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龙水和祈雨法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宗教背景.docx
《松石、龙水和祈雨法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宗教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石、龙水和祈雨法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宗教背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松石、龙水和IJ湎去术:论唐代“白画兴起的蒜婿景本文研究了唐代“白画”的兴起及变迁的史实问题。首先从文献常载的佛寺“松石白画”出发,考证其与“龙水”“白画”之间的文化互通,认为其与唐代天宝年间密宗兴起后的“像龙祈雨”法术有内在关联,而“白画”之不设色亦与祈雨黑色有关。同时,作为“白画”创作者的吴道子传派,及其他“白画画家均与佛教,尤其是密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修正了对“白画乃至水果画兴起原因的惯常认知,从文献实证出发作了新的结论。传五代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城墨章,兴吾唐代。”1i般认为,“水墨画”出自唐代,但出现的直接原因却仅有一些相关的猜测。如蒋玄怡认为:“唐代以前以
2、矿物颜料为主,唐以后因植物颜料随织染之发达而逐渐利用于绘画。”2而牛克诚则认为,“安史之乱”后,以王维为主的士人群体倦于涉世导致了水墨画的出现。3这些推测虽然颇具价值,但缺乏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使这一重要问题始终悬而未决。另外一个常被忽略的画史事实值得重视,即唐代不设色之画并不称为“水墨画”,而是称作“白画。文献载录,“白画遍布唐代佛寺中,主题涵盖“松石、龙水、地狱变乃至鬼神天王菩萨像等释道壁画,偶尔也有载录见于屏风三三素,五代至北宋后,该称谓消失,“水墨画”的称谓则延续乐下来。因此,本文即从白画”的兴起考证“水晕墨章,兴吾唐代”的直接原因。一、唐代佛寺中的“松石”“白画”文献显示,唐代的寺院
3、绘画蔚然成风。如唐代诗人郑谷(约851-910)定水寺行香中有:听经看画绕虚廊,风拂金炉待赐香。”温庭筠(约812约866)有诗题西明寺僧院:“为寻名画来过院,因访闲人得看棋。”可见唐代寺院是名画汇集之地,并兼具名胜游览功能。据历代名画记、唐代名画录等文献载录,唐时寺院壁画多包括涅槃图、鬼神、帝释、菩萨像以及各类经变画,这些画作大都是设色的。但有一现象值得注意,唐代寺塔前多植占松,寺中也常有“松石”画。郑谷传经院壁画松中有句:危根瘦尽耸孤峰,珍重江僧好笔踪。得向游人多处画,却胜涧底作真松。”可见该寺共至因“松石”画成为名胜。另有刘乙题建造寺:“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减除天半石初湖,欠
4、却几株松未枯”段成式所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载大兴善寺行香院堂后壁上有画双松;安邑坊玄法寺“西廊壁有刘整画双松: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语资:“大历末(779),禅师玄览住荆州陟帕寺,道高有风韵,人不可得而亲。张珠常画古松于斋壁,符载赞之,卫象诗之,亦一时三绝,览悉加垩焉。人问其故,曰:无事疥吾壁也。4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松石”画是当时佛寺中常见之画。松石”画的内容以松石为主,大部分有涧水。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中录张珠(活动于8世纪80年代前后)的弟子刘商自张贬窜后,惆怅赋诗云:“苔石苍苍临涧水,溪风袅袅动松枝。世间唯有张通会,流向衡阳哪得知。”5唐人沙门大愚(生卒年不详)乞荆浩画:“六幅故牢健
5、,知君恣笔踪。不求干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从六幅来看,应是唐代“六扇屏:墨烟浓则是白画的特质,恣笔踪”则见挥笔而就的过程。然而北宋米芾画史唐画中载:“钱醇老收张珠松一株,下有流水涧。松上有八分诗一首,断句云:近溪幽湿处,全籍黑烟浓。又有碟答诗。”6这与沙门大愚的诗句很相似。绝大多数关于“松石”画仍在佛寺之中,属于今天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范畴。唐代的“松石”画与山水画分庭抗礼。如唐朝名画录妙品上八人中载王维(约701761):“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故山水、松石并居上品。8同时,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了擅长山水和松石的有5位,分别是朱审、
