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长治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及沁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规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魔患现状沁源县地质灾害发育具有种类
2、多、分布广的特点。截止2020年底我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84处,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其中崩塌58处,滑坡20处,地面塌陷4处,泥石流2处。各类地质灾害共威胁人口1239人,威胁财产统计为4561万元。(二)“十三五”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坚持依法依规防灾,推进科技创新,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圆满完成了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截止2020年底,沁源县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调查工作,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杳
3、评价工作,准确掌握了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的数量、规模、发育程度、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及危险性,完善更新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十三五”期间,查明了全县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完善了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形成调查评价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累计排查巡查1427处,累计核销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核查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十三五”期间,开展了重大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沁源县中心城区开展实施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企业减少了评估数量,降低了评估成本,提高了服
4、务效率和质量,为我县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2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积极对接省、市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累计发布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40次。使预警范围和预警等级更加精细,提升了预警精准度,对预防降雨为主要诱因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避免或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年度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定时召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议。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确定群测群防监测人86名。全县发放“告知书”172份,“避灾明白卡”1239份和“工作明白卡”258份。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体系
5、,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网格化管理。3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十三五”期间沁源县开展了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累计投入县级治理资金423.88万元,滑坡3处、泥石流1处,保护人员92人。“十三五”期间先后实施了农村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投入资金543.60万元,使45户122人摆脱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4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建立了县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提升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能力;充实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建立了专家驻县进村指导机制和汛期地质灾害灾(险)情日报告制度;完成地质灾害
6、灾(险)情应急处置。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各乡镇自然资源所配备有专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建立了应急值班制度,规范了应急值守与信息报送,组建了防治应急抢险机构,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提供了组织保障。积极开展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其中大型综合演练1次,应急避险演练15次,参加人员2500余人。累计应急处置灾情险情点1处,累计派出专家工作组44次130人,进行排查巡查1427处,提高了群众的避险自救能力和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5 .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灾日”以及“安全生产活动月”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我县与地勘单位签订了地质灾害
7、防治技术支撑服务协议,积极开展“五进”宣传活动,对各乡镇、村(街道)的负贲人和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累计开展宣传25次,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画报)5877份,组织培训33场次。防汛期间,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天滚动播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对县、乡(镇)自然资源部门管理人员、隐患点监测人员共组织培训33次,培训人员1745余人,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群测群防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3起,未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万元。较“十二五”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5起,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减少20万元。较
8、2015年底8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十三五期间累计核销4处,新增2处。(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形势1 .地质灾害呈易发高发态势沁源县内基岩裸露,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降水量集中,具有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公路铁路建设、矿山开采、城乡建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和加剧了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测,气候变化趋于活跃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加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在“十四五”期间仍将呈高发、频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十三五”期间,全县地质灾害
