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
《X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市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为大力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工作,根据XX自治区“十四五”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发展规划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第一章全面开启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新篇章“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三牧”工作重心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进程。第一节发展环境“十三五”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化农
2、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现代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继续稳定在100亿斤以上水平,特别是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22.3亿斤,创历史新高。行业统计,2020年六月末全市牲畜存栏达到1906万头只,全市蔬菜、肉类综合生产能力分别达到800万吨和70万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40元,较2015年增长55.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一万元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由2.
3、86下降到2.53,农牧民生产生活持续改善。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生猪、蔬菜、饲草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扶贫产业带贫效果。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带贫减贫示范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区180个,带动贫困人口18.8万人。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万个,覆盖嘎查村2013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在南部7个旗县区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在北部5个旗县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建设,到2020年底,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带和示范嘎查村实际完成投资90.15亿元,完工重点项目297个。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十三五”
4、期间,全市农村牧区累计完成新建、改造户用卫生厕所24.5万户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2.17%o全市2049个行政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生活垃圾、畜禽粪污400余万吨,清理村内水塘100O余口、沟渠1万余公里,全市村庄绿化率达到30.02%,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了村规民约,2001个行政村建立了人居环境管护机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到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7家,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4.7%。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3家。创建市级以上示范
5、联合体41家,示范联合体共带动新型经营主体418家,贫困户7900户。敖汉旗成为第一批获准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的旗县之一。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家,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自治区级示范县2个,示范点14家;市级示范点54家,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激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农牧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全市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9%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牲畜良改率分别达到98%、97%,科技创新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牧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全面机械化加快推进。到2020年底,
6、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30.46万千瓦,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46%;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1%,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0.1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100%.99.42%、93.34%。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599个,累计作业服务面积970万亩,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16倍和1.65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共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个,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5个。农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增加到434个。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持之以恒抓
7、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市未发生重大区域性动物疫情。农牧业绿色发展不断深入,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行业统计,到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降至27.64万吨和2410.57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达到87%以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牧业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棚圈、贮草棚、防疫和粪污治理设施、人畜饮水井等设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牧区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动力持续增强。到2020年末,全市家庭承包经
8、营耕地流转面积到962.5万亩,较2015年增加529.1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流转面积逐年增加,流转方式、流转对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2295个,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趋势生产加快推进。嘎查村基本成立了嘎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并正常运转的农牧民合作社1.2万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7个、自治区级示范社148个、市级合作社示范社587个。家庭农牧场达到3254家。这些成就标志着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节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十四五”时期,全市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还存在不
9、少突出短板,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农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优势农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畜产品品牌影响力小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我市农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整体效益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牧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较大困难,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提升。传统的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难以为继,亟待转型升级。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实现农牧业绿色发展日益迫切。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趋严峻。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村牧
10、区劳动人口流失严重,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加剧,“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还需加强。农村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通讯、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民生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压力持续加大。农牧业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依靠提价增收、转移就业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缺乏,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比较艰巨。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部分脱贫户基础较脆弱,防止返贫任务较重。展望“十四
11、五”,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迎来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政策导向更加鲜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牧业农村牧区支持保护持续加力,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为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牧业农村牧区各领域渗透,乡村产业加快升级,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为现代农牧业的产业融合、智能生产、智慧管理、网络服务奠定基础,为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撑。农牧业农村牧区改革更加深入。农村牧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12、,为农村牧区发展注入新动能,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促进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繁荣提供持续动力。市场驱动更加强劲。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农村牧区消费潜力不断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将带动新消费需求,为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拓展广阔空间。第三节总体要求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XX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牧
13、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进程。2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农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政策引领、要素集聚。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把“三农三牧”工作成效放在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突出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
14、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强化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激发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活力。坚持创新驱动、补齐短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补齐农牧业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滞后、要素配置不科学、公共服务不强、人才队伍较弱、资金保障不充分等方面的短板,推动农牧业农村牧区充分发展和城乡平衡发展。坚持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围绕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坚持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注重规划先行、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久久为功。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家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
15、,顺应农牧民新向往,把维护农牧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农牧民建设美好生活和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进一步巩固,以高标准农田和水平梯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文明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把XX打造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1.农畜产
16、品有效供给能力提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7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以上;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850万吨、105万吨、39万吨、100万吨和1.I万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 .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和水平梯田480万亩。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和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5%以上,力争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适宜地区主流耕作技术。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构建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特色主导产业竞争力明显
17、增强,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4 .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牧区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字恚TUJ=Jo5 .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开展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推动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牧区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6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长7.5%左右;农村牧区居民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
18、农牧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展望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基本实现。XX市“十四五”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类别主要指标单位2020年2025年属性农牧业现代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100100约束性牲畜存栏万头只19062340预期性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962.5预期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185.5预期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790预期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898.5预期性农畜产品加工与农牧业总产值比0.951.8预期性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68.580预期性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100480约束性农村牧区现代化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
19、8282预期性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嘎查村占比%9090预期性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32.1753预期性建制嘎查村通硬化路占比%9598预期性牧富富2农民裕足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1.371.97预期性城乡居民收入比2.532.4预期性第二章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第一节提升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1 .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坚持党政同责,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主要产粮旗县和农牧民种粮积极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畜产
20、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力推动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水平梯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广节水、耐旱、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粮食主产区缺水矛盾。强化现代种业、智慧农牧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集成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统防统治、精准施肥施药等控水控肥控药新技术,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高产高效粮食生产技术体
21、系。“十四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7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亿斤以上。2 .建设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安全保障基地。稳定发展粮食产业,打造玉米优势产业带,扩大大豆播种面积,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着力提升蔬菜产业,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效益。稳步发展甜菜、油料、答帚苗等经济作物。做大饲草产业,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落实农业农村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肉牛产业,实施优质肉牛增量提效工程。提升优化肉羊产业,实施肉羊提质增效工程。有序发展禽猪产业,全力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推动生猪生产绿色健康发展。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奶
22、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第二节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市农牧产业优势,从资源环境、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等方面综合分析,重点调整优化农牧业种养结构,优化完善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优化种植业结构。以满足消费市场多元化需求,以品种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加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粮大县及其他粮食生产区域粮食产能,打造玉米优势产业带,扩大大豆播种面积,有序调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合理布局,统筹推进高产优质杂粮生产区、杂豆生产区和马铃薯生产区建设。到2
23、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70万亩以上,粮食年产能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92亿斤;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10万亩以上;粮杂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年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年产量达到2亿斤。着力发展蔬菜产业。坚持新建和改造相结合,以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持续打造南部设施农业规模发展核心区、北部设施农业特色发展优势区,建设露地蔬菜生产基地,统筹提升错季上市和持续供应能力。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以“XX番茄”自治区特色产业优势区建设为引领,推动“XX黄瓜”“XX辣椒”等更多蔬菜主
24、栽品种进入自治区农畜产品特色优势区建设行列,加快形成南北部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全市设施农业综合占地面积达到200万亩,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强力做大饲草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宜种则种,持续做强阿鲁科尔沁旗人工种草核心区,培育壮大北部旗县人工优质饲草种植集中区,围绕翁牛特旗等科尔沁沙地边缘建设旱作苜蓿、羊草产业带。聚焦农区养殖优势区和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带,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推动秸秆饲料化综合利用。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已垦搭荒草原治理试点等项目,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灌木类饲草生产。实施饲草质量提升工程,支持羊草、苜蓿、饲用燕麦优质品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牧业 农村 牧区 现代化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2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