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docx
《L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网华通公司工程设计好用教材系列1.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VI.0)编制张传福、张宇、赵立英日期2019年11月审批于新雁日期2019年12月批准王伯仲日期2019年12月北京中网华通设计询问有限公司公司技术发展部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版本描述作者前言1.TE是4G标准,我国三大运营商都在全国范围建设了1.TE商用网络。本教材围绕1.TE通信网络技术、覆盖分析、容量分析、室内分布系统、高铁建设、语音解决方案、TD-1.TE及1.TEFDD混合组网、微基站的应用以及1.TE关键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编制,旨在为员工供应1.TE通信网络设计方面的好用素材,规范1.TE通信网络设计各环节的工作。本教材为中网
2、华通公司工程设计好用教材系列之1.TE移动通信网络设计(V1.0),由公司技术发展部编制完成,并经公司无线专业组审核。教材运用过程中,编制人员会依据大家反馈的看法和建议以及技术的发展进行定期补充修订,以保证教材及实际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具好用性。公司其它专业相关工程设计教材正在接连支配编制中,希望各项目能主动供应相关素材、建议,支持和参及工程设计好用教材系列的编制工作。一、1.TE移动通信网络概述11. 1.TE发展演进状况12. 1.TE系统设计要求13. 1.TE系统架构24. 1.TE物理资源25. 1.TE关键技术31 .1现阶段的关键技术45 .21.TE-Advanced关键技术
3、7二、1.TE网络覆盖分析91. 1.TE覆盖实力的影响因素91.1 1放射功率91.2 载波频率及带宽101.3 多天线的选用101.4 RB资源占用101.5 RRM算法111.6 CP配置112.覆盖实力分析112. 1基本流程112. 21.TE链路预算122.1 结果分析与比较142.2 1.TE覆1的一些实证阅历183. S1/X2接口的传输配置19三、1.TE容量分析211 .容量的影响因素211.1 1载波带宽211.2 循环前缀(CP)长度221.3 MlMO模式221.4 上下行限制信道和参考信号开销221.5 干扰消退技术231.6 调度方式231.7 上下行时隙配置对容
4、量的影响241.8 特殊子帧配置对容量的影响242 .1.TE容量估算242. 11.TE吞吐率243. 2FDD1.TE吞吐量254. 3FDD1.TE可容纳VoIP用户数265. 41.TE用户数266. 51.TE容量分析27四、1.TE室内分布系统291. 1.TE室内分布系统概述291.1 11.TE室内分布系统的特点291.2 室内分布系统结构291.3 室内覆盖天线类型291.4 室内覆盖建设方式292. 1.TE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322.1 11.TE单通道独立建设方案332.2 21.TE与2G/3G单通道共用建设方案342.3 1.TE双通道单极化天线独立建设方案352
5、.4 1.TE与2G/3G双通道单极化天线共用建设方案352.5 1.TE双通道双极化天线独立建设方案352.6 1.TE与2G/3G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共用建设方案362.7 多系统合路解决方案372.8 室分系统中天线的解决方案403. 1.TE-Hi室内热点优化方案40五、高铁1.TE网络建设421 .高铁1.TE覆盖特点421.1 1穿透损耗大421.2 多普勒频移明显421.3 切换频繁431.4 覆盖场景困难432 .建设原则及覆温目标431. 1建设原则432. 2覆盖目标443.高铁1.TE网络设计443. 1组网方案443.2 1.TE网络设置原则453.3 站距确定463.4
6、站址布局和站高523.5 天馈线设计523.6 1.TE切换策略55六、1.TE网络语音解决方案581.1.TE语音实现方式581. 1OTT581.2 多待方案581.3 CSFB591.4 SRVCC方案601.5 Vo1.TE602 .运营商分阶段解决方案612.1 11.TE网络的语音解决方案阶段一622.2 1.TE网络的语音解决方案阶段二622.3 1.TE网络的语音解决方案阶段三623 .全球1.TE语音解决方案部署633. 1移动通信终端对4G语音回落的支持力度(双待机,CSFB)634. 2Vo1.TE在全球的部署状况635. 3VO1.TE在中国的部署状况67七、TD-1.