9、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新的巨大挑战。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地质灾害研究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化;三是专业监测与专群结合监测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地质灾害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不够;五是由于资金投入的问题,部分威胁村庄的隐患点亟待采取避险搬迁或工程治理措施。3 .公共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产业升级,聚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利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推进城镇
10、化、工业园区的建设,持续煤矿、铝土矿、石灰岩矿的稳定发展。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加大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才能满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筝防灾减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治理体系、应急防治体系为主线,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全县地质灾害
11、防治水平。(二)规划原则1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应急处置、宣传培训、监督管理工作,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到灾害发生之前和工程规划与建设之前,提高预防效果。2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属地管理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各行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坚持分类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3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提高预警精准度,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12、,推进隐患点控制,推行“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三避让原则,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坚持人防、技防并重,常规方法和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着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4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优先部署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全方位提升防
13、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完善提升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监测网络;全县地质灾害风险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防灾能力明显提升,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得到保障,地质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减轻。县区开展1:50000风险调查评价,基本掌握我县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部署安装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仪器7处,明显提高技防能力;“十四五”期间计划对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对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县级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平台;与地勘单位签订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服务协议。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培训力
14、度,大力提升农村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坚决杜绝群死群伤,有力支撑我县高质量发展。专栏1“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类别指标单位工作量调查评价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交评价工作项1监测预警普适型监测设番处7迂立县级地质灾害武警信息平台个1母合治理工程治理处5排危除险处2应急防治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项1逐年开展宣传培训,开展应急及避险演练年1三、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特征,整个沁源县按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3个大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包括5个亚区,面积185.3k11占全县
15、面积7.27%;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括1个亚区,面积37.9km占全县面积1.49%;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包括3个亚区,面积2325.7km2,占全县面积91.24%。(见附图1)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我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县境内沁河镇、法中乡、中峪乡、灵空山镇、王和镇、王陶镇、聪子峪乡等大部分河谷地段的公路沿线两侧谷坡分布。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55处,其中崩塌40处、滑坡14处、地面塌陷4处,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323点km分区灾害点数量占沁源县灾害总数的71.43%o该区进一步可以分为5个亚区,各亚区具体叙述如下:(1)赤石桥河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l)该区面积58.5k
16、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15处,其中崩塌8处、滑坡5处、地面塌陷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256点k,主要分布于县境内赤石桥乡,该区赤石桥河及其支流穿越,河流侧向侵蚀现象较为明显,地貌以山间河谷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上更新统粉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及三叠系、二叠系砂岩泥岩,植被覆盖率低,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差。该区域村庄较为密集,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边坡高陡且修建公路等人工活动对河流两岸的斜坡开挖破坏严重,容易造成崩塌滑坡。(2)紫红河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该区面积29.5k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11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373点/km,主要分布
17、于景风镇马家峪,紫红河穿越其中,地貌属山间沟谷;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滑坡,斜坡稳定性差,人工切坡严重,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有危岩体,坡脚有崩塌物,边坡高陡且修建公路、房屋以及挖窑洞等人工活动对河流两岸的斜坡开挖破坏严重,容易造成崩塌滑坡,影响公路交通及行人安全。(3)沁河源高易发亚区(A3)该区面积53.5k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14处,其中滑坡3处、崩塌10处、地面塌陷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262点km2,主要分布于韩洪乡、郭道镇、交口乡,地貌属中山区、山间沟谷;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滑坡和潜在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斜坡稳定性差,
