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标准.docx
《2024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标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技术标准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33. 1一般规定33.2监测点与监测设备34监测内容与要求51.1 监测内容51.2 监测技术要求61.3 监测周期81.4 监测频率85监测方法与要求105. 1一般规定105.1 监测系统及精度要求105.2 监测方法要求125.3 人工辅助监测及巡查要求136监测数据处理156. 1一般规定156.1 数据处理156.2 数据格式157监测控制值与预警177. 1一般规定177.1 监测控制值177.2 分级预警197.3 预警发布及响应197.4 预警消除20附录A自动化监测传感器长期漂移性能要求211总则.o.为规范存在结构安全
2、隐患的老旧房屋安全监测技术工作,动态掌握房屋结构安全情况,提高房屋结构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制定本标准。1. 0.2本标准适用于2000年之前建成的且高度不超过100m的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工作。1.0.3深圳市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广东省及深圳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于未按国家规范正规设计的房屋,各项技术要求可在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从严。2.0.1老旧房屋ageingbuilding2000年之前建成的房屋。2.0.2安全监测safetymonitoring采用仪器监测、卫星遥感观测、智能巡检、人工巡查等手段,长期、持续地采集房屋变形、损伤和相关影响因素(如地下水、
3、温度等)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趋势信息,并进行分析、预警的活动。2.0.3监测预警值precautionvalueformonitoring为保证工程结构安全、质量可靠及周边环境稳定,对反映监测对象可能发生异常或危险状态的监测量所设定的警戒值。2.0.4监测点monitoringpoint在监测对象上布设的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2.0.5监测频率frequencyofmonitoring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2.0.6监测系统monitoringsystem由监测硬件设备及软件等组成,具有建筑物相关物理量采集、传输、分析及预警功能的系统。2.0.7监测设备monitoringequipment监
4、测系统中,传感器、采集仪等硬件的统称。2.0.8InSAR监测monitoringwith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即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使用两景或多景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综合利用两次或多次雷达卫星回波的相位差异来计算目标区域的地形以及表面微小变化的监测方法。2.0.9PS点persistentscatterers即永久散射体,指经过较长时间间隔仍保持稳定散射特性的点目标。2.0.10数据备份databackup指为防止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系统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的过程。2.0.11系
5、统精度systemaccuracy反映自动化监测系统测量工作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影响的程度,其中系统误差主要包含传感器固有误差,系统部件(测量介质、连接构件、安装附件等)误差、方法误差(含计算误差)以及环境因素(温度、气压等)变化等引起的误差。3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应包含房屋沉降、倾斜、裂缝,宜包含水平位移、挠度、振动、应力应变等参数。对老旧房屋的监测内容、精度、监测周期和频率等的选择,宜结合房屋结构安全状态确定。老旧房屋周边环境监测可包括地下水、温度、风等监测,效应监测可包括温度效应、风致响应等监测。3.1.2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
6、测,以人工监测辅助自动化监测。自动化监测可采用传感器监测、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人工智能巡检等方式,监测结果宜有验证和复核。3.1.3监测实施前应编制监测方案,宜包含下列内容:1项目责任主体,包括项目委托单位、房屋产权单位、项目实施单位;2项目概况,包括房屋基本情况(房屋名称、层数、结构形式、基础类型、排查和鉴定结论等),周边场地情况(有无暗涵暗渠、边坡、挡墙、河堤护坡等),周边工程扰动情况(在建深基坑、隧道工程等情况);3监测依据、监测目的及监测内容;4监测设备与精度指标;5基准点、监测布点分析、设计及方法,监测点布置图;6监测周期与频率;7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要求;8监测控制值要求
7、与预警发布机制;9台风、暴雨恶劣天气下应急措施;10监测安全、质量保证措施:11监测成果整理与提交,包括监测数据成果表、变化曲线等。3.2监测点与监测设备3.2.1 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布置原则和数量应结合场地环境、房屋结构类型、周边风险源扰动情况、房屋自身结构安全隐患情况、现场安装条件以及其他相关要求确定,具体应符合本标准第4.2节的相关规定:2监测点的选择应便于设备安装、测试、保护、维护和更换,且不易被干扰。3.2.2 监测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设备应经专业机构检定或校准,一次性耗材应具有出厂合格证明;2监测设备的量程、精度、灵敏度、线性度及使用寿命等指标应满足监测内容
8、的要求,并应具有稳定性、耐久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3监测设备安装、调试稳定后应进行初始化设置;4应根据监测方法和监测功能的要求选择安装方式;仪器安装应牢固,安装工艺及耐久性应符合监测期内的使用要求;5安装完成后应及时对监测点编号标识并绘制监测设备布置图;6对于应变、沉降、倾斜、裂缝等易受温度变化干扰的监测内容,传感器宜具备温度补偿功能或算法。4监测内容与要求1.1.1 监测内容4.1.1 监测内容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现状、基础形式、结构类型、变形特点、环境影响因素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房屋应考虑长期监测的要求,选择可靠易行的监测内容;2受建设
