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1.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危度理解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对于当时和后世的2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深远意义。子.苟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3.史料实证: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苟子和庄子的史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料,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4.家国情怀: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交融和统一的影响【知识精讲】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东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2、、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得名于孔子的春秋。周王室衰微,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即”。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普、出氏代齐),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前256年,秦灭周王室。【微点拨】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普公室轲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更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田氏代齐:中国战国初年田氏取
3、代齐国至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诸侯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再成。2 .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1)卷秋:中原各国H称“华夏”,“尊王撰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更认同。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范围扩大。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农业:工具:铁农具、牛耕;水利:都江堰,郑国集,芍陂等;小农经济兴起。手工业:冶铁技术、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2 .商鞅
4、变法(前356年)历史背景: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H耕农。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军事上:在春秋争箱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文化上: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措施和内容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拆分家庭等。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影响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官僚制取代贵族制,
5、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微点拨】土阶层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土、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三、孔子和老子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主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2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了)哲
6、学思想: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微点拨】“仁和仁政”“礼和礼治”“僭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无为而治”1 .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2 .礼和礼治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能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3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
7、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4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现。四、百家争鸣1 .历史背景(D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新,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土”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 .代表人物及主张儒家:孟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8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