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综合防灾规划.docx
《西安市综合防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综合防灾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安市综合防灾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卜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思想论述,切实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规划.本次规划期限为2020年至2025年.、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2016年以来,我市共发生各类臼然灾害112次,9个区县和2个开发区的68个镇街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26.63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47人,因灾倒塌、损坏农房16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0.1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7355万元。面对严皎的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
2、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其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妥善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与十二五”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三五”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卜降,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损坏房屋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6.81%、97.31%、99.40%,68.58%a“十三五”时期,较好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初步构建。全市建成“党委政府统领导、部门分工负货、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和“上下衔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机制。市、区县两级政府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建立市、区县、镇街和村
3、(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先后出台了系列法规政策,修订完善市、区县和街道三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防灾减灾救灾基触进一步巩固。全面推进“85316”治理工程和城市排水工程“完成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系统升级改造,128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勘选、28所中小学校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试点建设勘选和市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系统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城市燃气管网地震紧急处置系统、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试点建设,农村危旧房屋加固改造11990栋。在40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设立兼用应急避险点,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88处,有效避险总面积635万平方米,可容纳人
4、数272万人.建成1个市级,6个县级救灾物资储爸库,初步建立市、区县和饮街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灾需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三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区县、市.级各部门、企业共建成应急救援队伍131支,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常态化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灾害预防、自救互救科普宣教活动,经常性开展实战化应急稹案演练,灾在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四是灾后救助和恢笈重建水平明显提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开展冬春期间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共下拨救助棉衣被0.42万件(床),下拨冬
5、春救助资金188.46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约1.15万人“积极支持区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下拨市级灾后补助资金132万元,重:建修缮倒损农房1350IhJo(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保障,对比我市目前减灾救灾工作实际,全面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面临诸多新形势、新任务与新挑战。一是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对滞后,抵御重大灾宙风险能力有限,城市应对灾宙的韧性能力急需提高,特别是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综合救援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多灾种、大应急”的迫切需求,
6、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强化基层”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二是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我市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系仍未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涉灾部门的主体货任还需进一步明确,防灾减灾救灾货任制有待进一步强化落实,对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监督检查还未完全实现常态化。三是灾害风险意识与应急能力尚待提高。各级各部门重救灾轻减灾、重灾中应对轻灾前预防的思.想惯性客观存在,灾害风险防范关注度偏低,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主动参与意识薄弱,自救:救能力亟待提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还需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己成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困绕推进
7、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防灾诚灾救灾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个转变”的新理念,准确把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要求新内涵,科学谋划,全力推动新时代综合防灾工作快速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和防灾战灾救灾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叩q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案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深入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
8、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步夯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最,不断提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市抵御臼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应对能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增强市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受灾群众基本去活。2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高度或视减轻自然灾害粽合风险,做到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灾前
9、、灾中、灾后相统筹,将常态减灾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增强抵御应对自然灾害能力。3,坚持粽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需。充分认识新时期灾需综合风险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宓杂性,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手段,强化统筹协谢,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努力把灾害综合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4 .坚持分级负费、属地管理为主。依据灾害损失情况等因素,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市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科学施救、就近指挥、加强协调,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熠强综合处冏能力。5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广泛参与。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发挥组织领导
10、、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三、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健全综合防灾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措施.全面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风险分析、综合研判、应急救援、灾后全建等能力,到2025年建成与西安城市安全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防灾体系。(二)近期Fl标(1)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0.85%以内,年均因灾死亡人数控制在每百万人口1.0以内。(2)建立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3)加强地质灾
11、害危重隐患点工程治理,现有隐患点减少30%,有效减少至大地质灾害发生。(4)全面建立和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抗旱体系,以工程措施为主导、非工程措施为支推,形成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5)建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区县、镇街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救助。增加自然灾害救助项目,不断提高灾宙救助水平。(6)全面提高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水平,每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省级综合诚灾示范社区15个。四、主要任务(一)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建设1 .完善统筹
12、协调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设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和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明确目标贡任,强化应急资源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坚持分级负竞、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主体黄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网地管理体制。研究我市新时期灾害的发生、衍生、次生规律,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业务体系和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共享技术标准与运行机制,加强各级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与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森林防火指挥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等机构之间,以及与主要涉
13、灾部门、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能和责任,实现各种灾害风险隐患、预警、灾情以及救灾工作动态的信息共享。2 .优化多部门协同应急响应与联动救灾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协同”的应急响应与联动救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涉灾部门和社会力量在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抢险救援、恢或重建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构建多方参与的灾情会商平台,提高灾情信息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制定灾后损失评估技术标准,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联动和共享机制.推动救灾物资准备前置,
14、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推进救灾物资储法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3 .健全防灾减灾贵任体系与督导检老工作机制。实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权於清单制度,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主体贵任,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建立权费一致、依法追货的货任体系。对达到市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的自然灾害,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发挥统筹领导和支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在灾若应对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贲任,根据本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统一指挥群众转移安置、被困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应急牛活救助、基础设施抢修、房
15、屋安全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4 .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按照鼓励支持、规范引导、效率优先、自愿自主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拧等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地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为准则。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工作机制,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配备、业务培训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团体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灾害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灾害现场援
16、救力族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实现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5.健全重:大自然灾害灾后玳建与救助机制。重:特大和较大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发重建工作,坚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具体负货,灾区群众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加强各缎地方政府对灾后恢宏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务实高效的实施体系、完备严密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救灾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统筹做好恢复亚建需求评估、规划建设和政策支持,整合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糊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健全灾后规划项目调整机制,优先解决损毁居民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等直接
17、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灾后重建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管理办法,形成多柒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灾区恢复建建需求与社会力量资源对接机制,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更重建。完善救灾物资紧急采购供应及快速调拨运输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大灾害受灾区的应急救助和恢史重建需求。完善灾后防疫运行机制和重大灾后心理干预机制建设“一般自然灾害恢笑重建工作,由区县,开发区根据实际统筹组织开展.(二)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救援体系建设1.健全自然灾宙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制定灾宙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方案,合理布局各类监测预警分系统和监测内容,建i殳灾害监测综合预警
18、感知网络,优化监测手段,强化群测群防工作,建立规范化、网络化、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监测覆盖率,对自然灾害及其有关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地特大自然灾杏事故,协调有关自然灾杏监测部门及时派出监测队伍,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应急加密动态观测,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掾。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制度,按照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综合研判,开展分级预警。实时追踪并及时调整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本级应急管理及相关部门。加强自然灾在预警响应机制建设,建立标准化预警响应流程,细化预警晌应措施,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晌应启动的衔接。2.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发布与响应
19、机制。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建设涵盖主要涉灾管理部门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公安、卫健、红十字会的自然灾宙大数据和灾害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自然灾害与城市基珈设施风险隐患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减灾救灾的动态信息共享,对接全国应急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一张网。健全灾击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规范流程、明确贡任,完善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公众知情权。健全多部门、前后方应急联动机制,细化预警响应措施,确保预警响应效果。3.构建自然灾宙综合风险防范治理体系。以自然灾宙风险调查、评估和治理为t条,构建集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降低和转移以及防治效益评估为体的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安市 综合 防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9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