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善医院创建资料汇编-老年健康教育知识宣教.docx
《老年友善医院创建资料汇编-老年健康教育知识宣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友善医院创建资料汇编-老年健康教育知识宣教.docx(6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老年友善医院创建资料汇编老年健康教育知识宣教目录老年肌少症的预防2简单易行的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5认识衰老8心功能也会变老”11老年性高血压15D-二聚体升高是怎么回事?17餐后低血压19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21跌倒坠床如何预防23如何预防阿尔兹海默症254.保护头部,避免外伤。27心律失常科普小常识28冠心病做完支架就可以放心了吗?30熟悉的陌生人-行为异常也可能是痴呆吗?浅谈额颍叶痴呆”3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34降四高,你吃对了吗?38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危害及饮食治疗40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45拒绝烟草,从你我做起48老年人腰腿痛52慢阻肺患者稳定期的自我管理
2、54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发生58肌不可失-警惕肌少症62妊娠糖尿病?你了解么?66老年肌少症的预防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合成代谢的激素减少,营养素摄入不足及吸收率下降,造成肌肉质量减少;另一方面,安静久坐的生活方式、长期卧床休息、零重力条件和多种疾病共存,引起肌肉蛋白丢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非常容易导致老年人患肌少症这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肌少症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对老年人机体的力量、代谢率、功能等产生负性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促使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疾病发展,引发老年人跌倒、骨折乃至残疾和行动障碍。老年肌少症的主要危害是:明显增加跌倒风险、骨质疏松
3、和骨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和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过快地出现严重的四肢肌肉减少,体重指数下降,死亡风险随之增加。老年人如何预防肌少症的发生和进行康复治疗:老年性肌少症是多种病因所致,营养干预和抗阻训练是防治老年性肌少症的有效方法。1 .补充充足优质蛋白质加强营养,特别加强蛋白质的营养很重要。人体的任何组织和器官都以蛋白质作为重要的组成成分。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不比青壮年少,只要肾功能允许,老年人至少要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1.2g蛋白质,蛋白质占总能量不少于15%20%.以体重60kg的人为例,每日应摄人蛋白质75克左右,有助于维持氮平衡,并有可能降低因能量摄人减少所致的蛋白质合成能力的下降。除
4、了摄人足量的蛋白质外,膳食蛋白质的质量更加重要。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都高于植物性食物,老年人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应占膳食蛋白质总量的30限50%.荤素搭配的中老年人骨骼肌质量显著高于素食者。老年人要增加奶蛋、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等的摄人,同时还要有足够的主食、蔬菜、水果,以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可逐渐增加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少量多餐,这样既可以补充需要的蛋白质和营养素,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吸收利用。2 .补充乳清蛋白和亮氨酸动物性食物脂肪含量一般较高,为防止脂肪过量可以选用蛋白质补充剂,如“乳清蛋白“乳清蛋白”是乳清中一类营养价值极高的优质蛋白质,含有
5、乳球蛋白、乳白蛋白、牛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活性成分,吸收速率高。此外“乳清蛋白”富含支链氨基酸,特别是富含亮氨酸。研究证明,乳清蛋白不仅能提供合成机体蛋白质的原料,还能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燃烧,即具有“增肌减脂”作用。老年人若能在普通饮食的基础上,每天补充1020g乳清蛋白,不仅能补充膳食蛋白质的不足,还将有益于防治肌少症,同时防止肥胖。3 .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心肺功能不全、肿瘤、糖尿病等的老年人来说,发生肌少症和营养不良的风险更高。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采用现代营养制药技术生产的肠内营养,针对疾病情况科学设计的配方,既可以鼻饲也可以作为口服营养补
6、充。高蛋白高能量的肠内营养既可补充营养,又有利于液体和容量的控制,不增加老年人的心肺负担,最适合肌少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提高老年人肌肉质量和体力、改善临床结局。4 .补充维生素D及抗氧化营养素老年人户外活动少,接受紫外线照射及维生素D合成能力均不足,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的老年人,蛋白质的分解和肌肉衰减增加,应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锌、欧米茄3(Q-3)脂肪酸等的摄入,同时,许多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和天然香料中都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对于预防肌少症也非常有益。5 .康复训练抗阻运动训练是防治老年人肌少症的有效方法。老年人可利用抗阻力训练,达到增强肌肉延缓衰老的目的,比如
