁败不堪,台址亦随之倾圮,1938年彻底焚毁于“文夕”大火。1980年定王台旧址上建起了长沙市图书馆。马王街马王塘马王街与马王塘皆因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子马希范等而名
6、。后唐天成二年(927),后唐朝廷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乃仿效天子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筑园林,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史称“马楚”。楚王宫就建在今马王街所在地。马楚灭亡后,后人又在楚王宫旧址上建起了马王庙。马王街位于今芙蓉区,南起都正街,北至吉庆街。1903年,同盟会员周震鳞等创办的修业学校于1910年迁来马王庙遗址。辛亥革命志士黄兴曾在此校任教。“五四”时期,毛泽东、徐特立曾在修业学校任教并从事革命活动,曾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马王街为闹市区,有肖乾盛米厂、吴宝珍面馆、王柏寿药店、吴佑文糕点厂
7、、汪茂盛豆腐店等。马王塘位于今开福区,西起草墙湾,东止龙王宫。旧时此处有一口大水塘,传为马氏所凿流杯池,为楚王修禊之处。池上有一亭,名流杯亭。宋人徐兰臬流杯池诗云:楚王宫阙马王宫,惟有江山带旧风。属玉不知兴废事,双双飞入藕花丛。清末塘渐填塞,成为街巷。巷中多机行,深巷已无昔日的幽静,时而传出隆隆机声。小派州小瀛洲位于今芙蓉区,西起丰盈里(今为蔡铐南路的一段),东止马王街,相传为五代马氏宫廷园林,与马王宫相连,唐代时此处曾与潭州刺史杨凭的园林“东池”(今古稻田地段)相连。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城内玉带沟侧有小瀛洲,按马殷仿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
8、岛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环碧,麓山送青,风景绝胜。”清道光年间,顺天大兴人王璋(号仲域)分发湖南,历署永顺、沅陵知县,颇有政声。道光中年,以目疾告退,卜居省城,购得小瀛洲地,置造园林。园内水塘广宽数亩,清流似镜,可以通舟,旁植花竹,交相掩映,一时称为胜境。王璋沿用“小瀛洲”之名,自谓居此,如神仙中人。19世纪70年代后归清湘军将领席宝田所有,建有席少保祠。1902年善化县官立小学设此。民国时,设有酒家、游戏场等,为娼妓云集之区。席少保祠也先后改建为万国电影院和中央夜花园。又建有长沙大戏院,戏院有2200多个座位。1937年3月16日,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应戏院经理萧石朋之邀在此演出
9、,连演10天,场场爆满,长沙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局面。那时,小瀛洲仍见林泉木石之胜,小岛犹存,尚有石桥可通。抗日战争爆发后渐废。民国南社诗人王啸苏小瀛洲诗云:宴游休记楚春秋,六十年中有废修。园馆祠堂都过眼,风云难护小瀛洲。20世纪80年代后,小瀛洲成为农贸市场。2000年修建蔡铐南路,拆除街的西头,今存东头百余米。碧湘街碧湘街位于今天心区南门口西南侧,因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东起黄兴南路,西止楚湘街,书院路将街截为两段,东段名上碧湘街,西段名下碧湘街。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旧时此处有“
10、古楼门”的街名,也许就是碧湘门的所在地,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碧湘宫美丽的园林景色引来了宋代两位兼为书画家的大诗人,一位为惠洪(洪觉范),一位为黄庭坚(黄山谷)。二人在碧湘宫勾连一月有余,不忍离去。洪觉范冷斋夜话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山谷在碧湘门外购一小舟赴衡州,觉范嫌其窄小。山谷笑日:“烟波万顷,水宿小舟,与大厦千楹醉眠一榻何所异?”山谷之风骨可见一斑。抵衡州后,二人还为此事多有诗词唱和。山谷词日:月仄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君诗秀绝雨园葱,想见衲衣寒拥。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笑秋鸿
11、,处处春山翠重。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终于成为阑阑,遂改称碧湘街。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0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黄本膜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1927年长沙商业巨头彭虞阶创立的湖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华昌烟厂就设在此街,2011年,下碧湘街列入“南湖路棚改区北片”,华昌烟厂旧址亦被拆除。会春园会春园位于今开福区开福寺四周,旧亦为街名。今开福寺境即为当年会春园的
