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docx
《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春节原指立春,新年指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二者原本不同。民国初年推行西历,而民间仍使用农历,两个历法并行,就出现了两个新年。为了区分两个新年,元旦被用于西历新年,春节被用于农历新年。然而,用春节指称新年后,新年的兆始意义被弱化,迎春、颂春的意涵被放大。改历到底给我们的节日带来了什么?春节和立春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让过年活动少受春节这个名称的误导?现在是时候讨论这些问题了。一、春节,从立春到新年春节,传统上指立春,民国后被用以指称传统新年。窥其由来,却是民国初年推行西历(又称阳历、公历)的举措之一。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
2、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J1次日繇中山又下令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2他不但把传统新年的“元旦”给了阳历新年,还称阳历1月为“正月”,改用新历而弃用旧历的意愿十分坚定。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以后,民国进入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发布公告:“现在共和政体业经成立,自应改用阳历,以示大同J3表明继续推行阳历的决心。该年12月20日,在下一个阳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北洋政府通告全国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初三日止停办三日,4宣布阳历年政府机关停止办公3天。这里仍把阳历1月称作“正月”,并把阳历年当作传统新年来过。1914年1月24日,内务部总长朱启铃提交定四时节假
3、呈:“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徇。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5袁世凯次日即予以批准。此文件把春节与夏节、秋节、冬节相并列,只放假一天,没有照顾到这个节日作为传统新年的重要性。1914年1月26日是中国第一个新式春节(甲寅新年),农历新年被称作春节,即从1914年开始。虽然孙中山和其他反袁人士曾反对这个称呼变更,却无法阻挡用春节指代传统新年的流行,因为在两套历法、两个新年并行的情况下,用“春节”指代传统新年,可以避开过年、新年、元旦等歧义语词;但是,它
4、忽视了“春节”传统的“立春”指向。春节从立春转变为农历新年以后,立春就无法再使用春节这个名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公历纪年法”,秉承民国业已形成的传统,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尊重民间习俗,规定春节放假3天。在国家的主导下,元旦和西历新年、春节和农历新年分别绑定。经过长期沿用,当今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绑定。进而,元旦所在的公历1月被称作“元月”,农历新年所在的一月被称作“正月二这些语词逐渐具备了固定的指称,各司其职,避免了新旧历并用造成的相关表述的含混不清。春节与新年由分到合,是中国与西方文明对接的过程中在历法制度上的
5、一种调适,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制度的新变化。二、双历并用衍生的问题民国元年以后,我国有中西两套历法。这两套历法,各有各的新年。年的开端和结尾不同,年的长度也不同。据笔者对1801到2018年时段内所做的统计,农历新年在西历上最早出现在1月20日,最晚出现在2月20日;农历每年3541天(无闰月)或3841天(有闰月)。西历从1月1日(元旦)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每年365天(平年)或366天(闰年)。中西历法的年度具有不完全吻合性。西历年与农历年的吻合度每年都有所不同,如2014年与对应的甲午年的吻合度是78.4%,有30天(占8.2%)属于癸巳年,甲午年的后49天(占13.4%
6、)落在2015年。2015年与对应的乙未年的吻合度是76.2%,2016年与对应的丙申年的吻合度为82.2%,2017年与对应的丁酉年的吻合度是80机正因为存在这种不完全吻合性,在表述西历年和对应的农历年时,就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也不能用西历年替换农历年。诸如常见的“2017年是丁酉年”,或直接用丁酉年标注2017年(即2017年,丁酉),在表述上是错误的。再如“2017年正月初二”“2017年春节”“2017年闰六月”等,表述也是错误的,准确的说法应是丁酉年春节,丁酉年闰六月。农历年的节日、节气都不能用西历表达,我们常见的一些说法,如“2017年元宵节”“2017年端午节”“2017年中秋节
7、”等也都是有问题的,应该用农历的干支接节日名。甚至像“2017年立春”这样的说法也不准确,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组成部分,用西历来表达同样是不合适的。农历、西历并用,很多人不知不觉地用西历年度指称农历年、用西历定位农历节日,造成很多混淆,产生一些不准确的说法。这些不准确的说法,我们习焉不察,已误用了很多年。但问题是,当今社会通行西历,农历年已无帝号纪元和国家纪元,人们也早已不熟悉干支纪年,生肖仅用于记属相,如何称说某个具体的农历年确实成了问题。前面举例说2017年都应该改成丁酉年,但今天又有几人知道这个农历年是丁酉年呢?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西历年跟农历年对应,这看似是不严谨、不准确的借用,
8、实则是无奈之中的选择。三、农历新年与立春相合虽然中西两套历法的起点、终点和单个年的长度都是不对等的,但是,如果求一个长时段的平均值,两种年的平均长度又是相同的。笔者对1901年到2017年间的农历年做过统计,这117个农历年共42731天,年均365.222日;西历年共42734天,年均365.248天。两套历法的年均日数与回归年的日数(365.242)都很接近。如果进一步加长统计的时段,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的平均长度会更加接近。这种趋同有其内在必然性。农历的月份是由月相确定的,一个朔望月29.5306天,一年12个月共354.3672天。农历的月份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也不体现季节变
9、化。这样的年与太阳回归年相差约Ii天。如果不加闰月来调节,经过17年后,同一个农历月份就寒暑易位、春秋颠倒了。我国回历(即伊斯兰教历)就属于这种纯阴历。但是,我国是农业国,历法必须反映四季变化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于是,农历设定了闰月,以调节年的长度。中国农历年的长度归根结底是由二十四节气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可区分为“节气”和“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份没有中气,这个月份就是闰月。汉书律历志谓:“朔不得中,是谓闰月。”6这个闰月规则使用两千多年了。它的上个月是几月,就称这个月为闰几月,沿用上个月的干支为纪。二十四节气是纯粹的阳历,它考察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周期,西历则考察地球
10、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反映的都是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推算依据相同。农历新年很少出现在立春这一天(1901年至2017年间,只出现5次,占4.27%),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立春前若干天,就是在立春后若干天。但是,从长时段统计中取平均值时,农历新年恰好坐落在立春这一天。从农历的角度来说,正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从二十四节气的角度来说,立春是一年的开始。传统上立春是春节,袁世凯却把新年改为春节。但由于二十四节气对农历年有着内在决定作用,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不同的春节又是处在同一天的。两个“春节”,表象上相分,本质上相合。在这种“不而合”的背后,是中国传统历法编制中的卓越智慧。
11、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此项目申报时,申报书上的副标题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个副标题很好地揭示了二十四节气的历法特征以及对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四、官方的元旦和民间的新年中国西历、农历并用以后,两个历法就有两个新年,“新年”的所指就含混了。为了区分二者,民国初年就开始把西历新年称作元旦,把农历新年称作春节。春节与夏节、秋节、冬节并立,是作为“四时令节”之一而设定的。两千多年来至关重要的过大年被降格为四季节日的一个,其中包含着对传统新年的轻视态度。当然,其他三个节后来很少提及,民间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节 新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