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笔下的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探析——以《位置》《一个女人》《“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为例.docx
《安妮·埃尔诺笔下的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探析——以《位置》《一个女人》《“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妮·埃尔诺笔下的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探析——以《位置》《一个女人》《“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为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妮埃尔诺笔下的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探析以位置一个女人“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为例引言法国著名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Ernaux)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她的写作被称为“具有社会维度的自传”,灵感来源于她的生活。她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相融合,辅之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细腻的切入视角,探讨了多个主题,包括父母社会地位的上升,如位置(1.aPlace,1983)和耻辱(1.aHonte,1997);婚姻关系,如冻僵了的女人(1.aFemmegel6e,1981);男女关系,如单纯的激情(PaSSiOn
2、SinlPle,1992)、迷失(Seperdre,2001)、一个女孩的记忆(Mdmoiredefille,2016)和年轻男人(1.eJeuneHomme,2022);生活环境,如外部日记(JoUrnaldUdehOrS,1993)和外面的生活(1.aVieeXt6rieure,2000);堕胎问题,如空衣橱(1.eSArmoireSVides,1974)和正发生(1.Cvinement,2000);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心理困扰,如“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Jenesuispassortiedenianuit,1997);以及母亲的离世,如一个女人(UneFemme,1988),等等。其中
3、,关于父亲的书写位置,是让她在文学界声名鹊起的作品,她因此而获得1984年勒诺多文学奖和法兰西学士院1984年颁发的马耶-拉图尔-朗德里文学奖。位置出版两年后,埃尔诺在母亲去世后重复了类似书写,写下了一个女人,试图寻找母亲不同的面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后,“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也延续了这一主题。这三部作品的主题都涉及父母,聚焦于作者与父母之间复杂的关系。作者在其中将自身融入叙述,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了梳理,对父母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回顾,重建过去,展示了记忆和经历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引发读者对于文中亲子关系、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革和阶层问题的思考。法国当代“亲子关系”写作在埃尔诺的作品中,关于父母的书
4、写屡见不鲜。他们虽然是很容易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人,但是却是特别真实的存在,代表了一个阶层。其实,在法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描述“亲子关系”的叙事和小说数量倍增(Viart,etal.,2005:76)。埃尔诺在位置中重建了父亲的形象,在一个女人中描写了母亲的形象;皮埃尔米雄(PierreMichon)在小人物传(Viesniinuscules,1984)收集了八段普通生命的历程,叙述者通过它们再现了自己的生命旅程;皮埃尔贝尔古尼乌(PiCrreBergounioux)的孤儿(1.Orphclin,1992)以叙述者与战争中成为孤儿的父亲之间的斗争为写作中心;让鲁奥(JeanRouaud)的荣
5、誉战场(1.esChampsd,honneur,1990)侧重于讲述祖父,杰出的男人(DeShonImeSiIlUStres,1993)复原了父亲的形象,礼品店(POUrVOSCadCaUX,1998)还原了母亲的一生;玛丽尼米耶(MarieNimier)的沉默女王(1.aReinedusilence,2004)致力于寻找父亲的蛛丝马迹,等等。最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写作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家投身到此类创作,人们对此才给予关注,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自传式叙事形式,进而开始思考这种叙事诞生的原因。从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的启蒙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到
6、20世纪的现代主义,法国一直是文学流派的重要发源地。但是自从20世纪的新小说派在60年代衰落之后,法国文学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流派。而后,逐渐出现了小说的通俗化,代表作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的情人(1.Amant,1985),其中也勾勒了主角母亲的形象。“亲子关系”叙事就诞生于这个时期。多米尼克维亚(DominiqUeViart)认为,这种叙事与特定的“危机”有关(Viart,etal.,1999:119)。当时,历史上的创伤,如两次世界大战、大屠杀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动摇了人们对于进步的信心,引发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分裂与崩塌,让那些相信历史有意义
7、的人受到重挫,产生了一种迷茫和失落感,从而出现了一些社会危机,比如对标准、价值观和参照的质疑,而文学并不能够幸免于这些社会危机的影响。当代作家对语言和叙述的合理性产生了不信任。而思想模型一旦坍塌,各种规则和参照就不复存在,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对立的对象,也没有什么可以作为认同的对象。个体因此被置于一种无法在外部,而只能在内部寻找标准的情境。在迷失中,他们试图重新构建自己的历史,无疑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祖辈,作为重新构建他们的身份认同,理解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的手段。在法国文学领域,这种在人文科学和哲学伦理背景下的“他者”思考,呈现为“亲子关系”叙事的形式。作者通过追溯祖先,尤
8、其是父母的存在,以期在现在和过去之间建立联系,还原祖先的形象,向他们致敬;或者对他们进行谴责,从而表达自己的怀念、遗憾、内疚、不满等情绪。在此过程中,作者本身也能够追寻自己昔日的足迹,探索根源,理解自我,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等等。而且,此类文本坚定不移地希望揭示“小人物”的故事,并且往往不乏某种忧郁的基调。多米尼克维亚将这种写作命名为当代“亲子关系”写作(ler6Citclefiliationconteniporain)。他在“文学传承”一文中明确表示,安妮埃尔诺的位置和一个女人是她赢得了读者广泛认可的作品,是属于“亲子关系”写作的文本(Viart,etal.,1999:117)同时,他参考位置
