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三大贡献及其时代价值.docx
《【党课讲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三大贡献及其时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三大贡献及其时代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三大贡献及其时代价值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以下简称分析)是一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经典著作。该文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在理论上、战略上、精神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当下我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阶层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上下同心、砥砺前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1948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全面、系
2、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这条总路线阐释了革命目标、对象、动力、领导力量、具体步骤和性质等六方面内容。而早在1925年,分析就已经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性质、遭受压迫的程度、对待革命的态度等进行了科学分析,从而明确了革命的性质、领导者、革命者和同盟对象。由此,可以得出分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奠基之作。具体来说,分析的理论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认识论意义:运用结构理论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的构成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结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有机完整的统一体,包括经济、
3、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其中,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模式。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农民阶级在中国社会中占绝大部分,但早期革命中,党对中国社会阶级的结构研判较为模糊,由此党内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二是以张国海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23。分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结构分析法的视角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又进行定量分析。毛泽东同志以各阶级的资产情况、革命态度为依据,将中国社会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级,并统计了各阶级所占数量和比例,由此区分出敌友,特别是对于农民阶级中所蕴藏的革命力量有了新的正确认识。不仅如
4、此,毛泽东同志通过层层抽丝剥茧,打破以往的一概而论,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动摇性。同时,他又将各阶级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如将半无产阶级分为六种类型,并根据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详细分析了他们对待革命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正是发现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充分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并基于不同阶级的革命态度解决了革命的首要问题,寻求到广泛可以依靠的力量。分析之所以能够正确区分敌友,就是掌握了结构分析理论的重要方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依据。(二)方法论意义:把阶级斗争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去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斗争
5、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1920年,毛泽东同志平生第一次读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英国人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后,说:“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3阶级斗争理论为处在矛盾积聚、阶级矛盾激化的近代中国社会,指明了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与西方社会被简单划分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不同,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社会阶级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态,以致于当时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区分革命的朋友和敌人。毛泽东同志正是看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存在的差别及各阶级间尖锐的矛盾
6、,从而深深地意识到了阶级斗争对推动中国社会变革、进步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分析初步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中国化,根据各阶级对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料的占有关系,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进行了划分,以区别真正的敌人和朋友。同时,马克思在给友人魏德迈的信中指出:“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分析认为工业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具有两大优势:一是集中,二是特别能战斗。从而为中国革命解决了革命的领导者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三)价值论意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解决了革命的首要问题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一一新民
7、主主义革命。作为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被许多问题所困扰: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革命?革命的领导者是谁?革命的对象是谁?革命的同盟者又是谁?等等。1922年,党的二大初步明确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我们党对中国革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以及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同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客观分析。分析开宗明义,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3深刻阐明了敌友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问题,分清敌
8、友即是要认清革命的性质,革命性质决定了革命任务,只有彻底解决了革命的性质问题,才能正确区分革命的领导者、革命者和同盟者,才能确保中国革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才能推动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进程中,中共中央连续三次出现“左”的错误,其实质就是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阶段性认识不足。直到遵义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中国革命才得以在正确革命思想的指导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战略贡献:为革命路线的正确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发展,另一方面革命形势依然非常
9、复杂。各种潜在的反革命势力、伪革命势力依然蠢蠢欲动,国共合作能否持续,革命能否成功依然面临很大挑战。对始终把救亡图存、拯救民众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领导革命要有成功的把握,制定纵观全局的革命战略、选择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并且至关重要。1925年的分析率先给出了答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战略、路线的正确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确立提供了客观依据总路线是革命战略的总纲。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指出了领导者必须是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路线的最终确立离不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10、在革命中不断对中国社会现状和社会各阶级革命态度的清晰认识和深刻把握。最初的认识起源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在全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以及买办资产阶级等反动势力,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勾结,佯装支持国共合作,实则不断进行着一系列的反革命阴谋活动。与此同时,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始终带有右倾机会主义思想,面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和关系没有作出正确判断,错误地把革命任务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看轻了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引导革命的巨大潜力,盲目否认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党内理论和策略亟待厘清和明晰。为了夺取革命胜利,进一步明确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领
11、导力量和动力至关重要。恰逢此时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分析,其开篇即深刻指出革命成败的关键是要分清敌友,这关系到党能否制定正确革命策略的问题,关系到革命党能否指引革命道路的问题。厘不清敌友问题,革命道路容易走错,那么失败也是必然的。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划分原理,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关系出发,通过不同群体占有生活资料比例进一步划分阶级,精准剖析各个不同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明晰了朋友、敌人、中间派和领导力量,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二)为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策略依据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其
12、立论思想离不开分析奠定的基础。党的革命早期一直把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一一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形成的买办资产阶级和在被迫打开国门遭受西方生产力的刺激下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并不能担负起引领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到1925年期间,一直没能对资产阶级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直到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视角,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并且一分为二地精辟剖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革命软弱性,指出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党内人士对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的右倾错误思想。同时也批判了张国藤对资产阶级只讲
13、斗争、不讲联合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同志认为面对多面的资产阶级既不能“一棒子打死”地完全否定,也不能“不加斗争”地盲目联合,只有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才可以使党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朋友。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分析,无疑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助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大清洗的白色恐怖,共产党人虽遭受惨烈牺牲,但在民族大义面前摒弃前嫌,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并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为策略,建立
14、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这一切都离不开分析所提供的判断方法和奠定的认识基础,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策略依据。(三)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提出提供了实践依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大革命时期,无论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还是以张国春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两种思想都困顿于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但毛泽东同志通过从事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已经注意到农民群体对革命的重要性,因而在分析中提出,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体
15、,同时从其革命态度来看,农民极易接受革命宣传,革命愿望强烈,是中国共产党最接近和最可靠的朋友,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具有燎原之势5。特别是在北伐战争期间,农民运动高涨,从1926年夏到1927年1月,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仅湖南农民协会会员就从40万人增到了200万人,并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农村大革命5。这一趋势吓坏了当时的地主豪绅和国民党右派,他们纷纷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糟得很”。农民运动蕴含的巨大力量让反动派为之胆颤。虽然后来大革命遭到失败,但农民中蕴藏的极大革命力量已不容中国共产党忽视。由此可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既是形势的选择,也是革命实践的选择。三、精神贡献:
16、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分析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对革命形势和革命前途作出了科学研判,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为中国革命一往无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必胜信念是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当大革命失败、许多人心灰意冷之时,毛泽东同志却说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这样的信心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必将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创造、善于运用的政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党课 讲稿 毛泽东 中国社会 阶级 分析 贡献 及其 时代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