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docx
《L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PR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建议内容提要1.PR形成机制改革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目前,新增与存量贷款挂钩1.PR工作稳步推进,1.PR报价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双向传导,引导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1.PR形成机制改革初见成效。针对当前1.PR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存在的不足,建议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1.PR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一、1.PR报价利率体系现状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此次改革完善了1.PR形成机制,采用了新的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报价
2、频率、运用要求,提高了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目前,新增与存量贷款挂钩1.PR工作稳步推进,1.PR报价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形成双向传导,引导企业融资成本逐渐降低,1.PR形成机制改革初见成效。(一)贷款挂钩1.PR稳步推进新增贷款方面,2019年12月末,新发放贷款中运用1.PR的占比已达到90%;新发放的1年期及以内企业贷款中,利率低于3.915%(即1年期1.PR*0.9)的占比超过16%。存量贷款方面,随着1.PR逐步下行,为解决企业与银行未来将面临的浮动利率风险敞口问题,12月28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的公告,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二)
3、1.PR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双向传导一方面,自改革后,各月中旬的1.PRY利率互换的报价、成交价对银行当月的1.PR报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近期1.PRI年期利率下行IOBP,在时点上领先于1年期国开债的收益率下行,显现出先行信号意义。(三)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目前银行短期FTP多用ShibOr加减点生成并定期调整,而中长期FTP仍主要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本次1.PR形成机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银行FTP,推动银行FTP定价基础由资产端转向负债端。1.PR报价利率下行将促使银行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降低资产端利率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二、1.PR报价利率体系当前存在
4、的不足(一)套期会计未健全针对1.PR带来的浮动利率风险,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套期或现金流量套期。在银行需求方面:一是,1.PR改革后,银行资产端利率挂钩1.PR利率,负债端存款利率与1.PR利率相关性较低,银行利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使用“支付浮动利率,收取固定利率”方向利率互换锁定资产-负债利差;二是,银行可以使用“支付固定利率,收取浮动利率”方向的利率互换锁定固定利率债券的市场风险。使用套期会计需要选择和论证套期方式;而会计科目的配套、会计人员的培训、会计系统的底层改造也需要较多时间。目前,除少数头部银行外,大多银行机构没有建立套期会计制度。在企业需求方面:当企业使用“收取浮动利率,支付固
5、定利率”方向的利率互换锁定其浮动利率贷款成本时,普遍缺少对利率互换进行公允价值套期的成熟经验。(二)双边清算不够高效目前,以1.PR报价利率为标的的利率互换均采用双边清算。一方面,双边清算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并占用清算会员授信额度。在双边清算中,占额对象为交易对手方,存在金融机构间授信不足的问题。此外,双边清算缺乏保证金制度、盯市制度、违约处置机制等风险管理制度来降低结算交收环节的信用风险,无法在交易对手发生利率互换违约后第一时间阻断信用风险的传导,避免发生违约连锁反应。另一方面,采用双边清算难以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从双边清算转向集中清算,有助于显著减少交易机构资金交付的数量,降低清算会
6、员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通过集中清算,会员交易资金进行净额清算,轧差得出净额交收款项。有研究表明,在交易活跃的市场中,净额结算量仅占全额结算量的十分之一。(三)报价曲线有待完善1.PR报价曲线整体性方面:1.PR形成机制改革增加了5年期限以上报价,而5年期1.PR会受政策目的、客户反应以及期限利差整体制约等多个因素影响,使得5年期1.PR与1年期1.PR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节奏。1.PR利率互换各期限报价活跃度方面:目前,1.PR利率互换报价以挂钩1.PRlY的品种为主,报价曲线覆盖10年内关键期限,但报价机构较少、报价频率较低、报价量不高,亦缺少basis.SPre
7、ad等结构化报价,缺乏连续性和市场深度。利率互换成交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内,3年以上期限交易量较少,未能满足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和代客风险管理的需求。(四)利率产品不够丰富1.PR形成机制改革后,基于1.PR利率的金融产品逐渐发展,出现了挂钩1.PR的浮动利率债券、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产品,但距离成熟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从商业银行推广产品角度:挂钩1.PR的各类利率产品的需求将较FRo07、Shibor3M明显增加,而此类产品的推广前提是形成完善的市场化利率曲线,从而帮助客户制定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案。从1.PR利率产品定价角度:以国开行发行的1.PR浮息债190216为例,该券每季度重置利率并按
8、季付息,而当前的1.PR报价利率仅1年期和5年期,在使用插值法计算整条1.PR贴现曲线时误差可能较大,导致其估值与潜在合理价值或有较大偏差。(五)中小银行缺少衍生品资格2011年1月份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业务增加了普通类和基础类的资质区分。其中,具备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可进行代客交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衍生品资格的银行总量为267家,其中具备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33%,具备基础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11%,未区分基础类和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占56%o相较于全国的金融机构数量、对冲1.PR利率风险的需求,当前具备衍生品资格的中小银行比例、具备
