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
《【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6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224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逻辑关系,发挥两者
2、相互促进的作用,可以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同源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与理论基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自古以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视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从历史上看,各朝代、各时
3、期都因国家的统一而得以发展,得以昌盛。从西周开始,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与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也都设定了统一的标准尺度,思想观念上更是倡导“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3在“大一统”理念下,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灿烂深厚的优秀历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4、化。”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的自然观、伦理观、发展观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价值指引、文化滋养与发展借鉴,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独特品格。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重要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口14,来自礼记礼运尚书五子之歌论语为政等传统经典。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亦劳止,沱可小康”“仓縻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思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与自
5、然和谐共生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本质要求的直接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民族平等、民族融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一,民族平等思想。马克思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优越之处,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在神圣家族中提到:“直到现在每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比都具有某种优点。”5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极力主张“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某个民族或某些民族享有任何特权”60这些观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与要求之一。第二,民族融合思想。马克思认为民族融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但到共产主
6、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和民族也随之消亡。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从民族消亡的角度首次系统阐述民族融合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中也提出民族融合的有关思想:“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只是要消灭人类分为许多小国的现象,消灭一切民族隔绝状态,不只是要使各民族接近,而且要使各民族融合。”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融合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如“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继承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4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
7、主义科学理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思想,对探索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东方国家由于在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形式、文化传统乃至地理气候等方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如对于俄国现代化的问题,马克思反对将西欧现代化模式简单套用到俄国,认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处于不同历史环境的民族来说不具有普适性。马克思提出俄国现代化道路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它的私有制因素战胜集体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9o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发展创新,打破了“现代
8、化=西方化”的迷思,形成了立足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二、互融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是相互融合发展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平等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平等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初步探索。为了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保证少数民族民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各民族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
9、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结成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了准备工作。为改变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现状,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工业化”作为这一时期的发展目标。党在1952年底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体任务、逐步在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0,工业化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之后到I960年初,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
10、代化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1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在国家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地区仍存在“资源丰富但资源开发能力薄弱的结构性矛盾”12,为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帮助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方面赶上汉族,国家通过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援,创办工业企业等,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通过承接国家多个工业发展项目,工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积极融入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族发展与全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推进19
11、79年初,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首次用“小康社会”来论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3。之后,随着我国对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内涵和实施步骤不断进行调整:党的十三大提出经过“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规划了“新三步走战略”,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理念与实施步骤的创新发展,使民族地区参与国家现代化的定位也随之发生改变。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新时期民族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14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15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政策。如,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对口支援”的概念与思路;2000年12月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等;2005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13、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2007年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等。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趋多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加快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现代化事业迈出重大步伐。(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二。二O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二
14、十大报告继续沿用这一战略安排,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为了民族地区能够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截至2020年底,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16。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性变迁,成为推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族凝聚力得以空前加强。各民族扶贫干部和受援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团结一心,谱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国式 现代化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