6、韦偃、王宰、杨炎与王墨:而专擅“松石”的也是5位,分别是蒯廉、毕宏、程伯仪、沈宁与刘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画者擅长1竹木、树石等相关画题,如李顾、李灵省擅长竹木“山水”、李思训擅长“山水间树石、程修己擅长山水竹石”、刘商擅长“松柏等。树石可能包括“松石”如唐代名画录妙品上八人我,画山水树石,出于象外的王宰所画图障:临江双树,一松一柏,古藤萦绕,上盘于空,下着于水。千枝万叶,交直曲屈,分布不杂。或枯或荣,或曼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开四面。达士所珍,凡目难辨。杨炎:遂月余图一障,松石云物,移动造化。观者皆谓之神异。”826在此树石就指向“松石”。可见当时“松石”是专门的画种,并非山水的分支。
7、“松石”画仅在唐代盛行,至北宋初年仍存,画史唐画哉:“山水李成只见二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6979但此后“松石”画在载录中逐渐被寒林小景画所取代。如元代陆友在研北杂志卷上中曰:“赵忠简公家故藏韦偃画松,绝妙。上题云:韦偃岁寒图。9而唐代“松石”画却并不称为岁寒图。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献载录中的“松石”画均为“白画工僧皎然观裴秀才松石障歌:谁工此松唯拂墨,巧思丹青营不得。”再如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中有句:“水墨画松清睡眼,云霞仙整挂吟身。”画史唐画载:“及得盛文肃家松石,片幅如纸,干挺可为隆株,枝茂凄然生阴,作节处不用黑圈,下一大点,以通身淡笔空过,乃如天成。对
8、面皴石圆润突起,至坡峰落笔,与石脚及水中一石相平,下用淡墨作水相准,乃是-破,直入水中。6980“松石”画未见设色的我录。虽然其他画题也有“白画”,但并非全不设色。二、“松石”画的特异之处唐时的“松石”画并非今人所认为的高逸之作,而是常以惨澹与阴寒等词汇形容。唐人符载见张瑛双松图后记:“世人丹青,得画遗迹。张公运思,与造化敌。根如蹲虬,枝若交戟。离披惨澹,寒起素壁。高秋古寺,僧室虚白。至人凝视,心境双寂。10僧皎然咏敬上人座右画松诗中有句:“写得长松意,千寻数尺中。翠阴疑背日,寒色欲生风。翠阴和寒色若接近于青色,也接近于“白画”的熊色。徐张(活动于890前后)画松中亦有句: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
9、开展觉神清。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同样,“惨澹”也出现在杜甫诗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画藏青莲界,书入金榜悬。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又挥西方变,发地扶屋椽。惨淡壁飞动,到今色未填。此行叠壮观,郭薛俱才贤。不知百载后,谁复来通泉。”此处描述的是地狱变,虽以“惨淡”形容,却与“松石”不同,画可设色却色未填的;青莲界即为佛教寺院。而杜甫的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中有句:“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这里同样出现“惨澹”一词,可见惨澹“与阴寒是专属白画”的形容词。在传统文化中,“惨澹”描述白色,或是时凄凉之意的形容。如西汉董仲舒(前179
10、前104)春秋繁露卷十三治水五行中:“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11世说新语言语:“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澹;郊笆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12而除了唐代寺院多植松之外,“松石”与佛教的关系似乎并不明显,更难以说明惨澹”等形容背后的意义。此外,唐代对“松石”画的描述中,似乎隐藏着某种奇特的现象。唐朝名画录妙品上八人中曾提到一位名为朱审的画家:“其峻极之状,重深之妙,潭色若澄,石文似裂。岳耸笔下,云起峰端,咫尺之地,溪谷幽邃,松篁交加,云雨暗淡。84可见是1松石”画。此类描绘带有明显的动态过程,并与“风雨云雾”等自然物象有所关联。再如唐朝名画录神品下七人评张躁“松石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
11、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812与前文所引朱审“松石”画“松答交加,云雨黯淡颇为相近。松石”画的创作方式也有特异之处。唐朝名画录神品下七人载张珠作画:“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树之形,鳞皱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822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中亦载:“主人奋裾,呜呼相和。是时座客声闻士,凡二十四人,在其左右,皆岑立注视而观之。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飒戾天,摧挫斡掣,据霍瞥列,亮飞累喷,捽掌如裂,离合倘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嵯岩,水湛湛,云窈眇。投第而起,为之四顾,若雷