18、人工切坡严重,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人工切坡较严重,植被不发育,坡脚有滑塌物,受震动及汛期易发生滑塌,影响公路交通及行人安全。(4)狼尾河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4)该区面积20.0k11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8处,其中崩塌5处、滑坡1处、泥石流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40点km主要分布于县境内李元镇、沁河镇,该区狼尾河及其支沟穿越,河流侧向侵蚀现象较为明显,地貌以山间河谷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上更新统粉土及三叠系、二叠系砂岩泥岩,植被覆盖率较低,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差。该区域村庄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边坡高陡且修建公路等人工活动对河流两岸的斜坡开挖破坏严重,容易造成
19、崩塌滑坡。并且区域内采煤活动强烈,是沁源县煤矿主采区之一,采煤活动对其地质环境影响较为强烈。(5)柏子河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5)该区面积23.8k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12处,其中崩塌8处、滑坡3处、地面塌陷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504点k11主要分布于县境内中峪乡、灵空山镇,该区柏子河及其支沟穿越,河流侧向侵蚀现象较为明显,地貌以山间河谷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上更新统粉土及三叠系、二叠系砂岩泥岩,植被覆盖率较低,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差。该区域村庄密集,自古以来百姓黄土崖下挖洞建窑或者切坡建房,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边坡高陡且修建公路、房屋以及挖窑洞等人工活动对河流两岸的斜坡开
20、挖破坏严重,容易造成崩塌滑坡。并且区域内采煤活动强烈,是沁源县煤矿主采区之一,煤矿开采造成了大量采空区,形成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严重影响周边村庄安全。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我县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龙凤河河道两侧,面积为37.9km*该区域地质采煤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地质灾害主要是建房修路切坡引起的崩塌、滑坡。现状分布地质灾害10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263点k11%主要分布于县境内王和镇、王陶镇,该区龙凤河及其支流穿越,地貌以黄土丘陵及山间河谷为主,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砂砾石、上更新统粉土、中更新统粉质粘土及三叠系、二叠系砂岩泥岩,植被覆盖率
21、低,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差。该区域村庄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边坡高陡且修建公路、房屋建设、窑洞开挖等人工活动对河流两岸的斜坡开挖破坏严重,容易造成崩塌滑坡。并且区域内采煤活动强烈,是沁源县煤矿主采区之一,采煤活动对其地质环境影响较为强烈。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我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主要分布于全县东部、西部广大地区,面积为2325.7k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14处,其中崩塌9处、滑坡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006点k11M东部岩性以碎屑岩为主,西部以碳酸盐岩为主,上覆黄土,沟谷中出露粘性土,厚度不一。植被发育,一般5060%,部分地区80%左右。工程经济活动相对较低,修路切坡少且坡度较
22、缓,局部地区汛期会有小型崩塌发生,不会形成比较大的地质灾害。该区域内无煤矿分布,因此无采煤诱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1)沁源县西部低易发亚区(Cl)位于沁源县西部低中山区,王和镇、王陶镇、韩洪乡、空灵山镇、中峪乡、李元镇大部,面积1436.9kr112占全区面积的56.37%o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8处,其中崩塌7处、滑坡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006点km地貌为低中山区,出露地层以第四系粉土,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为主。区内分布G2211、G241高速和S227省道,公路形成的切坡稳定性普遍较好。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相对较弱,植被发育较好,局部地区汛期会有小型崩塌发生,不会形成比较大的地质
23、灾害。(2)沁源县北东部低易发亚区(C2)位于沁源县北东部低中山区,面积4807k11占全县总面积的18.86机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2处,均为滑坡,地质灾害P急患点密度0.004点k11A,区内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粉土,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为主。区内分布S227省道,村庄建房规模较小,修路和建房形成的切坡稳定性较好,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植被发育较好,各类地质灾害弱发育,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3)沁源县南东部低易发亚区(C3)位于沁源县南东部部低中山区,面积408.Ikn?,占全县总面积的16.01%。现状分布地质灾害点4处,崩塌2处、滑坡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密度0.01点
24、/kn?。区内地貌类型为低中山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粉土,石炭系、二叠系碎屑岩为主。区内分布G2211高速,人类活动强度相对较弱,植被发育较好,各类地质灾害弱发育,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小。(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根据沁源县现状,在对沁源县地质灾害综合评判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将我县防治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3个大区。其中,重点防治区包括5个亚区,面积185.3kn?,占全县面积7.27%;次重点防治区包括3个亚区,面积84.8kr112,占全县面积3.33%;一般防治区包括3个亚区,面积2278.8km,占全县面积89.40%。(见附图2)1、重点防治区(I)沁源
25、县重点防治区分布面积185.3km2,现状分布地质灾害60处,分布数量占沁源县灾害总数的71.4%,区内威胁人数1029人,威胁财产3782.1万元,险情等级中型5处,小型55处。按分布区域该区可进一步细为五个亚区,各亚区具体叙述如下:(1)赤石桥-郭道镇S65道路两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主要分布于赤石桥-郭道镇,S65道路两侧,面积58.5km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1.57乐占全区面积的2.30%。区内地质灾害点15处,险情等级中型2处,小型13处,稳定性差,该区地质灾害威胁379人,威胁财产713.2万元。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大。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降雨、修建公路形成的崩塌、