9、工程施工影响的房屋应根据施工影响特点选择监测内容:3老旧房屋结构安全沉降、倾斜及水平位移等监测宜互为补充、验证。4.1.2 根据房屋的结构类型、基础形式等因素,监测内容的选择可按表4.1.2进行。表4.1.2监测内容选择表弋、结构类型基谕、形式、监叭内容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筒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土石结构独立基础桩基础桩基础桩基础独立基础桩基础条形基础沉降卜“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倾斜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水平位移宜测宜测宜测应测宜测应测裂缝宜测宜测宜测宜测宜测宜测宜测振动选测选测选测选测选测选测选测挠度选测选测选测选测宜测宜测选测应变选测选测选测选测应测应测选测腐蚀选测选测选测选测选测
10、选测选测地下水位宜测选测选测选测宜测选测宜测4.1.3 房屋周围存在地下工程施工、山体边坡、暗涵暗渠及河流等影响房屋场地地基稳定因素时,应进行水平位移监测。4.1.4 房屋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结构受力和变形裂缝,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裂缝监测。4.1.5 房屋受到比较明显的轨道交通动荷载影响时,或房屋周边有爆破、打桩等建筑施工冲击振动影响时,应进行振动监测。4.1.6 房屋结构大跨度、大悬挑构件发生挠度变形或有要求时,宜进行挠度监测。4.1.7 房屋存在结构损害风险时,宜对结构受力关键构件、截面和部位进行应变或应变变化量监测,其监测结果与其他监测内容应进行综合分析。4.1.
11、8 房屋在氯离子含量较高或受腐蚀影响较大的区域时,可进行腐蚀监测。4.1.9 房屋周边存在地下水位变化对房屋建筑地基承载力及稳定性有影响的情况时,宜进行地下水位监测。1.1.2 监测技术要求4.2.1 沉降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和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布设在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或承重柱上时,监测点沿外墙间距宜为Iom2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2临近基坑或隧道一侧应有监测点;在高低悬殊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变形缝、不同结构分界、不同基础形式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风险等级较高的房屋应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4.2.2 倾斜监测可按
12、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进行,倾斜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宜布置在房屋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应沿主体结构顶部、底部上下对应按组布设,且中部可增加监测点;每栋建筑物倾斜监测数量不宜少于2组,每组的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3当测定局部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所测范围的上部监测点和下部监测点。4.2.3 平位移监测可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摄影测量、卫星定位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以及地基干涉雷达等方法。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房屋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4.2.4 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裂缝监测点宜布设在结构已有
13、的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和斜向裂缝处,裂缝较多时可对裂缝监测点进行优化;2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分析裂缝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选取应力或应力变化较大部位的裂缝或宽度较大的裂缝进行变化值监测,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3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首、末端按组布设,每组应布设2个监测点,并应分别布设在裂缝两侧,且其连线应垂直于裂缝走向;4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游标卡尺、数字裂缝宽度测量仪等直接量测,也可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5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6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4.2.5 为反映建筑周边工程
14、施工或交通运行振动对结构产生损伤而进行的振动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施工振动对建筑结构影响评价的频率范围为IHz-100Hz时,可采用振动速度作为由施工振动对建筑结构影响的评价物理量;建筑结构基础和顶层楼面的振动速度时域信号测试应取竖向和水平向两个主轴方向,评价指标应取三者峰值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振动频率;2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对周边建筑结构影响在时域范围内的容许振动值,按照施工工艺的不同,当采用锤击或振动法打桩、振冲法、强夯法等方式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相关要求。岩土爆破施工对周边建筑结构影响的容许振动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要求;3对
15、于未达到国家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城市旧房和未经正规设计自行建造的房屋容许振动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相关要求:4当打桩根数少于10根时,建筑物容许振动值可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相关要求上适当提高;5对于处于施工期的建筑结构,当混凝土、砂浆的强度低于设计要求的50%时,应避免遭受施工振动影响;当混凝土、砂浆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50%70%时,其容许振动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相关要求;6交通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评价和对建筑物内人体舒适性影响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相关要求。4.
