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礼俗功能求诸野.docx
《音乐礼俗功能求诸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礼俗功能求诸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音乐礼俗功能求诸野【摘要】间中地处巴文化核心区,置县历史最早上溯至战国时期秦灭巴、蜀后,2300年来,历经朝代更迭从未出现过政区并、省、废的情况。属于“凶礼”的丧葬礼俗历来为中国人民所特别注重,几千年历史里从不曾懈怠,间中之民好古乐道,丧祭仪礼于间中现存三本府、县旧志中都有记录之,直至今日仍是当地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颇受民众重视。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旧志和文献、实地采风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现存汉族丧葬仪式主要过程,实证了古城间中民间礼俗之厚重和丧葬礼俗传统仪式的存续。“礼乐相须以为用”,依附于丧葬仪式上的以锣鼓、喷呐或人声进行表现的礼俗音乐不只是一种无聊声响或仅供人欣赏,合于礼、传承
2、孝与娱神人是其功能性和深刻意义的体现,整个丧葬仪式在音乐中使神人以和,丧葬仪礼和礼俗音乐也在依附共生、相互配合中实现了良好的传承。【关键词】间中;汉族丧葬仪式;礼俗音乐;功能间中,“秦汉名。以间水迂曲,绕城三面,故名14。城区地形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是一座独具魅力的旅游城市,素有“间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为巴蜀门户和兵家必争之要地。间中历史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生息,华阳国志曾载,间中在周时为巴子国地21。作为政区最早可上溯至秦灭巴蜀后,保宁府志舆地纪中记录间中县本秦旧县14。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曾载:“周慎王五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
3、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332-33自置县以来已有2300年历史,未出现过并、省、废的情况,一直延到今天。一、间中丧葬礼俗我国的礼俗文化产生于氏族部落方国时期,周公以前代乐舞为基础整体设计并将祭祀与礼俗纳入,形成周礼。周代国家整体架构在周礼天官中有云:“一日治典,二日教典,三日礼典,四日政典,五日刑典,六日事典。”又云:“八则治都鄙:一日祭祀,二日法则,三日废置,四日禄位,五日赋贡,六日礼俗,七日刑赏,八日田役/”45其中,祭祀即为“驭神”之国家大事,礼俗即是体现为“驭民”之婚姻丧纪之礼,究其“婚姻丧纪”本身,前者为嘉礼范畴,后者则为凶礼范畴。属于“凶礼”的丧葬礼俗一直为中国人所特别注重,
4、“传统一旦以民俗的形式得以固定,这种隐形的制度其力量更是不能低估”5332。丧葬仪礼经周公作礼,由礼记仪礼等典籍记录传承后在三千年里不断渗透到民间成为一种习惯,直至成俗。间中之民好古乐道,重视丧祭仪礼,直至今日,正如华阳国志中所载:“巴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好古乐道,有先民之流其祭祀之诗日:惟彼孟冬,獭祭彼鱼。永言孝思,享祀既嘉。”119(一)地方旧志中的丧仪目前,间中地方志办公室现存旧志为明朝嘉靖年间编撰的保宁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版和民国十五年(1923年)版的间中县志。其中,丧葬仪礼主要记录于间中县志清朝咸丰年间版本和民国时期版本的“风俗志”中,相比之下,清咸丰版本记录较为简略,而民国版记
5、录较为完整。两本县志中记录了丧仪的大致程序。其一者,人死之后,子女要烧钱化纸,俗称“倒头钱”,并向亲友报丧。民国版间中县志载:“遇亲故报丧后,具香、纸前往,俗谓烧倒头纸。2120接着为死者理发、净身、更衣,将尸体平卧于地上,并在头前点灯,扯白帏,以示为丧家。入殓后,棺木入灵堂。清咸丰版间中县志载:“丧礼小敛后,堂以素布为帏,停柩其中,设灵成服。”776民国版间中县志载:“丧礼小敛后,堂以素布为帏,停柩其中,设灵成服将葬。”2119其二者,当地宗教文化盛行,因此,有做道场法事或佛事行为,并有阴阳先生卜日算葬期。清咸丰版间中县志载:“或作佛事,则不饮酒,不茹晕”776民国版间中县志载:“鬼神迷信之
6、事,近渐解除,而城居丧家必用阴阳,牢不可破,出魄发引”2119其三者,出丧(葬期)前一天主家会举行祭奠仪式,供亲友祭奠,亲友会各送纸帛香烛前来吊孝。在当天晚上会举行祭奠仪式活动,一般选取当地或本族有德、有文化之人担任主祭。当晚,主家会设宴待客。清咸丰版间中县志载:“将葬,先期讣于亲友;及期,咸以三牲致祭择绅衿之有德望者点之俟一月或百日后预置灵于公所,以鼓乐旗仗迎归,设于中堂,亲友咸集,谓之迎灵。于是开筵受吊,余如常仪”776民国版间中县志载:“先期讣于亲友,及葬之前日,择绅衿之有德望者,对柩题主,嗣即开奠,亲友咸集致祭,丧家则到羊执豕,以款待之若乡间多有于死后,数日即葬。葬之前夜,设祭款客”2