7、TE和1.TEFDD的混合组网691. 混合组网考虑的因素691.1 1国内1.TE发呈现状691.2 频谱资源分析701.3 TD-1.TE产业处分析701.4 TD-1.TE网络实力分析702. 1.TE混合组网方案722 .11.TE混合组网方式723 .2融合组网建议743. 1.TE混合组网关键技术743.1 1小区驻留和小区重选743.2 切换753.3 负载均衡763.4 载波聚合763.5 双连接技术774. TD-1.TE和1.TEFDD混合组网的互操作794.1UE驻留策略794.2小区重选优选TD-1.TE804.3数据业务优选TD-1.TE804.4语音业务结束后优选1
8、.TE81八、1.TE网络中微基站的应用821. 微基站的分类和特点821.1 1微基站(Smallcell)分类821.2 运营商对微基站的分类841.3 1.TE微基站特点842. 1.TE微基站阶段建设思路853. 1.TE微基站典型应用场景861.1 1微基站应用场景861.2 微基站解决的问题861.3 典型场景分析88九、1.TE关键技术的应用911. 1.TE载波聚合技术、试验与应用911.1 1载波聚合技术911.2 性能仿真981.3 运营商载波聚合试验和部署状况1002. 1.TEMIMO2T4R技术应用1072.11.TEMIMo的基本原理1072.21.TE上行MlMO
9、接收技术基本原理1082.32T2R、2T4R对比与仿真分析1092.42T4R插花组网增益与影响分析1102.52T2R与2T4R组网对比试验1102.62T2R与2T4R组网结论及应用建议113一、1.TE移动通信网络概述1. 1.TE发展演进状况1.TE是3G的演进,是在2019年3GPP多伦多会议上提出的。1.TE必3G及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它改进并增加/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纳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1.TE版本演进及升级历程如下:2019年1月:3GPP将1.TE列入3GPPR8正式标准; 2019年12月:3GPP发布了1.TER8版本的FDD-1.T
10、E和TDD-1.TE标准,它定义了1.TE基本功能,包含了1.TE的绝大部分特性,原则上完成了1.TE标准草案,1.TE进入实质研发阶段。 2009年底:完成1.TER9版本,R9版本主要以完善和增加1.TE系统为目标,及以前的版本相比变更不大,已在2009年底完成。后续:1.TERlO将以1.TE-AdVanCed为主要内容,RlO版本可以超过100M带宽以上,上行传输性能也应进一步提升。1.TE-AdVanCed从3GPPRlO版本协议起先,形成了载波聚合(CA)、多点协作(CoMP)、中继(relay)、增加的小区间干扰协调(eICIC)和MIMO增加5个关键技术。2. 1.TE系统设计
11、要求(1)频谱带宽配置实现敏捷的频谱带宽配置,支持1.4MHz,3MHz.5MHz,IOMIIz,15MHz和20MHz的带宽设置,从技术上保证1.TE系统可以运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2)小区边缘传输速率提高小区边缘传输速率,改善用户的小区边缘的体验,增加1.TE系统的覆盖性能,主要通过频分多址和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实现。(3)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在数据率和频谱利用率方面,实现下行峰值速率100Mbits,上行峰值速率50Mbits:频谱利用率为HSPA的24倍,用户平均吞吐量为HSPA的24倍。为保证1.TE系统在频谱利用率方面的技术优势,主要通过多天线技术、自适应调制及编码和基于信道质
12、量的频率选择性调度实现。(4)时延供应低时延,运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限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以增加对实时业务的支持。(5)多媒体广播和多播业务。(6)支持增加型MBVS(E-MBMS)0(7)取消CS域,CS域业务在PS域实现(如VOlP)。(8)系统结构简洁化,低成本建网。3. 1.TE系统架构1.TE系统主要由E-UTRAN和EPC组成(见图1.3.1)。E-UTRAN由WCDMA的UTRAN演进而来,及UTRAN相比,去掉了RNC,向扁平化的结构迈进了一步。1.TE的核心网EPC(EvolvedPa