16、2.6 挠度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和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挠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大跨度构件挠度监测点应沿轴线或边线布设,每一轴线或边线上不得少于3个测点,分布于跨中和两端;2大悬挑构件挠度监测点应在悬挑方向不得少于2个测点,分布于悬挑构件根部和端部。4.2.7 应变监测点反映房屋结构应变变形相对变化量,应布置在房屋结构上。当结构表面或内部无法安装应变监测传感器时,可采用间接监测的方法。间接监测应变时可用位移传感器等位移计构成的装置进行。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变监测可选用电阻应变计、振弦式应变计、光纤类应变计等应变监测元件进行监测。2应变计宜根据监测目的和工程要求,以及传感器技术、环境特
17、性进行选择。3应变计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1)量程应与量测范围相适应,应变量测的精度应为满量程的0.5%,监测值宜控制为满量程的30%80%;2)混凝土构件宜选择大标距的应变计;应变梯度较大的应力集中区域,宜选用标距较小的应变计;3)应变计应具备温度补偿功能。4选用不同类型的应变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阻应变计的测量片和补偿片应选用同一规格产品,并应进行屏蔽绝缘保护;2)振弦式应变计应与匹配的频率仪配套校准,频率仪的分辨率不应大于0.5Hz;3)光纤解调系统各项指标应符合被监测对象对待测参数的规定;4)采用位移传感器等构成的装置监测应变时,其标距误差应为1.0%,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被测总应变
18、的1.0%。5应变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前应逐个确认传感器的有效性,确保能正常工作;2)安装位置各方向偏离监测截面位置不应大于30mm;安装角度偏差不应大于2。;3)安装中,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导线或电缆宜分别集中引出及保护,无电子识别编号的传感器应在线缆上标注传感器编号;4)安装应牢固,长期监测时,宜采用焊接或栓接方式安装;5)安装后应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查,满足要求后方能使用,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6)安装稳定后,应进行调试并测定静态初始值。6应变监测应与变形监测频次同步且宜采用实时监测。4.2.8 腐蚀监测宜选用电化学方法,电化学监测方法可选用电流监测、电位监测,也可同时采用电
19、流和电位监测,腐蚀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腐蚀监测参数可包括结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和混凝土温度;2腐蚀监测位置应根据监测目的,结合工程结构特点、特殊部位、结构连接位置、不同位置的腐蚀速率等因素确定;测点宜选择在力与侵蚀环境荷载分别作用的典型区域及侵蚀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典型节点;3腐蚀传感器应能分辨腐蚀类型、测定腐蚀速率。4.2.9地下水位监测宜采用钻孔内设置水位管或设置观测井,通过水位计进行量测,地下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水位监测点应布置在房屋周边或房屋与降水点之间;2潜水水位管直径不宜小于50mm,饱和软土等渗透性小的土层水位管直径不宜小于70mm,滤管长度应满足量测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
20、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3水位管宜在基坑预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并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取得稳定初始值。4.3 监测周期4.3.1 监测周期应根据房屋监测目的、安全现状及变化情况综合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规定:1对于受工程施工影响的房屋,变形监测应从工程施工开始前进行,直到监测数据达到稳定状态;2对于未受工程施工影响,但因其他原因需进行安全监测的房屋,应根据监测目的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期。在监测数据达到稳定状态前不宜停止监测;3对于应急抢险期的房屋,应立即采取监测措施,在病害停止进一步发展、监测数据达到稳定状态及加固修复完成前不应停止监测。4.3.2 监测数据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可由
21、变形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并应满足下列规定:1对于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当最后K)Od的最大沉降速率小于0.04mmd时,可认为已达到稳定状态。对具体沉降监测内容,最大沉降速率的取值宜结合地基基础等条件来确定;2对于其他监测数据,可通过比较监测点相邻两期的变形量与测量极限误差来进行判定。当变形量小于测量极限误差时,可认为该监测点在这两期之间没有变形或变形不显著;3对于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应综合分析多期的累计变形特征。当监测点相邻两期之间变形量小、但多期间变形量呈现出明显变化趋势时,应认为其变形尚未稳定。4.4 监测频率4.4.1 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周边环境、施工工况、自然条件及建筑物安全现状等
22、综合确定和调整。4.4.2 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频率可按表4.4.2确定。对于应急抢险期的房屋,监测频率应根据专家审定的应急方案确定,当险情解除且数据达到稳定状态后,经委托单位、鉴定单位、监测单位综合研判后,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表4,4.2现场监测频率表监测内容监测频率沉降不少于1次/Id倾斜不少于1次/Id水平位移不少于1次/Id裂缝不少于1次/2d振动1次/Imin挠度不少于1次/Id续表4.4.2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应变1次/Ih腐蚀1次/Id地下水位1次/Id4.4.3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应加强监测,并提高监测频率:4.4.4 计变化达到预警值;2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者变
23、化速率异常增大;3施工险情、周边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并可能对房屋产生危害;4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5房屋地基出现沉降、滑移、隆起等,或者房屋结构出现突发裂缝、变形等异常情况;6其他需要加强监测的情况。5监测方法与要求5.1 一般规定5.1.1 老旧房屋结构安全监测方法的选取应考虑房屋的安全问题、实际监测需求,宜采取以自动化监测为主、人工检测为辅的方式。5.1.2 实施房屋沉降、倾斜及裂缝的自动化监测时,应布设对应的人工检测点,并确定初始值。5.1.3 变形监测网的基准点应选择在可能变形区域以外、不受扰动的稳定可靠位置;工作基点应选在相对稳定和便于使用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近的情况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房屋结构 安全 监测 技术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