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基于比较的视角.docx
《试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基于比较的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基于比较的视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试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基于比较的视角协商民主是舶来品,作为参与式民主、商议性民主的现代学术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政治学界,最早见于协商民主:共和政府下的多数原则,主张公民平等、广泛参与,反对精英式的宪政民主1。协商民主的兴起是对战后西方选举民主的批判与补救2,是多元价值社会忠于交流与平等对话的理性回应。它试图摆脱金钱政治、选举操控与政治谎言,实现民主政治、国家治理、组织构架和决策机制的全新超越。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本文简称中国式协商民主)又不是舶来品3,虽然在文化上承认多样性、在政治上追求合法性、在社会上培育公民精神等方面与西方协商民主具有一致性,但在历史背景、理论本原、核
2、心价值、发展路径、政治地位、实践模式、社会功效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式协商民主是中国大地上生成起来的地地道道的民主范式,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有雏形,20世纪中叶就形成了制度规范,有着中国本土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石、制度框架与实践积淀,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示着卓越的中国风范,发挥着独特的中国优势。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内在根脉西方选举民主存在天然弊端,要用全新的协和民主、结盟民主或共识民主去克服,于是诞生了参与式、商议式的西方协商民主,它是西方文明之果,并不适于所有国家4。中国是一个同质性较强的多元社会,儒家文化源远流长,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3、,共同描绘了国家治理的和合图景,为中国式协商民主找寻到了文化的内在根脉,获取到了文化的历史密码。(一)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坚守的特定价值西方文化孕育在激烈冲突的社会5,为强化资本服务、缓和阶级对立、化解社会矛盾,统治阶级高扬人权、推崇自由,却导致了过度的竞争与自由的泛滥,出现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断裂。协商民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挽救资产阶级政治而催生的民主体制。中国却不同。我国长期保持土农工商四民社会”的政治格序6,受和而不同文化观的深刻影响,社会基本稳定,文化大体完整,历史相对延续。先秦时期,孔子就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为贵”,孟子则认为社会的发展要“天时”“地利”“人和”。
4、这里的“和”不是表面上的一致和象征性的媾和,是和而不同,是事物在和谐共生中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即晏婴主张的“尚和去同”。“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与退让,是协和,是周公旦推崇的“以和邦国”,是社会和谐、治国安邦的执政基石。“和”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是老子主张的“善仁”、戴圣倡导的“和善”,与人为善,施政于仁。“和”不是假仁假义的和颜悦色,是尚书倡导的“和衷”,是上下同心、里应外合,是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和”不是对自然的猎取与破坏,是老子的“天人玄同”、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是人与自然的美美与共。圣贤们崇尚和而不同,因为他们朴素地理解了“和”与“同”是两个范畴。西周的史伯就认
5、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没有多样性的绝对同一,事物就会停止繁衍生息。正是因为和而不同,才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自然界、更迭演进的人类社会和景象万千的多种文明。和而不同的价值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修身治国的重要伦理。汉代班固主张“敬之与和”,修炼六艺之术,借鉴九家之言,提升大国之治;北宋张载反对“乐己之同”、苏轼批评“使人同己”,是对“持一统”的抗议7;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要求从“其不同处”发掘“同”,否则文化就会中断、社会就会停滞。和而不同的文化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开放的特质与包容的价值,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重要原因,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逻辑
6、起点,为中国式协商民主追求多样性的同一性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基因。(二)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是中国式协商民主遵循的有效方法中庸之道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传统文化中就渗透着中庸的处世原则,毕达哥拉斯认为“中庸是最好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普遍遵循、长期恪守这一道德伦理与行为规范。只不过中庸之道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演绎得更完整、更丰沛,流传更广、影响更深,没有被西方倡导的自由主义与推崇的极端个性所淹没,因此在历史的沉积中愈发闪耀着儒家智慧的光芒。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时局“中节”、说话“中肯”、为人“中正”、处世“中和”,成为中庸思想的核心要义。这种“中”不
7、是无原则的和稀泥和无尊严的顺从,是孟子的“中道”,是辞让、谦让、礼让、忍让、禅让8。这种“中”不是简单的折中和调和,是子思的“执两用中”,主张过犹不及,追求事物的平衡、协调与统一。这种“中”不是平庸、消沉,是庄子的“庸也者,用也“,拥有中庸之智、践行中庸之道。这种“中”不是巧言令色,是孔子的“以直报怨”,是荷子的“天下有中,敢直其身”,强调明事理、合常道,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中庸之遒富有哲辨思维和宽猛相济的处世风格,在漫长的岁月里,虽被历史冲洗与社会异化,但仍世代传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性的独特展现。宋代朱熹解析“不偏不倚”的平常之道,明代王阳明采取“刚柔并济”的治理之策,就是中庸之
8、道的生动范例。唐朝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宋真宗将中庸列入科考,梁启超视中庸为国宝,都是对中庸之道的褒奖。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处世态度,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之于个体,可以在沟通中消解和疏导浮躁、烦闷、偏执、暴戾等不良情绪,做到慎初、慎微、慎言、慎行,追求至诚、至仁、至善、至圣9。之于社会,可以避免“西方之乱”中频繁的经济危机、严重的贫富分化、恶劣的环境破坏等行为扭曲。用中庸之道降解矛盾与分岐,实现符合历史规律、顺应发展潮流、彰显大国风范的“中国之治”,正是中国式协商民主遵循的理性原则与有效方法。(三)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是中国式协商民主倡导的政治理念西方的人本主义推向了更加理性的道路,
9、但是,他们过于迷恋抽象的思辨10,偏离了现实的轨道。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我国以人为本的直接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语境和执政意义。以人为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以人为本是孔子的仁政,主张“仁者爱人”,反对苛政,要求道之以政、齐之以礼,自觉奉行智、仁、圣、义、忠、和等美德,知仁讲礼、选贤任能。这种以人为本是孟子的善政,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主张“民为贵”,要求保民、养民和教民,推行善政,实现王道。这种以人为本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以百姓心为心,不扰民、不与民争利,主张“民自正”,要求统治者顺应时势不妄为、遵从民心而为之。这种以人为本