9、普通类衍生品资格的银行比例均较低,覆盖面有待提高。(六)对客利率互换产品不够成熟2019年底,央行发布公告明确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1.PR有关事宜。根据实务经验估算,假设1年以上中长期贷款均为浮息贷款,约100万亿元,扣除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余额约6万亿元,按2018年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估算,本次存量浮息贷基准转换涉及贷款总额约55万亿元。存量贷款风险对冲的市场巨大,但银行对客利率互换产品及其配套仍不成熟。银行方面,针对1.PR浮息贷款的利率互换产品多为非标准化产品,对估值曲线、银行系统等有较高的要求,目前较难满足;客户方面,在实务中客户接受“浮息贷款与利率互换”的组合仍需引
10、导,客户的衍生品风险敞口也需要系统性的规则加以约束。三、1.PR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在健全套期会计方面:建议针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企业财务部门等定期组织套期会计相关的业务培训,并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与银行、企业进行交流、对接,以推广、健全套期会计在实务中的应用。在提高清算效率方面:目前,清算机构正着手研究1.PR利率互换净额清算相关规程,并开发、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议清算机构加大净额清算的推广力度,尽快落实1.PR利率互换的净额清算。在完善报价曲线方面:建议交易中心引导更多机构对1.PR利率互换报价,对报价频率、价差、报价量等质量维度进行考核,并借助X-SWaP等渠道,不断提高1.P
11、R利率互换的市场活跃度。在丰富利率产品方面:1.PR体系的推广需要更多挂钩1.PR的基础利率产品,特别是能够定价长期限1.PR的利率工具。建议政策性银行连续发行各期限挂钩1.PR的浮动利率债券,形成市场化的1.PR基准利率曲线,为丰富1.PR利率产品打下基础。在解决中小银行缺少衍生品资格问题方面:建议监管机构批准更多符合要求的中小银行进入衍生品市场、开展代客业务,推动银行机构在1.PR利率产品开发上的交流、研讨,推广大型银行关于1.PR相关衍生品业务的成熟经验。在改进对客利率互换产品方面:银行应广泛进行客户需求调研,尽快完成客户经理培训、对客产品管理系统建设,帮助客户加深对“浮动利率贷款加利率
12、互换”产品组合的认识与理解。建议监管机构出台对客利率互换产品相关的管理办法,促进对客利率互换产品稳健、有序发展。四、1.PR改革的成效、难点及未来方向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推动贷款利率”两轨并一轨”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1.oanPrimeRate,1.PR)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提高1.PR市场化程度和灵活性,1.PR改为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M1.F利率,Medium-term1.endingFacility)加点形成,并对1.PR的报价规则、报价银行、计算方法、报价频率和期限品种等进行了调整。新1.PR机
13、制运行两年多来,经过持续深入推进,1.PR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1.PR机制发展历时仍较短,改革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政策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化1.PR改革合力,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1.PR改革取得显著成效1.PR改革以来,在多项改革配套政策合力支持下,1.PR报价机制不断优化,1.PR事实上对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PR有效发挥了贷款市场基准利率作用中央银行积极推动1.PR在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中的应用,按照“先增量、后存量”的顺序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换轨,并将1.PR运用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考核。2020年初,商业银行
14、增量贷款已全面运用1.PR定价,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也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于2020年8月如期完成。随着增量和存量贷款定价换轨工作顺利完成,目前绝大多数贷款是以1.PR作为定价基准,1.PR已成为贷款市场的基准利率。数据显示,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在1.PR基础上减点贷款占比维持在21%27%之间,在1.PR基础上加点贷款占比约为70%,其中,在1.PR之上加点5%以上的贷款不超过10%,1.PR之上加点在3%以内的贷款超过50%。随着1.PR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定价更具市场化的1.PR也已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TransferPricing,FTP)的定价基准,1.PR在商
15、业银行内外部定价基准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国性银行机构和大部分地方银行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FTP定价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挂钩1.PR的贷款FTP机制,中央银行政策利率的变动先传导至1.PR,1.PR的变动再及时通过FTP定价曲线进一步传导至贷款端。1.RP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贷款利率“双轨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难以有效发挥政策效果的症结所在。1.PR改革前,我国贷款主要是以贷款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的政策刚性较强,难以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和流动性变化,央行货币政策意图缺乏有效传导渠道,实体经济难以感受资金市场的“宽松变化如2018年以来,市场交易较为充分的货币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PR 形成 机制 改革 现状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