7、119另载:“至丧家开奠,香、纸以外,必具联瘴,以为表观”2120其四者,出丧之日,亲友均随同送葬,各执白绯送殡到要下葬的地方,事后,孝子们会一一感谢各亲友。民国版间中县志载:“出柩日,亲友多执绯而送至葬所,归灵于祖堂。事毕,孝子亲到各亲友之门叩谢,此城居丧礼然耳,2119另外,除上述记载以外,在保宁府志中虽无丧仪过程记录,但在记录本地“孝友”中零星记载了家礼对当地丧葬仪式的影响。保宁府志载:“白绅,间州人母卒易衣裳,美棺椁,仿家礼以迁葬前母,1573(二)当下丧葬仪式用乐情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间中的传统文化也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儿时记忆中的丧仪仍留存于乡土间。通过采访,有居住在城区中的人
8、回到乡里参加仪式后表示,丧礼仪式还是原始、传统的样子,他们也很愿意去听附于仪式上的音乐。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音乐源自于何处,也不知道为何而奏,但他们觉得仪式中需要“吹一段、打一牌子”。从事“打锣鼓”工作的鲜老师说:“当下,城区丧礼活动中,虽然殡仪馆中仪式已经简化,但是这些锣鼓音乐依然为丧礼所需要,即使在有些地方不允许锣鼓喧天,他们也要找个场所去完成这一缺失的部分。”如当地一段时间逝者较多,而当地锣鼓队不能完全承接的情况下,还需要从临近地方“调人”才能把事情做成。有些家庭因家境殷实,更是十分注重在仪式中“打锣”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更愿意花费高价从周边找人进行仪式音乐。“以前,打锣鼓属于是下九流,
9、现在看起来还是个好工作。”这或许就是礼俗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共生共存与相互依赖。间中丧葬仪式中音乐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说唱,另一种为吹打。1.孝歌。孝歌又称“挽歌”,专为亡者灵前献唱,会唱孝歌的人负责唱,锣鼓队为其伴奏,多用川剧、当地灯戏或民歌中的曲调。唱词内容以劝人行善、行孝为主,或唱有关亡者的故事,或唱历史典故等。2 .“作祭文”o在当地“治丧”过程中,“作祭文”是必备环节,分为“家祭”和“客祭”,一般由主持或支客师完成。祭文内容多为赞颂亡者的功劳,以及启迪教育后代,做祭文表现形式主要是采用“讴”,可理解为“讴歌”之意。曲调用“悲调”,是一种悲伤、忧伤的旋律,具体旋律较随意,由负责做
10、祭文者自由选择。作祭文者,如“讴”得好,能使众人哭泣,场面悲而肃穆。3 .坐锣。又称“坐堂锣鼓”,是主家请的锣鼓队。主要负责营造丧家现场氛围、以鼓乐迎接前来参加丧礼仪式的亲朋、在“做祭文、三礼台、绕灵、掩棺”等丧仪环节中进行演奏,以衔接仪式进程、在“发引”中负责送葬。如无特殊要求,一般在“坐夜”当天早上到主家开始演奏,下午迎宾演奏,晚上祭奠演奏,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开始到下葬后的“掩白”工作完成后离开。队伍一般六人左右,主要操作鼓、锣、镀、马锣、喷呐等乐器。仪式中演奏曲目随队伍所在区域、学艺师承等各有不同,如护山这一区域的锣鼓队一般演奏左靠右靠乱劈柴下河东等曲牌。4 .客锣。是由母舅、主家外嫁儿女
11、和宗族弟兄所请的锣鼓队。主要负责以鼓乐送亲人到主家参加祭奠仪式,也在送葬的过程演奏。跟随参加丧仪的亲人一起出发,中午或下午到主家,第二天“掩白”工作完成后离开。队伍人数、主要乐器和坐锣类同。5 .“乐队”。名称当是引入了流行音乐中“乐队”称呼,又称“打大锣”,是当下时代发展的体现,由本地的锣鼓队引入萨克斯、小军鼓、大军鼓、电子键盘等乐器。主要负责在晚上完成祭奠仪式后开展“娱乐”活动,也有在送亲友到主家参加丧葬仪式的路上进行演奏,俨然现代乐队派头。演奏曲目如父亲母亲天路等,不尽相同。在当地除上述以外,如有做道场法事,还有“端公锣鼓”,但在本地中主流仪式中较少,本文不作赘述。“坐锣”“客锣”在当地
12、都称呼为“田梗锣鼓”和“耍锣鼓和川剧、灯戏中的锣鼓等“正规军”相比,打法较随意,锣鼓乐队演奏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甚至在专业人士看来,有的乐手一声喷呐吹奏出来音高都不准。但是在厚重的乡村礼俗空间中,但凡是亡者儿女要在老家举办丧仪,无论主家的身份地位如何,家境富足或贫穷,都会在一番锣鼓喧天和撕心裂肺的喷呐声中,真心诚意地跟随仪式进程而虔诚顿首,以尽人主之意,让亡者也在鼓乐旗仗中走完最后的阶段。二、丧葬礼俗音乐的功能“礼乐相须以为用“,依附于礼俗之上的乐随礼俗进行也就具有一定功能性。国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5319随着文化下移,民间礼俗中的大事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其中,祭祀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 礼俗 功能 求诸野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