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CRD工法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doc
《改良CRD工法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良CRD工法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doc(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改良CRD法在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一、前言现代公路、铁路、地铁、市政工程设计中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隧道穿越浅埋偏压地段、特殊地质不良地段、有建筑设施或设备保护的地段的情况也相应越来越多。本文以隧道工程实例介绍隧道穿越上述特殊地段时采用改良CRD法实施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法,着重提出改良CRD法化整为零分割洞室,调整开挖工序,完善支护体系施工工艺,快速封闭成环,在监控量测数据指导下合理控制各部施工节奏,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约束洞内外围岩变形,充分发挥支护体系的受力性能,体现在保障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旨在推介或借鉴应用。二、工程概况某某隧道为为深圳某线路双线隧道,设
2、计运营时速120km/h,加宽W0m时净空横断面面积为74.46m2。隧道全长886m,里程为DK15+020DK15+906,全隧暗挖长度500m,其中级围岩90m,占暗挖全长的18%;级围岩段长55m,占暗挖全长的 11%;级围岩段长125 m,占暗挖全长的 25 %;级围岩段长230 m,占暗挖全长的 46 %。隧道内不良地质地段为、级围岩,长度共计355m占全隧的71本工程实例为某某隧道DK15+570DK15+900段、级围岩段(含滑坡体段DK15+740DK15+820段级围岩)采用改良CRD法施工。其工程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隧道穿越浅埋、偏压段:隧道出口段、滑坡体段覆
3、盖岩土薄,隧道严重偏压,中心线右侧覆土厚约5m左右,左侧高度约1020多米,隧道设计跨度较大,最加宽段最宽处达15.36m。2、 隧道穿越滑坡体段:隧道进洞80m之后穿越一段滑坡体,滑坡体段长近百米,系原左侧山体粉质黏土和碎砾石土滑坡形成,隧道设计拱顶上覆土厚约3.511.0m,围岩无自稳能力,岩土富含水,且渗水较大,属特殊不良地质。3、 隧道出口段左侧山体不远处有2座110KVA高压电塔,开挖爆破时易扰动山体,形成地表沉降、开裂甚至山体滑坡,致使高压电塔失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只能采取弱爆施工,对爆破安全要求高。 地质、水文情况项目测区系低山丘陵区,地表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和碎石土覆盖,厚0
4、6m,下伏基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进出洞口段风化极破碎。现将段内地层从新至老分述如下:(1)粉质黏土夹碎石 (Q4dl+el):褐黄色,厚度约06m,松散,分布于山坡之上,为坡残积土,系花岗岩风化而成,其上植被茂盛。(2)全强风化花岗岩(53):灰褐色,厚度约1020m,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为砂砾状。基本承载力0=300kPa(全)、0=500kPa(强)。(3)弱风化花岗岩(53):灰色灰白色,厚度515m,粗粒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基本承载力0=1000kPa。(4)微风化花岗岩(53):灰白色,岩体较完整。滑坡体段为级围岩,顶板厚3.511.0m,主要由
5、滑坡体的含砾粉质粘土及全风化花岗岩组成,松散、饱和,成软泥状,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花岗岩风化、构造裂隙中,由于渗透及富水性较好,水量较大。受裂隙宽度及贯通性影响,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周围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过渡岩层段为级围岩,主要由残坡积粉质粘土组成,呈松散结构,风化强烈,呈土状,地下水有少量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特殊、不良地质情况及对工程影响的评价某某隧道测区内不良地质主要有DK15+740+820原滑坡处理体,面积约1.1104m2,体积约8.5104m3,平南铁路改线和地铁5号线以隧道方式从滑坡处经过。此段山头覆盖第四系粉质黏土和碎石土已滑塌,平行既有线打设有两排