13、cketCore,演进的分组交换核心网)主要由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和PGW(PaCketDataNodeGateway,PDN网关或分组数据节点网关)组成。多个EPC的集合可以称为EPS(EvolvedPacketSystem,演进的分组交换系统)。系统架构如图1.3.1所示。图1.3.11.TE系统架构各部分的功能如下:(1) MME的功能:包括寻呼消息发送,平安限制,Idle态的移动性管理,SAE承载管理以及NAS信令的加密及完整性爱护等。(2) SGN的功能:包括数据的路由和传输,以及
14、用户面数据的加密。(3)eNB的功能:包括RRM功能,IP头压缩及用户数据流加密,UE附着时的MME选择,寻呼信息的调度传输,广播信息的调度传输以及设置和供应eNB的测量等。(4) Sl接口:连接eNB及核心网边缘节点MME及S-GW,分为限制平面的SI-MME和用户平面的Sl-U接口。(5)乂2接口:供应eNB之间的相互连接,分别供应限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功能,为切换、小区间的RRM等功能供应支持。4. 1.TE物理资源1.TE的物理资源有多个层次,如图1.4.1所示。图1.4.11.TE的物理资源I.TE的空中接口的多址技术是以OFDM技术为基础的。OFDM多址接入的资源具有时间和频率两个维
15、度。这两个维度的大小确定了用户接入资源占用的多少。也就是说,OFDMA其实是TDMA和FDMA的结合。OFDMA的主要思想是从时域和频域两个维度将系统的无线资源划分成资源块(RCSoUrCCBlock,RB),每个用户占用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块。从频域的角度说,无线资源块包括多个子载波:从时域上说,无线资源块包括多个OFDM符号周期。也就是说,OFDMA本质上是TDMA+FDMA的多址方式。1.TE的空中接口资源安排的基本单位是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Block,PRB)1个物理资源块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广载波,在时域上包括7个连续的常规OFDM符号周期。1.T
16、E的一个物理资源块PRB对应的是带宽为180kHz、时长为0.5ms的无线资源,如图1.4.2所示。图1.4.2OEDMA资源块RB结构1.TE的子载波间隔Af=I5kHz,于是PRB在领域上的宽度为1215=180(kHz)7个连续的常规OI-DM符号周期的时间长度为0.5ms,每个常规OFDM符号周期为71.4us.1.TE的卜.行物理资源可以看成由时域和领域资源组成的二维栅格。11r以把一个常规OFDM符号周期和一个子载波组成的资源称为1个资源单位(ResourceElement,RE)O于是,一个RB包含的RE数目为127=84RE即一个RB包含84个RE。每一个资源单位RE都可以依据
17、无线环境选择QPSK、16QAM或64QAM的调制方式。调制方式为QPSK的时候,一个RE可携带2bit的信息;调制方式为16QM的时候,一个RE可携带4bit的信息;调制方式为64QM的时候,一个RE可携带6bit的信息。1.TE支持1.4MHz、3MHz、5MHz、10MHz、15MHz、20MHZ等级别的动态带宽配置,带宽的动态配置是通过调整资源块RB数目的多少来完成的。不同的RB数目又对应着不同的子载波数目,如表1.4.1所示。表1.4.1带宽及资源块数目5. 1.TE关键技术5.1 现阶段的关键技术(1) OFDM和SC-FDMA1.TE在下行采纳OFDM,上行采纳单载波-频分多址(
18、SC-FDMA)0OFDM使得同一小区中用户信号之间可以保持正交性,SC-FDMA可以看成是对用户信号的频域重量进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相比于一般OFDMA,其优点是峰均比较低,从而可以简化终端上的功放设计和更有效地利用终端上的功放资源。1.TE中任一时刻同一用户在上行占用的子载波恒久是连续的,以简化终端实现;下行则可以是交织的,以增加领域分集增益。将来有可能在上行中引入干脆运用OFDVA,因它调度更敏捷,也可以简化演进的基站(eNB)侧均衡器和上行运用MIMO时的实现。(2)更高阶调制(64QAM)1.TE中上、下行均可自适应运用正交相移键控(QPSlO、16星座正交幅度调制(16Q
