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最终一课教案设计今日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是最终一课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忱。教学重点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懊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难点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设计最终一课故事情节:课前、上课、下课环境描写爱国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动作、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
2、神态、外貌描写学习目标1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3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忱。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步骤:一.激发爱好字词积累1 .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酷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详细表现。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最终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题目为什么叫最终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
3、文原句回答。(板书:最终一课)2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斗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据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恒久遗忘祖国,好恒久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吩咐: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终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据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抗拒。法国作家都德也参与了这场斗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终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酷爱,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德(18401897),法国闻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
4、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斗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斗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终一课等。最终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3 .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状况注音:哽()赚()踱()捂()惩处()祈祷()惊诧()宛转()说明:宛转懊悔祈祷哽咽惊诧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索。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了解。小结:小弗郎上、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终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忱的。(板书:小弗郎上、韩麦尔先生)2 .默读全
5、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学生集中留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沟通探讨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7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其次部分(11-23):写最终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三.体会语言理解思想(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白最终一课的详细时间和时代背景。特殊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一课 最后 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