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
《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劳动教育论文: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探析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明确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强调劳动课程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构建以劳动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课标共66页,约3.73万字。其中,“任务”出现了143次,“劳动任务”出现了40次,“项目”出现了117次,“劳动项目”出现了26次,有66次以“任务群”的形式呈现。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劳动任务为导向的劳动实践成为新时代劳动课程的主流学习方式。笔者曾从“一课三构”的教学案例中解剖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课程教学的真实样态,在学理层面解构出能够使学生
2、劳动素养“落地”的课程教学法则。然而,纵观历次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和经验教训,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扎扎实实地落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产生应有的教育效能,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劳动项目的科学设计。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教师对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理解不够透彻,对其设计理路更是缺乏有效方法,针对这一基本问题,本文将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及其设计原理,以期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持续碰撞和深度对话,为中小学劳动教师有效落实劳动课标,推动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引领。一.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劳动项目作为一种立足劳动学科的课程综合学习方式,是我国劳动课程标准研制在理
3、念和内容上的一次创新突破。其作为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考虑劳动教育自身学理逻辑的同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置身真实生活情境,直面复杂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而且旨在落实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实现劳动学科“可教育性”“可操作性”的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一)劳动项目是劳动课程标准落实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可行路径项目式学习是凸显劳动教育独特性、实现劳动教育特有目标的最佳方式,其不仅以项目为依托,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相较传统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日渐活跃,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
4、素养提供了实施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要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跨学科、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不少学者提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综合化的教育实践形态,代表性观点如下。郭华认为项目式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进行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劳动教育依据项目式学习“确定项目一活动探究一作品制作一成果交流一项目评价”流程,能有效地把学科知识与课外内容相融合、让自身特长与未来职业相匹配,使学校与社会相连。在“实践育人”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劳动项目”既彰显了劳动育人的独有特色,也明确了劳动课
5、程内容何以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为劳动教育和学科渗透开辟了新渠道,这对于发挥劳动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具有积极意义。(二)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的重要实施载体劳动课标提出“劳动任务群”由若干个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组成,以此统驭劳动课程中覆盖的三大主题内容,力图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导向,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劳动任务群”的提出使“劳动项目”的课程地位进入了劳动课程的中心,这种通过举“群”反“一”与闻“一”知“群”的融会贯通,以“劳动项目”为劳动课程内容实施落地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劳动课程标准研制在理念和内容上的重大突破。此外
6、,某个单一“劳动项目”的教学过程,往往折射与此相映成趣的“效能价值群”,蕴含丰富多元的育人效能价值,相较数学、物理等工具性强的学科或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强的学科而言,劳动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每个“劳动项目”都能凸显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如果说数理化课程常常是“举一反三”的,那么劳动项目往往能“举群反一二即使一个微小的烹饪任务,稍做思考就会发现,在那“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制作中,也同时渗透着诸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与多学科融合的知识背景。(三)劳动项目“做中学”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劳动课标中“任务群”以“群”为载体强调的正是劳动项目“量”的“众多性
7、”与“质”的“思想性”,即学生的劳动实践达不到一定的“量”的累积与“质”的飞跃,是很难形成劳动素养,特别是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深化。“做”是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物质层面的实践,“学”是劳动主体对劳动客体观念层面的领悟,“做中学”和“学中做”相互融合、互为转化,形成一个闭合的圆环,共同作用于个体劳动素养的发展,劳动项目正是以秉承“做中学”和“学中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落地生根。当然,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方教育主体“群策群力”、历经螺旋往复的过程才能逐渐落地生根,仅凭“固定模式”或“单一招数”难以达成预期育人效果。此外,劳动项目并非简单对劳动知识点或技能点进