7、使用哑铃、杠铃、拉弹力带、骑自行车、游泳、健身器械运动等。抗阻运动和耐力训练可有效增加老年人肌肉质量和力量,改善身体活动能力和功能。老年人运动要注意平衡和柔韧性的训练,应长期、持续和量力而行,应防止运动不当而引起损伤。简单易行的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训练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气流阻塞和形成肺气肿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外周肌群的全身性、多因素参与的老年慢性系统性疾病。其中,呼吸困难和外周肌群功能障碍所致的活动受限是COPD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20世纪70年代,Schuyler等首次提出肺是糖尿病的靶器官之
8、一,提出“糖尿病肺病”的概念。肺脏是糖尿病慢性病变的靶器官,肺组织的形态、功能均受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通气功能降低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用力肺活量、中段平均呼气量降低,说明肺容积下降、肺弹性减退。因此,糖尿病患者更易罹患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年来随着运动康复研究的不断深入,以运动锻炼为基础的肺康复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致残率、致死率等方面作用显著。美国胸科医生学会/美国心肺康复协会在肺康复循证实践指南中将肺康复作为IA级推荐,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也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肺康复中较常见的锻炼方式是呼吸肌锻炼,通过增加呼吸肌的协调性、扩大胸廓的
9、活动、改善异常的呼吸形态、防止气道过早陷闭、减少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气体交换、改善呼吸状况,达到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而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加患者四肢肌肉的力量,还能改善患者因呼吸困难所致的外周肌肉萎缩。呼吸训练的方法及原理:1 .腹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常用的呼吸训练方法,也称为调息训练,即有意识地延长吸、呼气时间,以腹式呼吸为主进行慢的、深的、有规律的呼吸训练,以实现自我调节。腹式呼吸训练方法:患者取舒适体位,全身放松,闭嘴用鼻深吸气至不能再吸,稍屏气或不屏气直接用口缓慢呼气。吸气时膈肌下降,腹部外凸,呼气时膈肌上升,腹部内凹。呼吸时可让患者两手置于肋弓下,要
10、求呼气时须明显感觉肋弓下沉变小,吸气时则要感觉肋弓向外扩展。有时需要用双手按压肋下和腹部,促进腹肌收缩,使气呼尽。腹式呼吸锻炼的关键在于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吸潮气量;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腹肌松弛,保证最大吸气量。腹式呼吸运动时,尽可能减少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无效劳动,使之保持松弛休息。因此,腹式呼吸可增加潮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肺泡通气,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2 .缩唇呼吸训练缩唇呼吸训练方法: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缩口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缩唇大小程度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以能轻轻吹动
11、面前30Cm的白纸为适度。缩唇呼吸可配合腹式呼吸一起应用。缩唇缓慢呼气,可产生25cmH2O的阻力。缩唇呼气与非缩唇呼气相比,气道的等压点更向气道远端推移,其次可防止呼气时小气道陷闭和狭窄,有利于肺泡气排除;呼气时间的延长也有利于肺内气体充分排出,防止气道陷闭。3 .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对抗阻力呼吸训练方法:主要用于延长呼气或吸气时间,促进气体从肺泡内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患者呼气时自己收拢嘴唇,或采用吹瓶呼吸、吹气囊呼吸和发声呼吸等方法,增加呼气时的阻力,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对抗阻力呼吸训练可以延缓呼气,使气流下降,提高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和小支气管过早压瘪。有效地排除肺内残留气体,改善通
12、气/血流比例失调,功能残气量减少,从而减少功能残气量对吸入的新鲜空气的稀释,增加肺泡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改善气体交换,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4 .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吸气末停顿呼吸训练方法:患者取坐位,全身放松,保持安静,缓慢吸气,在吸气末作一停顿,此时会厌和声带仍为开放状态,停顿时间约占呼吸周期1/4,再徐徐呼气。要求吸、停、呼时间比例在1:1:2左右。采用这种训练法能较快使患者的呼吸形态由浅促转为深慢。吸气后屏气23秒可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的状态和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的效能,并可使部分萎缩的肺泡有机会重新张开,这样与机械通气中采用的吸气末正压呼吸相类似,吸气末保持正压并维持一定时间,以促进肺内