26、滑坡和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公路沿线及村庄等人员聚集区,煤矿采空区上方的地面塌陷。区内崩塌在采取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布设普适性监测仪器,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排危除险。(2)景凤镇大黎和-郭道镇西阳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2):主要分布于景凤镇大黎和、崖头村-郭道旗西阳城,S227道路两侧,面积295km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92轧占全区面积的1.16乳区内地质灾害点11处,险情等级均为小型,该区地质灾害威胁67人,威胁财产256.4万元。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存在威胁。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修建公路形成的崩塌、滑坡。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公路沿线及村庄等人员聚集区周围的崩塌及
27、乡村道路周围的小规模崩塌地质灾害,对小型崩塌采取群测群防的防治手段。(3)韩洪乡上舍村、下窑村-郭道镇朱鹤沟、沁河镇孔家坡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主要分布于韩洪乡上舍村、下窑村-郭道镇朱鹤沟、沁河镇孔家坡,G643、S348道路两侧,面积53.5k11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28.87乐占全区面积的2.10%。区内地质灾害点14处,险情等级中型1处,小型13处,该区地质灾害威胁165人,威胁财产984.6万元。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大。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修建公路形成的崩塌、滑坡。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公路沿线及村庄等人员聚集区。区内崩塌、滑坡在采取群测群防的基础上,进行工程治理,布设普适性
28、监测仪器,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排危除险。(4)李元镇李成村、留神峪-沁河镇李家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亚区(I,):主要分布于李元旗煤矿分布区,G643道路两侧,面积20.O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0.79%,占全区面积的0.78%。区内地质灾害点8处,险情等级中型1处,小型7处,该区地质灾害威胁194人,威胁财产1381万元。对居民及过往行人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大。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公路沿线及村庄等人员聚集区,煤矿采空区上方的地面塌陷。区内对泥石流进行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在采取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布设普适性监测仪器,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排危除险。(5)中峪乡畅村一沁河镇学孟村地质灾害重点防
29、治亚区(I5):主要分布于汾西煤业煤矿分布区,G341,G22U道路两侧,面积23.8k111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2.84%,占全区面积的0.93%。区内地质灾害点12处,险情等级中型1处,小型11处,该区地质灾害威胁224人,威胁财产446.9万元。对居民及过往行人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大。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公路沿线及村庄等人员聚集区,煤矿采空区上方的地面塌陷。区内崩塌、滑坡在采取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布设普适性监测仪器,对新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排危除险。2、次重点防治区(II)沁源县次重点防治区分布面积84.8km现状分布地质灾害16处,分布数量占沁源县灾害总数的19.0冬,区内威胁人数14
30、0人,威胁财产466.1万元,险情等级小型16处。按分布区域该区可进一步细为三个亚区,各亚区具体叙述如下:(1)龙凤河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II。:位于王陶镇煤矿开采区、G24I道路两侧,面积37.9k11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44.69%,占全区面积的1.49%o区内地质灾害共10处,为采煤活动、修路建房形成的崩塌、滑坡,险情等级均为小型,该区地质灾害威胁37人,威胁财产259.2万元。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存在威胁。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等人员聚集区周围的崩塌及道路周围的小规模崩塌地质灾害,区内采取群测群防的防治手段。(2)韩洪乡红窑上村-郭道镇龙门口村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Ih):位于
31、韩洪乡红窑上一带,面积28.7km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3.84%,占全区面积的1.13%。区内地质灾害共3处,该区地质灾害威胁82人,威胁财产96.9万元。为降雨形成的崩塌,险情等级均为小型,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存在威胁。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等人员聚集区周围的崩塌,区内采取群测群防的防治手段。(3)灵空山镇庄则沟村-西务村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亚区(II3):位于灵空山镇庄则沟一带,面积18.2km?,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21.46%,占全区面积的0.7隔。区内地质灾害共3处,该区地质灾害威胁21人,威胁财产110万元。为修建公路、降雨形成的崩塌、滑坡,险情等级均为小型,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存
32、在威胁。该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是村庄等人员聚集区周围的崩塌,区内采取群测群防的防治手段。3、一般防治区(W)沁源县一般防治区分布全县东部、西部广大地区,面积2278.8km2,现状分布地质灾害8处,为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险情等级和规模等级均为小型,分布数量占沁源县灾害总数的9.5%。山坡覆盖有黄土,沟谷中有粘性土出露,厚度不一,区内植被较发育,人类经济活动较少,地质灾害不太发育,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该区地质灾害威胁70人,威胁资产312.8万元。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威胁较小。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一)调查评价1 .开展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开展全县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三查”工作,开
33、展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开展冻融期地质灾害排查等,全面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变化情况,为工程建设规划布局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2.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增加1:5万县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通过调查核查获取最新数据,更新地质灾害信息库。(二)监测预警1、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完善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及机制,完善群测群防人员管理模式,强化设备配备及技术培训。依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核查成果,集合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隐患点监测体系,形成群测群防信息管理、交流和发布的信息化平台,召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会商会议,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的网