6、抗滑桩,滑坡现基本稳定,但隧道开挖破坏了滑坡的稳定,需截去原有滑坡上部一排抗滑桩67根,存在失稳下滑的危险,需先整治后再开挖隧道。隧道围岩预加固措施增设抗滑桩及地表注浆DK15+740+810滑坡体段采用抗滑桩加固:左侧离线路左中心线13.0m处设有一排C30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桩间距3.0,桩截面尺寸2.0*2.25m,桩长23.0m,共10根。DK15+750DK15+800段滑坡段采用袖阀管地表注浆加固:地表注浆加固以改善滑坡体及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注浆加固范围为隧道中线外10m,加固深度至弱风化层以下2.0m;注浆采用袖阀管分段后退式注浆。注浆预加固设计参数为孔距:注浆孔间距2m2m;注浆
7、材料:水泥浆液,水灰比0.8:11:1;注浆压力:0.51.0Mpa;注浆前应进行现场注浆试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浆参数;浆液扩散半径:1.01.5m;浆液填充率:20;注浆孔开孔直径不小于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0mm;袖阀管采用50PVC塑料管,袖阀管全长设置,袖阀管与钻孔间空隙采用套壳料封堵,工程总数量为6875m。洞口保护措施长管棚施工及边仰坡喷锚支护尽可能控制洞口段土石方超挖,以保持地表的原始状态,刷坡后及时以喷锚网对地表加固。利用长管棚套拱做为护拱按早进晚出的原则,尽早进入洞内施工。长管棚施工严格按施工工艺操作,控制好司钻角度,防止侵入开挖面。注浆量及注浆压力按试验和设计控制,
8、保证注浆效果。洞口土石方开挖至设计设计标高1520cm时,采用人工手持风镐及铲锹开挖刷破。长管棚套拱的模型拱架利用初支拱架,套拱灌注完毕不予拆除,利用其做为进洞的第1、2榀钢支撑,并预留1520cm的沉降量,确保洞口段的二衬净空。隧道洞身支护参数全隧均按新奥法施工,采用光面爆破,锚喷支护及湿喷技术,按相关设计规范要求进行围岩分级和复合式衬砌设计,对结构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分析,并按照仰拱超前的原则组织施工,拱墙采用一次性灌注,级围岩复合式衬砌支护设置为:DK15+770+800、DK15+825+830段拱部1500全长设置108长管棚,分为30m和35m两组,0.4m;DK15+400
9、+545与DK15+745+800段拱部1500设置89长管棚,每组长10m,7m打设一个循环, 0.4m;全环设置I20a钢架,0.5m;22组合中空注浆拱部锚杆,22普通砂浆边墙锚杆,L3.5m,环纵向间距1.01.0m;喷射C25砼(拱墙网喷)、厚27cm;拱墙钢筋网采用环纵向为8mm钢筋,网格为2020cm;二衬拱部、边墙、仰拱C35钢筋砼55cm厚;仰拱填充C20砼,设计采用CRD法施工。三、改良CRD法施工工艺原理隧道浅埋暗挖CRD法施工是一项边开挖边浇注的施工技术。CRD工法(Cross Diaphragm)即“交叉中隔壁工法”,该方法以地层预加固(处理)为前提,以锚、网喷支护为
10、基础,充分发挥洞室加固后的地层与初支体系形成整体结构来承受外部荷载;通过监控量测指导施工,控制初支结构的拱顶沉降和收敛,确保施工安全。其工艺原理是:就是把整个隧道大断面“化整为零”,分割成个4个或6个上下左右断面施工,每一小断面单独掘进,最后形成一个大的隧道,且利用土层在开挖过程中短时间的自稳能力,采用网状支护形式,即中间为“十”字形,周边为鸡蛋形网状喷锚支护体系,使围岩或土层表面形成密贴型薄壁支护结构,且用中隔壁及中隔横撑承担部分受力。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粘性土层、砂层、砂卵层等地质。改良CRD法施工此段原设计为CRD法施工,进洞施工后上断面掘进不足20M便出现多次垮塌情况,安全保障问题制约施工
11、进度停滞不前,主要原因是岩体富含水,自稳能力极差,弱爆施工都易形成拱顶垮塌,加上洞室空间狭小,不利于机械作业,严重制约工期。而此工程最为关键的指标就是工期,该工程的实施进展直接影响和制约广深港客运专线的施工进度,影响到深圳大运会的如期进行,因此,其工期意义重大。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顺利推进,技术攻关小组针对现场施工情况,根据新奥法隧道施工原理,结合既往施工经验,在超前地质钻探、监控量测、开挖后围岩自稳能力观察等多种技术保障前提下,拟定了改良CRD法开挖施工方案,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予以充分论证、通过并付于实施,工程得以安全、稳步、按期推进,实际证明,改良CRD法对于松散围岩(滑坡体段)及有周
12、边设施限制地段的施工科学有效,较常规CRD工法安全稳定,工效提高。改良CRD法特点主要是调整开挖工序和临时支撑形式。先开挖拱部并成型拱部钢架,后开挖中下部同时钢架落底,并辅以临时中支撑和带横撑的临时仰拱。常规CRD法系先开挖一侧上、中部导坑,尔后开挖下部,隧道洞身被分割成6个小洞室后施工作业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仅适合人工开挖,施工进度很受制约。改良CRD法是将整个隧道洞体分割成上、中、下三个断面,就本隧道而言,上部为拱顶下约4.5M,中部为拱脚至上断面底部分约3.5M,下部为边墙及仰拱部分约4.0M。由于开挖顺序的调整和中隔壁改为钢架(钢管)中支撑,增大了洞室空间,能最大范围的使用机械挖、装