13、气体均匀分布。此训练法在吸气末停顿时亦可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不同的肺泡区域的气体重新分布,从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综上所述,积极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呼吸功能锻炼容易接受,痛苦小,经济实惠,方法简便易行,协同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认识衰老衰老(aging)是指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自然衰退的现象。衰老是渐进性的不可逆的,到一定年龄,必然发生。衰老的年龄早晚及程度受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衰老的程度越重,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越差,越容易发生疾病,越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感染而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成分发生变化,器官萎缩、重量减轻、水分减少、
14、纤维化发生。1 .外观特征:(1)身高缩短:20岁左右人体身高达到顶点,35岁以后,每10年约降Icmo(2)头发:30岁开始变白、脱落,先两鬓,后额顶部,最后枕部。(3)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弹性变差,失去光泽,常出现棕褐色圆形扁平斑点,即所谓的“老年斑”。2 .神经系统:大脑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脑回缩小,脑沟加深,神经细胞减少,记忆力减退。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机体敏感性、反应性下降,体温调节中枢敏感性降低。3 .循环系统: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心脏瓣膜钙化,僵硬,心房增大,心脏传导系统自律性下降,易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发生率增高。衰老的心肌细胞对B肾上腺素刺激的反应减弱。全身
15、血管硬度增加,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60岁时冠脉血流量约为30岁青年人的65%o4 .呼吸系统:(1)呼吸道粘膜萎缩变薄,气道肌力减退,熟睡时易致塌陷,舌后缩,可致打鼾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气道的黏液纤毛阔清能力下降,咳嗽反射减退,易患呼吸道感染及误吸。(3)动脉血氧分压随年龄的增长降低Pa02(mmhg)=(IO0-年龄)/3o5 .消化系统:(1)食道平滑肌及胃粘膜萎缩,胃肠道血流减少,易致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及营养不良。(2)胃肠道蠕动减弱,排泄物在结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尤其老年人大肠肌张力减低,故常发生便秘。6 .泌尿系统:肾脏逐
16、渐萎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40岁后进行性下降,大约每10年下降10%o老年人膀胱松弛,前列腺增大,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易发生急性尿潴留。7 .造血系统:骨髓造血功能减退,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常有一定程度的贫血。粒细胞功能减退,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减少。免疫抗病能力降低。总血容量减少,对失血、失液的耐受力差。8 .生殖系统:性器官萎缩,性激素分泌减少,性功能减退或丧失。9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葡糖糖耐量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下降,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下降。10 .骨骼肌肉: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骨关节钙化退行性变,脊椎僵
17、硬、变直、骨质增生、间隙变窄。40岁始,机体肌肉丢失,以每年1%T.5%减少,80岁时丧失约50%的肌肉组织。以上即是人体衰老阶段各系统生理性退变,是与增龄相关的自然生命过程,而非疾病状态。心功能也会“变老”长期“健康”的老年人,不知不觉有一天感上楼时吃力、气紧,甚至下肢肿胀,会不会考虑心脏和人一样,也会变老?日益重视体检的今天,常有老年人手里拿着体检报告来咨询: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是怎么回事?前一天还在一起下棋、钓鱼的老友,今天就因呼吸困难被送到医院抢救,是否有世事难料之感?查找罪魁祸首时,心力衰竭首当其冲。也就是说,心功能(包括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减退,直至衰竭,是老年人的健康杀手。随着年龄的
18、增长,老年人心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但不伴有静息状态下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这时候,不运动时好像与年轻人没有区别,可轻松自如,谈笑风生,一旦增加运动量,如上楼,甚至快走,立即呼吸困难,实际上心排血量已减低了。心排血量为什么会减低?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来看,心排血量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心率,而心搏出量受心肌收缩力、前负荷、后负荷和冠状动脉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心肌收缩力进行性减退,心肌收缩时间延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大多数老年人心排血量减少,每搏输出量每年约减少1%O每搏输出量减少一半左右时,可严重威胁生命。由于二尖瓣硬化和心室肥厚,心室舒张期充盈阻力加大,舒张期储备力下降,收缩力恢
19、复延缓。由于心脏纤维组织增多和心肌顺应性减弱,左心室舒张早期的充盈速度减慢。老年人心室壁顺应性降低,致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明显高于年轻人,这也是心排血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左心室发生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心脏收缩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搏出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可形成恶性循环。右心室发生心肌梗死时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心肌细胞角度来看,在老年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萎缩,心脏收缩所需要的酶类减少,儿茶酚胺的效能降低,心肌细胞内K+含量降低,从而影响心脏收缩功能。主动脉弹性降低,左心室充盈和排空发生障碍。老年人的心律易变