19、AM)和64QAM等多种调制技术,64QAM的运用可以支持更高的峰值速率,当信道条件足够好和功率资源足够时它也能更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在R81.TE中,上行支持64QAV对终端和eNB均为可选。(3) HARQ同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和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DPA/HSUPA)一样,1.TE也运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e)和HARQ技术,来进行速率限制和有效利用信道时变特性。1.TE下行采纳异步自适应HARQ,eNB在物理下行限制信道(PDCCH)上指示HARQ的流程数和当前发送是新的还是重传,终端在eB发送子帧后的第4个子帧上返回确认(ACK)或者否认(NAK)指示,该指示用物理上行限制信道(PUC
20、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承载,由于是异步HARQ,每一次重传都须要eNB用PDCCH进行调度。上行则采纳同步HARQ,它有两种模式:一般模式和子帧捆绑模式,它们的区分是:子帧捆绑模式每次时4个连续的上行了帧进行捆绑操作,这是为了提高承载基于IP的语音(VOlP)业务时的性能,一般模式是对单个子帧操作:两种模式所支持的HARQ流程数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模式对应的流程数为8,广帧捆绑模式的流程数为4。终端依据eNB在下行PDCCH上的新数据指示(NDI)比特或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来推断是否须要重传,假如须要重传,终端将会在固定数日子帧后重传。(4)先进的多天线技术1.TE
21、在下行敏捷运用MlM0、空分多址(SDMA),波束成型和接收/发送分集等多天线技术:对信干比高和空间信道散列度高(信道矩阵值高和奇异值高)的用户运用MlMo技术,以供应更高的数据速率:当须要为更多用户服务时,利用SDMA技术在同一时频资源上为多个用户同时供应服务;对某些用户运用波束成型技术,将发送/接收波束对准用户,以提高用户的数据速率;当不须要运用SDMA,MIMO也无法带来附加增益时,运用传统的天线接收、发送分集技术以获得多天线增益。1.TER8在上行只运用SDMA和多天线接收分集技术,将来应当也会考虑MlMO技术。1.TE标准目前最高支持4X4MIM0,当带宽为20MHZ时,下行峰值速率
22、可达约300Mbits,上行峰值速率可达约75Mbits,早期部署可能更多会用到22MIMO01.TE阶段定义了8种下行多天线MIMO传输模式(transmissionmodeTM):单天线发送(TM1):放射分集(TM2):循环时延分集(TM3):闭环空间复用(TM4);多用户MlMo(TM5);单层闭环空间复用(TM6);单流波束成形(TM7);双流波束成形(TM8)。发展历程如图1.5.1所示。图1.5.1下行MlMO传输模式发展历程(5)快速同步技术1.TE供应两种同步信号:主同步信号和次同步信号,它们在每一个物理帧(IOms)的两个固定子帧上被等间隔地广播两次,从而保证终端在正常状况
23、下能在5ms内获得同步。终端利用主同步信号来获得次同步信号的相位参考,然后利用次同步信号获得物理帧的边界定时,最终利用二者确定小区标识号(ID)。不管系统实际运用的带宽是多少,同步信号恒久运用最中间的1.08MHZ子载波来承载,以确保支持不同带宽的终端都可以快速捕获网络1.TE-FDD和1.TE-TDD运用不同的子帧和符号来承载同步信号,FDD和TDD双模终端可以借此来确定当前是FDD网络还是TDD网络。(6)敏捷的限制信道设计1.TE中下行限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限制信道)和业务信道PDSCH(物理卜行共享信道)被时分复用在每个子帧(ImS)的不同OFDM符号上,eNB可以依据负载状况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TE 移动 通信 网络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6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