12、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13唐朝名画录妙品下十人载:冯绍政,善鸡鹤龙水,时称其妙。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渴雨尤甚,亟命大臣遍祷于山泽间而无感应。上于龙池新创一殿,因诏少府监冯绍政于四壁各画一龙。绍政乃先于四壁画素龙,其状蜿蜒,如欲振涌。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上与从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龙自檐间出入于池中,风波汹涌,云电随起。侍御数百人,皆见白龙自波际乘气而上,俄顷阴云四布,风雨暴作,不终日而甘泽遍。831-32载录中对色彩的描述有三处,“素龙”、“设色未终”和“白龙”,色彩表达皆与“白画”类似。而王墨的作画过程更是神异,唐朝名画录逸品三人载:王黑者好酒,凡欲画图幢,先饮,醵
13、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雀,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837“染成风雨”之句与张璟画“松石很类似。朱审作画则是:“岳耸笔下,云起峰端,咫尺之地,溪谷幽邃,松答交加,云雨暗淡。”824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卜韵中亦有:穆枝势天矫,忽欲蟠孥空。又如惊螭走,默与奔云逢。”“势”、“孥”、空”、惊”、“走、奔以及逢”等都并非静态形容。再如方干水瞿松石也是如此:“三世精能举世无,笔端狼藉见功夫。添来势逸阴崖黑,泼处痕轻灌木枯。垂地寒云吞大溪,过江春雨入全吴。兰堂坐久心弥惑,不道山川
14、是画图。而南宋陈容画龙也有此风:“近世陈容公储,本儒家者流,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噗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黑,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17陈容虽是南宋画家,作画过程居然和张瑛、王默等绘松的过程一致。这些描绘中也均常带“风雨云雾”,这在其他画题中颇为少见。由以上所述,松石画的特异之处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约8至9世纪的唐代“松石”画,大多载于佛寺中。第二,“松石”画均为“白画,且未见有设色的载录。第三,松石”画与“风云雨雾”存在密切联系。第四,对“松石”画的形容常用惨澹”、阴寒”等词。第五,“松石”画的创作过程具有表演性和仪式性。如此之多的特异似乎与惯常的松石”画认知颇有距离,需进步探
15、究。我们仍须从“松石”画原初的语境出发考证,松石画在寺院中的出现的位置,并非随意置之。益州名画录卷上逸格一人载:“光启年,应天寺无智禅师清画山石两堵、龙水两堵;寺门东畔,画东方天王及部从两堵;昭觉寺休梦长老请画浮泄松石墨竹一堵有龙孥水汹,千状万态,势欲飞动。松石墨竹,笔精墨妙,雄壮气象,莫可记述。非天纵其能,情高格逸,其孰能与于此邪。悟达国师请于眉州福海院画行道天王、松石龙水两堵,并见存。72益州名画录卷上逸格一人又载:“孙位者,东越人也。悟达国师请于眉州福海院画行道天王、松石龙水两堵,并现存。不知其后有何所遇,改名遇矣。71益州名画录卷中妙格下品十一人则载:黄居家今衙厅余理毛、啄苔鹤两堵,水
16、石两堵,龙门图一堵,武侯庙龙水一堵,并居家笔,见存。于圣兴寺新禅院画龙水一堵,天台山图一堵,水石两堵,工夫虽少,大体宛存。”722这里的“水石”和“松石”题材很接近,可见“松石格”(树石、水石)画、“龙水”画常被并置。有关画者的载录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松石和“龙水之间的联系。唐时画者往往同时擅长画松石和龙水,如图画见闻志卷二唐末二十七人中载:“孙遇,自称会稽山人。志行孤洁,情韵疏放,广明中避地入蜀,遂居成都。善画人物、龙水、松石、鬓竹,兼长天王鬼神,笔力狂怪,不以傅彩为功,长安、蜀川皆有画壁,实奇迹也。”14可见孙遇的“龙水利松石画都笔力狂怪,不以傅彩为功”,墨竹亦然。益州名画录卷上妙格中品十人
17、载:“黄筌者,成都人也。幼有画性,长负奇能。又学孙位画龙水、松石、墨竹今石牛庙画龙水一堵,见存。”71314宣和画谱卷十六花鸟二中亦载:“(黄荃)龙师孙遇,并有春龙出蛰图、出陂龙图、云龙图、昇龙图和跃水龙图15o宋朝名画评卷二也有:黄莘画山水亦为时人所称。松石学孙位,山水学李异,皆过之16可见黄莘也是同时擅长龙水和松石的画者。可知唐代的松石和龙水”画具备非同一般的内在联系。三、松、龙乃至马的文化关联事实上,松与龙有文化上的互通性。典籍中的龙常与木、老树乃至松树有所联系。王充论衡龙虚:盛夏之时,雷电擎折破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18道出古人多认为龙与木有关。
18、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中载:“汉惠帝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皆自火,燃至根,其地皆燥黄,后其雨迅过,人就其间,得龙骨一具。”19道出了树、龙和雨的关联。唐人裴硼传奇萧旷日:龙本属木,变化归木,又何怪也?”后又言道:(龙)好睡,大即千年,小不下百岁。偃仰于洞穴,鳞甲间聚其沙尘:或有鸟衔木实,遗弃其上,乃甲拆生树,至于合抱,龙方觉悟。”20唐人苏鹦杜阳杂编卷中中载录一枚金龟印,其上臼:“凤芝龙木,受命无疆。21黄休复葩亭客话卷五中亦载:世传乖龙者,苦于行雨,而多方逃匿,藏人身中,或在古木楹柱之内,而楼阁鹘餐中,须为雷神捕之。”22无独有偶,宋兆鳞也曾提到,贵州苗族的祭龙仪式中以树雕为巨龙,或以竹子为龙