20、化,可出现心律失常。由于C/自肌质网释放和重返肌质网的速度变慢,心肌的等张收缩和舒张时间延长,即心脏最大收缩时间和舒张时间显著延长。因心肌细胞膜上的交感神经受体减少,故老年人应激时心率往往不能相应地增快。心脏受体密度下调,尤其是BI肾上腺素能受体密度减少,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同时老年人易发生神经内分泌异常,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H、精氨酸加压素、神经肽Y和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功能。以上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直至心力衰竭。发生心力衰竭时,劳力性呼吸困难(甚至夜间阵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从下肢往身体高处发展的水肿等典型表现就会出现。其实,心力衰竭往
21、往有早期的信号,那就是体检报告中常出现的词“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什么是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心室先舒张、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左心房吸入左心室,然后再收缩、将富氧的血液泵至全身。这样,左心室就像水泵把水从水池里泵到别的地方一样,通过收缩-舒张-收缩-舒张这一系列过程,将富氧的血液供应至全身。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就是左心室从左心房吸血的功能下降了,类似水泵从水池吸水的功能下降啦。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有什么危害?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是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甚至是舒张功能衰竭的早期表现,也就是说将来有可能发展成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可能出现胸闷憋气等症状。但是,不用过于担心上述情况。有调查表明,全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22、当中,只有大约6%的中度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因此,在全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大多数患者无心力衰竭症状,表现为单纯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可将这类患者称为“无症状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如果老年患者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有正常的生理情况,也有异常的病理性的原因。对于正常的生理性的情况,例如舒张功能减退的情况不是特别严重,而且随着年龄有退行性改变,这种情况患者不会有明显和典型的临床症状,仅仅会在活动后有一定的胸闷症状,此时是属于正常生理性的因素导致。但是对于老年人如果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相对指标较重,并且伴随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表现,例如有明显的劳累后的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
23、周身乏力,伴随咳嗽、咯痰,证明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相当严重,必须积极给予治疗。因此,只有小部分“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患者将来会出现胸闷憋气等严重心力衰竭的表现。如何精确、无创评估心功能?首选超声心电图,左室EF值常被用来代表左心收缩功能,左室舒张功能可通过测量:E/A比、Ee比、E峰减速时间(EDT),等容舒张时间(IVRT)、肺静脉血流频谱等参数评估。这些,就交给专科医生去办了。对于老年朋友,需要注意什么?能怎么办?无症状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是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对心脏损害的早期表现,也是临床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高龄、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都是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
24、心脏收缩功能多属正常,而舒张功能往往已有异常表现。因此,如果你有上述情况,就需要积极处理,将血压血糖控制在合适的水平,控制体重,行冠脉介入诊疗治疗冠心病等。如果没有上述情况,需要平时定期体检、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脏情况。等到出现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出现心力衰竭典型呼吸困难症状时,应积极配合心血管病医师的药物、介入等治疗。老年性高III老年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214OnlmHg(18.6kPa)和(或)舒张压29OmmHg(12kPa)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差较大,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老年人各器官都呈退行性变化,尤其是心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年 友善 医院 创建 资料汇编 健康 教育 知识 宣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