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及心得体会(9篇).docx
《“新质生产力”的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及心得体会(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质生产力”的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及心得体会(9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的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及心得体会(9篇)第一篇党员深入学习贯彻新质生产力的研讨材料“新质生产力”要义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无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这些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更为深刻起来。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什么?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
2、,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成为“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当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
3、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因此,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
4、主创新能力。二是培育竞争新优势。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蓄积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二、为何要在东北提出,背后有何深意?这是
5、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显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经济”,截然有别于东北地区传统的“老工业”。对东北地区所代表的后发区域而言,加快转型是必答题。因此,面向未来,这些区域的发展引擎、创新动能和牵引力量,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转移和集聚,可谓至关重要。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发展格局变化,东北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重要任务及严峻挑战。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
6、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再者,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故而,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区域,更应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推动生产力变革,通过提升改革牵引
7、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创新中强内功。惟其如此,方有可能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转机。三、“一核两翼”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跃升,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核两翼”。一核是产业升级。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
8、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对各地而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走具备各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两翼”的一侧是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推动旧有生产关系
9、逐步瓦解、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的动力来源。谁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做的,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两翼的另一侧是人力资本跃升。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
10、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牢牢抓住“一核两翼”,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定能更快形成并更大释放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第二篇在专题学习“新质生产力”研讨材料及心得体会发
11、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再到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三次“下团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强调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指引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12、强等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质量发展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新型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导产业升级”。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前瞻性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
13、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充分阐明,新质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但是客观地讲,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这种增长方式需要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资源利用率不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
14、坏。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日渐减弱,长期积累的环境欠账亟待解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提上日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能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并自主拓展发展新赛道,逐步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在人类发展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带来生产力提升,创造出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机器学习等
15、技术渗入各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数字零售、数字金融和数字物流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生产力实践带来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且不均衡,流动性收紧,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呈现出本土化、区域化和短链化等趋势,世界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未来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是各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我国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牵引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抓住发展先机,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
16、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有没有”向关注“好不好”转变。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用科技力量改善人民生活,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质生产力已经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并展示出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近年来,
17、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等取得重大成果,科技实力逐步崛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7年的2.13%提高到2023年的2.64%,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排第13名左右。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7年的17606.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3278.2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已经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随着一系列重大决策
18、部署陆续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7万亿元、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o特别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已经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o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19、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一共确立2485个深化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这些改革举措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释放出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其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分16批取消下放逾千项行政许可事项,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总数从2012年的近5500万户增加到2023年9月底的1.81亿户,市场主体活跃度大幅提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到2022年,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以煤为主的
20、基本国情,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绿色、高效等方向不断转型。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7.0%。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在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乘势而上,2023年全年产量突破80万辆,占全国比重达到8.4%,比亚迪、吉利、大众、广汽、北汽等国产汽车品牌都前来设厂造车且持续扩大规模,成为了产业发展重要新增长点。在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
21、效。到2022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已经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到91.2%o同时,我国高质量发展也还存在大量制约因素。例如,我国过去长期的高增长主要是追求增加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大量低效GDP或低水平的过剩产能;尽管我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仍相对滞后;我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衰退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这些制约因素都亟需通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破解。三、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
22、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会推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新科技
23、、新要素和新产业融合发展。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抓住全球绿色经济、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力,大力增强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推动我国产业发展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24、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打造科研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优化金融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贷款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第三篇干部有关围绕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力 研讨 交流 发言 提纲 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