10、是管子的以民为本,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对百姓爱之、利之、益之、安之,推崇尚贤,教民以智,对民无苛。这种以人为本是荀子的“人为天下贵”,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要“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用、明德慎罚、平政爱民。先秦诸子百家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得以沿袭,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从明代的永宣盛世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是人为“天下贵”的生动实践,无不折射出统治者尊重民心、爱惜民力的努力。中国式协商民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人道精神、民本思想和执政理念,尊重民本,爱惜民智,维护民权,注重民生,实现了人本对物本的超越,做出了利益至上与道义至上的最佳抉择11,在协商与沟通中充分保障了
11、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升了民生幸福指数。二、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核西方的协商民主不是空穴来风,它有自己的成长逻辑和理论背景,新自由主义、新共和主义、新社会民主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渊源12。而中国式协商民主不同,有独特的理论内核和中国气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抛弃私人利益和个人偏见,最大限度地促成协商共识。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洗礼,中国式协商民主理论逐步完善定型。(一)集体主义是中国式协商民主汲取的精神养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支撑、政治依托、精神动力和价值原则13,规范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
12、不是抽象的存在物,离不开各种集体或共同体,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及其政党一直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4,懂得团结、善于团结一切进步的力量,甚至讨论和汲取“分歧意见”15,目的是“不会妨碍集体主义运动向前发展”16,以便夺取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本原与政治定位“并不否认个人利益”17,恰恰相反,社会主义为个人利益提供了政治前提、经济基础、文化保障与制度供给,在真正共同体的联合中“获得自己的自由”15571。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体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底色,是一种规范性命令,甚至被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党性”18。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媲变,人们的价值观
13、念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与多变性,公民精神也从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转移,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世俗化和物质化倾向19,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有时会失去平衡,有的人甚至把个人的自由与价值凌驾于集体之上。为了扩大集体主义的话语权,党中央以政治理论建设引领主流价值构建,当个人与集体出现矛盾时,要广泛听取人民意见,不要嫌麻烦,更要“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20,切实维护党和人民这一最高集体的利益。通过国家政治强力和全社会合力的推进,集体利益至上保证了各种利益主体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充分沟通、民主协商、友好对话。这有利于矛盾的有效化解、利益的合理平衡、决策的合法有效,从而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中国式
14、协商民主注入充足的精神养分和前行的精神动力。(二)马列主义是中国式协商民主高扬的理论旗帜马列主义作为一道真理光芒,以其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力量,指引无数革命者穿越资本主义政治黑暗,走向社会主义光明大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隘性和民主政治的虚假性进行了深刻和无情的揭示,指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要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第一步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争得民主”21。民主要经历自然民主制、不自由民主制、政治民主制、国家民主制和真正民主制五个阶段22。作为最高类型和终极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虽然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3,但由于人民是社会、自然
15、、自身的主人,公共权力已回归人民,可以通过自由人的联合体平等、友好、公开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取一切可能的“团结与协调”21367,哪怕“同魔鬼结成同盟”24,也不是不可选择的,因而是“真正的民主制”25,能促进偏好转换和决策共识,实现多数人的民主,追求真正的民主。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准确表达协商民主的意念,其民主理论的意境却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根本理论源头26。列宁和斯大林吸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精华,努力给予“每一个公民提供这样的条件”27,即当家作主的机会。不论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还是民族事务、党内事务,都通过协商与商讨、联合与合作、讨论与辩论等形式,让各种革命力量就
16、共同事务达成一致。其协商思想虽未形成制度性安排28,仍然为苏维埃政权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也赋予了中国式协商民主巨大的能量,指明了前行的基本方向。(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式协商民主直接的政治归依毛泽东认为中国缺少独立和民主,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面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其中心和本质的任务就是“争取民主”29,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三制”原则,要求“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30,凝聚各种抗日力量。我们是一个“商量政府”31,建国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要同各方面代表形成政治共识,坚决反对党内的关门主义倾向,这让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社会贤达倍受鼓
17、舞。为了巩固人民政权,畅通协商渠道,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最密切的联系”311094,广泛协商、广开言路,凝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之力,站在改革开放窗口,邓小平融入中国社会境域,不追求西方国家的“形式民主”32,既注重党内协商,又关注党际协商,重要的决定和事项都要经过“代表大会讨论”33,同时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34,接受他们的建议和监督,这样就会少犯错误、少一些决策的片面性。邓小平更是在十三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35,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畅通公民诉求表达机制,并要求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让人民群众讲真话,有申诉委屈的地方。这些思想架起了党内与党外、上层与下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式 协商 民主 独特 优势 基于 比较 视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5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