12、一部分。会春园为马殷之子马希范营造的避暑胜地,占地数千亩。五代史载:“天福四年,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其费银万。”会春园内,有嘉宴堂、金华殿、碧浪湖、紫薇山、祓禊亭、流怀亭等景点。碧浪湖属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处的冲积地带。会春园内的紫薇山是人力造山的结果,碧浪湖扩大到千亩,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积成紫薇山。经过治理湖山,广植树木修篁,乃成大观。园中景物位置,据考,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后。金华殿(行宫)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园中风景最胜处。园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九曲水觞的意境。其建筑艺术,在南宋张械所题长沙开福寺中,略有记述:“长沙开福阑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嬖,皆为鸾
13、凤之形。”其金碧辉煌,轩昂栋宇的气势可见一斑。会春园所用的建筑材料之多,雕刻、烧制、彩绘工艺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十国春秋载:马希范“常携子弟僚属于会春园游宴,学十徐仲雅等赋诗上觞,昼夜无度。”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咏令春园的诗作中有“珠矶冷影偏粘草,兰麝香浓却损花”,“山色远堆螺黛雨,草梢春夏麝香风”,“衰兰寂寞含愁绿,小吉妖烧弄色红”等句,会春园内宴游之盛,脂粉之浓可见一斑。至清代,会春园废墟尚存,“吐花斑驳”的宫瓦竟成为开福寺僧的生财之道。清咸丰间长沙求忠书院主讲熊少牧会春园瓦砚歌诗云:湘春门外古兰若,荒阶僧卖前朝瓦。吐花斑驳字半存,沧桑霸局南唐马。天策府文昭
14、园九龙殿天策府、文昭园、九龙殿均在德润门(小西门)外,旧时曾为这一地带的地片名。天策府是一座总体建筑,府内有天策、光正等一十六楼,天策、勤政等五堂,壮丽前所无比。明崇长沙府志明确指出天策府在德润门外,即小西门外。天策府内极其豪华,通鉴云:“马希范作天策府,极栋宇之盛,户牖栏槛皆饰以金玉涂壁,用丹砂数十万斤,地衣春夏用角草,秋冬用木棉。天策府中构九龙殿,以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抱柱相向,作趋捧势,而己座其间,自谓一龙也。凌晨将坐,先使人焚香于龙腹中,烟气郁然出,若口吐焉。所造龙殿,垂珠帘绣幕,香囊流苏,盘中花果,金枝玉叶,妓房歌室,朝夕兰薰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
15、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臬、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昭禹从天策府晚霁望岳麓诗云: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文昭园是天策府的“配套工程”,为一座宫苑式的花园,也是极尽巍峨华丽,宋人何承矩文昭园故址诗感叹云:马家公子好楼台,凿破青山碧沼开。啼鸟不知人世变,数声犹
16、傍水边来。九龙殿则是天策府的殿中之殿。明长沙府志载:“九龙殿,德润门外,马希范建。刻沉香为八龙,各长百尺,饰以金宝抢柱相向,希范居中自为一龙,璞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建筑装饰之精湛,堪称奇迹。皇殿坪王府坪皇殿坪又名王府坪,旧为明朝吉王府所占地域的总地名。明太祖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洪武三年(1374)建潭王府。二十二年(1389),被废除王位。永乐二年(1404),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后废为庶人。仁宗封第五子瞻塔为襄王,建襄王府,正统元年(1436)徙于襄阳。天顺元(1457)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成化十四年(1478),吉王成年了,便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位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老街 长沙 王府 湖南 文艺出版社 老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