34、上浏览和动态更新。建立完善群测群防资金保障机制,成功避险奖励机制。2、开展新型高效的地质灾害群专结合监测预警选择7处风险等级较高、尚没有实施搬迁和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成本低、实用性强的普适性监测仪器,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逐步增加监测人对监测设备数据读取和认识的培训,以提高防灾水平。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机制,对群测群防工作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指导开展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和地质灾害变化趋势研判,提升群测群防工作专业化水平。3、健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体系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完善开展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建立完善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加强多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改进预警预
35、报技术方法,进一步规范风险预警工作程序。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手机微信、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成效。(三)综合治理1、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对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威胁城镇或居民集中区、社会影响较大、不宜实施搬迁安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通过经济技术对比、论证可行性,集中有限资金进行工程治理。“十四五”期间计划对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分别为学孟村东北滑坡、韩洪乡定湖村滑坡地质灾害。对威胁水利、交通、景区等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相关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工程治理;对于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
36、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负责开展工程治理。2、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十四五期间沁源县没有移民避险搬迁计划。3、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对威胁村庄、集镇等规模较大、具较严重危害性和危险性的,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稳定性极差的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分别为北元村坡底组崩塌、益则沟村崩塌、永盛村崩塌、新毅村东北O.6Km崩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o(四)应急防治1、提升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本县继续与地勘单位签订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撵服务协议,增加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专业技术用车保障,梃升我县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能力。2、加强应急值守与处置地质灾害应急机构在汛期要完善应急值
37、守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特别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启动应急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3、完善应急抢险装备与物资储备库完善应急抢险设备,配备应急调查车、便携式卫星终端设备、手持GPS、罗盘、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卫星电话、救援帐篷、喊话喇叭、便携式强光手电、对讲机、分体式雨衣雨裤套装等应急防护装备及应急设备,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4、冻融期应急防治切实做好全县冻融期突发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健全冻融期(每年3月下旬)等关键阶段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机制,确保各类地质隐患能够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对地灾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38、,发现掌握隐患变化趋势,及时划定危险区域、设立警戒标志,督促指导基层落实防范措施。防止冻融崩塌、土块掉落伤人,防止因冻融破坏引发崩塌、滑坡灾害。(五)地质灾害防灾能力建设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作完善地质灾害数据库,按年度对我县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更新,完善多部门互联互通的县级地质灾害信息平台,为地质灾害管理和应急救援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提升我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水平、信息化水平和高效的决策支撑能力。2、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1)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办法。在群测群防及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成果,划定风险防范区,探索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技术路径,开展隐患点
39、控制管理,发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用,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高风险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2)健全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体系。在现有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撵体系基础上,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队伍建设和汛期驻守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服务,提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能力。(3)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对地质灾害人员进行年度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提升防灾人员的能力素质。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微博、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地质灾害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每年向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责任人和受威胁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和告知通知书,补立警示牌。地质灾害易发
40、区县、乡(镇)、行政村组织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抢险救灾队伍,每年开展1次地质灾害演练,于各类地质灾害点开展以避险为主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群众地质灾害避险撤离、自救互救能力。3、开展地质灾害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与教育、专业资质部门在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等环节的合作,秉承“项目培养人、实践锻炼人、成果激励人”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4、加强地质灾害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各县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的装备实力,加强长量程三维激光扫描仪、智能无人机、高精度地基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及车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业务平台的配置,增加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技术装备,加强地质灾害野外专业