13、、运弃碴作业,从而提高施工进度。改良CRD法开挖工序:首先开挖上断面左、右部,架设拱部钢架和临时钢架中支撑,安设横支撑施作临时仰拱,从而迅速使上断面封闭成环,有利于拱部钢架受力和稳定;然后开挖中部和下部,使钢架能迅速落底(一般落在基岩上),有利于控制拱顶下沉和收敛变形;最后开挖仰拱部分,施作仰拱,封闭成环,有利于整个洞身岩体稳定和变形,从而达到安全稳定、提高工效的目的。四、改良CRD法施工工艺与方法技术支持坚持“管超前、弱爆破、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其主要的技术特点为: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信息化施工方法,建立了一整套变位、应力监测系统;强调超前支护(长管棚、小导管)在稳定
14、工作面中的作用;同时辅以抗滑桩、袖阀管地表注浆方法加固地层;采用复合式衬砌技术,并应用钢筋网构拱架支护体系。A 、管超前:隧道洞身穿越特殊不良断面,隧道顶板位于砾质粘性土地层上,覆土薄,且部分断面严重偏压,在进洞前或在掌子面未开挖前,沿隧道拱部周边钻设108mm壁厚9mm洞口长管棚或89mm壁厚5mm洞口身长管棚,对拱部实施超前预支护,必要时加设42mm长3.5m超前小导管并注浆加固地层,防止隧道开挖时拱顶坍塌。 B 、弱爆破:地质勘探资料和超前地质钻探数据显示,拱顶下8.5m以下系全、强风化花岗岩,边墙钢架落底、仰拱开挖时须实施爆破作业,为了减少围岩扰动,防止山体滑坡和山坡上高压电塔的安全稳
15、定,必须严格实施弱爆施工,严格控制爆破参数,特别是控制装药量。施工时尽量使用风镐、小型挖机开挖,必要时弱爆破开挖。C、 短进尺:隧道的标准断面上部每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50.6m,避车洞断面和隧道加宽地段,上部每个循环开挖进尺控制在0.5m,下部循环进尺则视围岩的稳定情况定为0.5m1.0m,以缩短开挖和支护的间隔时间。D 、强支护:严格遵循设计和施工规范,采用钢架、钢筋网、22砂浆锚杆及湿喷混凝土进行初期支护,喷混凝土23次达到设计厚度,提供较强的早期支护,控制围岩变形。E、早封闭:由于覆盖土薄,地质条件差,开挖后如不及时封闭,极易引起开挖面失稳坍塌,因此,开挖后,及时喷5cm厚的混凝土封
16、闭开挖面,尽可能加快分部开挖断面的循环时间,尽快安设钢架,喷混凝土封闭成环,防止围岩应力集中,引起初支较大变形或底部隆起,甚至造成坍方。F、 勤量测:量测及数据分析是对施工过程中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钢架内力分析判断的依据,在开挖后支护完及支护后一段时间的量测进行绘图分析,判断支护后围岩变形的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监理工程师等,发现有异常变化时及时修改初支参数和调整施工方法。总体方案(1)隧道暗洞施工工序:洞口施工洞身开挖支护衬砌附属工程施工土建完工 。(2)滑坡体加固处理及明拱段施工工序:抗滑桩、地表袖阀管注浆施工明拱段边仰坡开挖防护明拱施做回填夯实隧道暗洞施工。(3)隧道作业
17、队、滑坡体施工作业队分别承担暗挖隧道及滑坡体明拱段施工任务,共有两个大工作面。首先组织DK15+900隧道出口的边仰坡开挖防护与长管棚施工,完毕后由此进入暗洞施工;滑坡体明拱段先安排10根抗滑桩的施工,DK15+750+800地表袖阀管注浆加固可同步进行,抗滑桩全部施工完后进行明拱段的边仰坡开挖防护,到长管棚套拱位置后安排进行DK15+800、+825两组长管棚施工,完毕后进行DK15+800+825的明拱钢筋砼、土石回填、地面防排水施工。明拱段全部完成后转入由出口向进口的暗洞施工。进洞措施在进洞施工前,做好各种坡面加固和防护措施及洞顶排水天沟砌筑,洞门口两边排水沟要求排水畅通。在洞口段挖成上
18、下台阶,在台阶上施做护拱,洞口段108大管棚必须施作完成后才能进洞施工,并且按改良CRD法开挖支护。根据围岩风化程度和地质条件,必要时在108大管棚下加设超前锚杆或超前小导管,加强预支护,确保洞口安全。进洞前复核进洞的测量控制桩点无误,加固好边、仰坡,确保稳定,在洞口顶上方设置地表量测桩,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前方围岩情况,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和细则并交底。进洞施工采用改良CRD法开挖,围岩较破碎或松软时各导坑预留核心土,及时支护。洞身开挖、支护分上中下3个断面开挖,台阶长度68m,上中下台阶必要时预留核心土,长度控制在24m。开挖时采用小型反铲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修整,开挖进尺控制在0.5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良 CRD 浅埋暗挖 隧道 施工 中的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4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