19、的化身。23在所有树木中,古松有蟠曲之状,与龙形最为相似。抱朴子内篇仙药卷十一亦日:“又松树枝三千岁者,其皮中有聚脂,状如龙形,名曰飞节芝,大者重十斤,末服之,尽十斤,得五百岁也。”24唐代文人崔敦礼种松赋中有句:“乃若松之茂也,干排风雷,根裂崖石,鳞蹙百尺,髯苍千尺。其柯参天,则鸾凤栖其颠;其肪入地,则龙蛇伏其窟1”25即认为松的内部隐藏着龙蛇等神性动物。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林木中:“又若怒龙惊虬之势,腾龙伏虎之形,似狂怪而飘逸,似偃蹇而躬身,或坡侧倒起饮于水中,或巅峻倒崖而身复起。为松之仪,其势万状,变态莫测。其另将柏树描写为:“势若蛟龙,身去复回,荡迭纵横,如古柏之状也。”33均将与松柏
20、等树木视为龙形的表征。甚至作“松石”画的灵感也来自龙,图画见闻志卷四纪艺下中载:“永嘉僧择仁,善画松,初采诸家所长而学之。后梦吞数百条龙,遂臻神妙。性嗜酒,每醉挥墨于绡纨粉堵之上,醒乃添补,千形万状,极于奇怪。曾饮酒永嘉市,醉甚,顾新泥壁,取拭盘巾濡粥洒其上,明日少增修为狂枝枯梆,画者皆伏其神笔。”23162可见僧择仁所作的是以松为主题的“白画工松树的树皮也很接近龙鳞。荆浩山水赋:松皮似鳞,柏皮缠身。136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四十九:“松木,树有小大,大者数围,高十数丈,碟砌多节,皮极麓厚,远望之如龙鳞26直到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木谱中曰松:“除珞多节,盘根楼枝条,皮粗厚,望之如龙鳞。2
21、7松针也很像龙鬣,王安石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龙甲虬鬣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松涛很像水涛,方干题澄圣塔院上方:地灵直是饶风雨,杉桧老于云雨间。只讶窗中常见海,方知砌下更多山。许浑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土宿龙池:“西岩泉落水容宽,灵物蜿蜒黑处蟠。松叶正秋琴韵响,菱花初晓镜光寒。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绕石坛。仙客不归龙亦去,稻畦长满此池干。明确地道出了失去龙的盘踞,潭水将会干涸的观念。第二,松和龙定名在起源上有着久远的渊源,且牵涉到早期的祈雨。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
22、,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28由此可见雨师是一位叫“赤松子”的仙人。而抱朴子内篇登涉卷十七:“(山中)辰日称雨师者,龙也。称河伯者,鱼也24304可见龙也是早期的一类雨神。“赤松子”虽是仙人称谓,松字却逐渐向植物名谓发展。楚辞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将赤松子称为“赤松”;西汉严忌哀时命中有句:“与赤松而结友兮,比王侨而为耦。30这里的王乔即为仙人王子乔,侨同乔,但松和乔又恰是两种树木之名谓。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中,“松乔转变为“乔松”:“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虽然颜师古注日:“乔松,仙人伯乔及赤松子也。”31这里的乔松仍是指仙人,却与诗经卷三郑风山有扶苏中
23、:“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用字一样,“乔松”对仗“游龙”,游作为龙的形容,乔也作为松的形容。说文:“乔,高而曲也。”“乔松”是指高曲之松。再如战国策卷五秦三中有:“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候,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J32这里又是对句,若以“伯夷”对“乔松”,此处亦应作“高大蟠曲的松树”而非两仙人解。33而宣和画谱卷十载王洽(王墨)有乔松图,15103可谓是“乔松”由雨神演变为松树的画史证据,松与龙之间建立了关联。第三,唐代画史中马与松的关联中隐藏了龙与松的关联。人们少有注意,长于画马的画者往往长于画松。历代名画记卷十:鉴子鸥俗人空知鸥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咫尺干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松石 祈雨 法术 唐代 白画 兴起 宗教 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3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