9、一书,指出了这种写作最主要的四个特征:1.书写他者父亲、母亲或某位祖先,通过这样的书写,以期达到书写自己、理解自我的目的,“亲子关系”叙述是自传的一种替代形式;2 .写作文本不能纳入小说模式,其试图在传统的自传形式之外找到自己的形式;3 .“亲子关系”的叙事并非按照时间线性展开。它首先是一种搜集。然后,是一种调查:任何叙述者都无法亲自了解他没有亲眼目睹的生活的某部分因此,在搜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研究和假设。4 .最后,这种类型的文本提出了语言的问题。(Viart,etal.,2005:78)这四点准确概括了当代“亲子关系”写作的共同特点,当然每部作品也会有其特殊性。埃尔诺的三部作品位置一个女人
10、“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无论是从创作主题,还是从写作形式上看,都属于“亲子关系”写作范畴,通过本文对这三部作品的分析,以期能够让大家对当代“亲子关系”写作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书写他者,认识自我位置一书是关于父亲的书写。开篇描述了中学教师任职资格证书考试现场以及“我”考试成功后的喜悦,随之很快便交代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在我当上教师整两个月的那天,父亲去世了,那年他67岁”(埃尔诺,2002:4)。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我”萌生了写书的想法:“接下来的夏天,在等待我第一个工作尚未开始的日子里,我准备写一本书。但我必须解释清楚。我的意思是说:我要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他的生活,写我少年时期与他的隔膜
11、,而这种隔膜其实是一种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隔膜,但它又极具其特殊的,不可言传的,就像不得不分手而又情思不断的那种爱情”。(10)在亲子关系”写作中,亲人的离世经常是开始写作的动机或者契机。因为亲人的离世,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空缺,从而促使叙述者做些什么,来弥补这种空缺。回忆死者的过程,是让死者复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叙述者从“内心”慢慢接受死亡真相的过程。埃尔诺撰写此书的目标,就是寻找早已渐行渐远的父亲的形象,尝试以旁观者的角度再次理解自己已经远离的那个平民社会阶层,诉说那个阶层的贫穷、痛苦、不甘与挣扎,展示父亲如何一步一步艰难地完成自己的社会地位晋升。埃尔诺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一个社会阶层的敬意,同时
12、也流露出她“背叛”自己出生的社会阶层的那种无奈与辛酸。相比于位置,1987年出版的一个女人则更加直截了当地显示出“亲子关系”写作的典型特征,第一段文字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母亲的离世:“母亲于四月七日星期一在蓬图瓦兹医院的托老院谢世了。我是在两年前把她送到那里的。护士在电话里说:您的母亲今天早餐后去世了。根据护士的推测,那大概是在早上十点”。(71)接下来的情节与位置雷同,是关于后事的安排的。整整三周的时间,“我”才克服悲痛,敢看一看母亲的照片。与此同时,作者决定继续“亲子关系”书写:“我要继续写我的母亲,因为她是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人。她疯了两年。可能我应该等过一段时间,待她的病以及她的死亡对我的
13、影响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再写会更好。可我这时不写她,其他的我什么也干不下去”。(77)在整本书中,埃尔诺努力寻找母亲不同的面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一个女人的存在。母亲最初是一个工人,然后变成了一名杂货店店主,为了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不断努力学习,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女儿,希望女儿出人头地。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同时,本书也揭示了一个女儿对母亲感情的变化:爱、恨、温柔、内疚,最后是对这位衰弱老妇人的深深依恋。“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正是她和她的语言,她的手,她的动作,她的一颦一笑,把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联系起来。现在我失去了我与我出生的那个世界相联系的最后一根纽带”。(128)一个女人的
14、显著特点,也是埃尔诺笔下“亲子关系”写作的特别之处,就是文中多处流露出阶级和文化冲突问题:“当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赶紧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我为她讲话的粗鲁和举止的不文雅感到羞愧。特别是当我觉得我跟她很相像的时候就更令我痛苦不堪。我现在和她已经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了,我在努力改变她传给我的那些我想唾弃的东西”。(102)这个场景揭示了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的冲突。女儿努力避免与母亲相像,试图改变她认为不好的习惯和特质,这表现出她对阶级和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及她渴望改变自身现状的强烈愿望。“母亲呆在我家的那种不自在的感觉和我在少女时代与那些“比我条件好”的同伴相处时的感觉是一样
15、的(下层人们对这种差别感到痛苦而富人则丝毫也感受不到)(Iu)这种不自在感表明了社会阶层差异和文化冲突在家庭内部引起的紧张关系,”两个阶层的精神对立与互动表现为二者生活方式的区隔与互涉“(杨令飞,2023:68)o作品通过这些情节揭示了社会阶层对个人和家庭关系的深远影响,以及阶级差异如何引发内外部的紧张和矛盾。这种文化和阶级冲突的描绘使得一个女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突显了阶级和文化差异在人际关系中所越到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1997年出版的“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是对一个女人的补充书写,书名是母亲在世时给朋友的信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而她最终也没能写完这封信。该书主要讲述
16、了母亲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经历了什么,阿尔茨海默病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痛苦,同时还提及了1983年至1986年间的一些生活片段。其实,母亲自从有了一些老年痴呆症状以后,便搬来和作者同住,当时她并不知道母亲得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每当母亲有一些异常举止,粗鲁言行,作者就会记录下来,同时也记下她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本日记,也便有了这本书。在这三部作品中,“我”离开了叙事的中心位置,成为一个见证者、旁观者,一个不断挖掘自己的记忆、搜集父母往昔日常生活点滴的调查者。然而,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自我追寻”的过程,“我”在寻根,在审视自我,在具象化自己的身份。“我”从哪里来,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位置 一个女人 “我无法走出自己的暗夜” 安妮 埃尔诺 笔下 法国 当代 亲子关系 写作 探析 一个 女人 无法 走出 自己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5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