41、技术用车保障。五、资金筹措与实施安排(一)资金筹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普适性及专业型监测设备安装、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治理费用申请上级政府财政预算。地质灾害点避险移民搬迁在申请上级资金的基础上,由各级人民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列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等费用由县政府投入。因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列支。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筹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还可多方(矿产资源补偿费、采矿权出让价款等)、多渠道筹集。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域,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给投资人
42、以社会回报。(二)资金匡算参照国家和山西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取费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进行匡算,按2020年静态物价水平匡算“十四五”规划工作经费3174.98万元(见附表)。(1)调查评价经费201.43万元;(2)监测预警经费73.25万元;(3)综合治理经费2706.30万元;(4)应急防治经费159万元;(5)防灾能力建设经费35万元。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投资匡算详见专栏2。专栏2沁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投黄昆算表项目名称县税投资估算(万元备注一、词去评价201.43h地质灾害“三查”252,后新增地成灾害隐患点调查253、地质灾害风l调登评价工作15
43、1.13二、ft三973.251.7处普适3!也肢灾害监测点速设702.7处地质灾害点Ift测设备维护菅理费1.75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费1.5三、地及灾害薛合治理2706.31、2处地质灾杏险患点工程治理2419.62.4苑地质灾害排危除l286.7凶、应急防治159县级技未支撑81地质灾害应急设备购置50地质灾害应分劳务费25五、地质灾杳防灾能力生设351、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102,地质灾害应急演烧25合计3174.98(三)实施安排“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实施安排如下:1、 2021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开展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县区完善1:5万
44、风险调查评价。(2)实施3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2次,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补立警示牌。(5)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 2022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开展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2)实施4处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工作。(3)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4次,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补立警示牌。(4)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5)实施北元村坡底组崩塌、益则沟村崩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3、 2023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交”工作,完成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2)
45、实施1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工作,完善县级地质灾害信息平台。(3)实施2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组织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1次,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补立警示牌。(5)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6)实施永胜村崩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4、 2024年(I)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查”工作。(2)完善县级地质灾害信息平台。(3)实施1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4)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3次,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补立警示牌。(5)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6)实施新毅村东北0.6km崩塌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项目。(7)实施学孟村东北滑坡、韩洪
46、乡定湖村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5、 2025年(1)开展全县地质灾害年度“三杳”工作。(2)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3次,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补立警示牌。(3)开展年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及地质灾害应急演练。(4)开展1:10000地灾风险调查评价。(5)实施韩洪乡定湖村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沁源县“十四五”时期规划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详见专栏3,法源县“十四五”规划期排危除险项目详见专栏4。寿栏3“十四五”时期规划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蛭计表序号项目名葬主要任务实施冏期1乾洪乡定湖村滑坡浸水抗沿挡土墙卜抗滑桩领水沟,然建处治及疏通河道20222学孟村东北滑坡削坡、抗滑桩、挡土板
47、*浆砌块石、挡土塘、土方外运2022专栏4“十四五”规划期撵危除险项目筑计表序号项目名称主要任务实施周期1WM玷姨叱钿却I/全收检-排4Aj20222廿RIl的行出埸倒油4此4ft-挑出20223永庭村崩塌创油4出处.桃出20234新教村东北0.6Km崩塌81|处4拉】3-归卜2024六、保障措施规划实施保证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保障措施、制度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宣传教育保障措施四个方面。(一)组织机构管理保障坚持县委县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管理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规划目标和防治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实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和政绩评价。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7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