8、行线性组合或排列,而是以劳动素养为纲,以劳动实践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力求改变教师围绕单个劳动知识或技能的内容进行机械讲解的教学模式,转为灵活应用和整合劳动资源和劳动内容,这既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引,又为实现学业负担的动态平衡提供助力。二、劳动项目设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一般而言,某种理念的创新程度愈高,其在实践层面落地时面对的现实挑战也就愈大。作为新时代劳动课程领域最具创新型的概念,劳动项目在设计与实施时遇到的挑战也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在理念体认和操作践行两个方面。(一)理念体认的困境:工具理性主导下对劳动项目课程价值的单向理解劳动项目是系统承载了一个主题范围的学习材料,熔铸了相对
9、整合的学科知识、任务和情境,对学生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价值引领下,已有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这“四育”已有各自对应的课程载体和培养方式,且形成了相对比较稳定的体系和格局,反观劳动教育,不少学校表示劳动项目在学校层面的有效落地上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常见“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的极端现象,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尚未真正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更是一知半解,如对劳动、实践、技能、活动、探究等不加区分,盲目地为了完成任务和表面实践,忽视劳动项目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二是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常“虚
10、假繁荣”地出现在课表中,以“劳动课程”为主要形式体现的校本活动课程并未真正落实,常以“大扫除、包干区”等实践作为劳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从未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项目:这些归根结底,在于学校对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理解不够透彻,加之劳动课程教师团队极不稳定且身兼数职,对劳动项目课程价值的落实易浮于表面。(二)操作践行的困境:功利主义导向下教师设计劳动项目的浅层参与自劳动课标出台后,教育部明确指出针对我国地域差异较大的特点,不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然而从目前各地编写的情况来看,高校专家团队设计的地方教材往往理论水平太高,落地较难,而真正具备专业的劳动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的教师很少,在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之间,当
11、前劳动项目可谓五花八门,真正高水平的设计凤毛麟角。自2022年2月起,通过对广东省137所3556名教师开展的关于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对参与劳动项目教学的意愿较强,但平均每学期投入的时间非常少。从教师角度分析其因有三:一是“不愿做”,教师对劳动项目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够,认为开展这类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作用不大,且迫于行政压力,内心持抵触态度;二是“不敢做”,这类教师在思想上虽然认同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但迫于学业压力和家长压力,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时间”,因而不敢尝试;三是“不会做”,这类教师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意愿很强,也认同劳动项目的课程价值并愿意去学习和尝试,但是苦于没有
12、统一的劳动教材或参考用书,已有的地方教材或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操作性不强,而教师自身又不具备设计与实施劳动项目的能力,最终导致劳动项目的“理论虽好”但“举步维艰:同时,在上述三类教师中,“不敢做”和“不会做”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基于上述调查和分析,要解决劳动项目设计难、实施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劳动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自上而下加强系统的培训和引导,让“愿意做”而“不会做”的教师会设计、能实施、做得好,使“不敢做”的教师敢于尝试,“不愿做”的教师愿意开始,从而逐步破解劳动项目设计难、实施难的问题。三、劳动项目的设计原理自2020年起,笔者团队通过对劳动项目的理论和区域实践探索,总结出劳动项目设
13、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案。限于篇幅,主要从“设计”这一视角入手,基于劳动课标阐述劳动项目的“要素逻辑”和“过程逻辑”两种不同的设计理路。(一)劳动项目设计“要素逻辑”的问题取向和主要特点劳动项目作为劳动课程的主要载体,首先要明确其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各要素、各环节间如何有机整合。劳动项目设计的“要素理路”旨在厘清劳动项目设计的关键要素,主要解决设计要素和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本研究以“劳动项目”作为小的切入点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劳动项目的实践,并结合大量一线劳动项目实践案例进行要素提炼,建构并实施了“六大要素模型”,其中六要素为基本核心要素,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具体的劳动任务、完整的劳动过程、
14、科学的劳动支架、系统的素养评价、及时的劳动反思”,这六大要素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循环交互的闭环结构(见图1)。图1劳动项目设计的六要素模型1 .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劳动任务与生活互动的项目学习环境为提高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教师需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高度相关的问题情境,并将劳动项目的核心元素有机嵌入其所处的社会层面与道德层面的境脉中,使学生“无意中”遇到被“有意”设置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需着重考虑以下三点:一是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赋予学生具体的劳动职业或人物角色,使学生产生“职业/角色认同感”,从而明确劳动意义、激发劳动兴趣;二是为角色设置具体的“工作场景”;三是为劳动项目的成果设定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教育 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 劳动 项目 课程 价值 及其 设计 原理 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