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活的知识—论大众文化研究.docx
《9活的知识—论大众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活的知识—论大众文化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活的学问一论大众文化探讨戴锦华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问候您。在20世纪初年的时候,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就发觉,中国文化越来越散发出腐朽的味道,换句话说就是它越来越脱离大众,越来越失去了活性,那今日这个问题得没得到解决,现在我给大家请来了北大中文系出名的教授戴锦华,好,有请戴教授上场。好,请坐。我刚才跟戴教授握手的一刹那,发觉她的个子不矮,我的个子是1米83,她仅比我矮一点,所以我估计您的个子也在1米74以上。戴锦华:1米75。主持人:1米75比我估计的还高一厘米,对于一个1米75的女孩子,小的时候她有两条特殊好的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是做模特,其次是做篮球运动员,最不好的选择就是读书去
2、。戴锦华:你的意思是说我做了最不好的选择。主持人:是不是这样?戴锦华:当然不是,我认为做了最好的选择。主持人:那有没有人企图在你做最好的这种选择之前,诱引你去做模特或者做篮球运动员。戴锦华:在我可能当模特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职业,那么所以常常去诱惑我的是去打篮球、打排球,最终他们发觉我不堪造就。主持人:为什么?戴锦华:因为我没有任何的体育素养,我或许受过三个月的专业训练,之后就被赶回来了。主持人:正经的缘由是什么?是因为跑得慢还是反应慢、身体不协调。戴锦华:身体也不协调,反应也慢,也没有任何的激情和酷爱。主持人: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您,好吗?戴锦华:我有什么可谈的,我就是那种很典型的从学校到学校到学
3、校的那种人主持人:我们都认为身高很高的女孩子都是诞生在中国最北的地方。戴锦华:我是山东人,有一句说法叫做“H古山东出大汉”。主持人:后来从山东考到北京来。戴锦华:其实不是,我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主持人:好象我对您的了解是78考进北大的,然后82年从北大毕业了。戴锦华:对。主持人:在我83年考进北大的时候,你已经离开我们一年了。戴锦华:样子像我已经死了一年了。主持人:后来在电影学院教书是不是觉得特别没有意思,才又调回北大来了。戴锦华:不能这么说,我想可是我觉得北大有更广袤的天地和更新的挑战。主持人:你平常探讨的、特别情愿探讨的一些领域是什么?戴锦华:我所探讨的领域都是我情愿探讨的领域,首先有
4、中国电影史论、大众文化探讨和女性文化及女性文学。主持人:女性探讨的那些文章:,我们都是特别情愿看的,尤其是我们这些男人。戴锦华:真的?主持人:还有没有?戴锦华:没有了,这已经够多了吧。主持人:三大领域,对。好,咱们言归正传,下面就请戴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叫作“活的学问一谈大众文化探讨”。戴锦华:其实是想做一个关于什么是大众文化探讨或者大众文化探讨想干什么这样一个特别粗浅的描述和勾画,所以带了一些书来,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而是为了让大家看一下,其实大众文化在中国已经起先越来越热,在英国、在美国、在澳大利亚,在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它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就成为所谓前沿学科,或者说成为
5、一个很时塔的学术领域。那么严格地说,文化探讨是一个特别广袤的光谱,我们很难真正地去定义何为文化探讨,所以我主要想告知大家的是,文化探讨做什么,那么我用了一个题目叫“活着的学问”,那么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探讨做什么,文化探讨想找寻、创建、生产活着的学问,那么文化探讨它所要做的事情,我说它是想找寻和创建有用的学问,那么它实行的方式是批判。那么一说批判,或许你们这代人没有这样的联想,我们这代人立刻联想到革命大批判,革命大批判就是一种特别暴力的、特别强悍的踏上万人的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那么我们所说的批判不是这个意义上的批判,可能更接近于康德意义上的批判,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指责,不是一般意义的否定,
6、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论战,那么它是一种省思、一种反省、一种辨别、一种深化的详细的考察。那么文化探讨,我后面会讲到,我所关注的文化探讨更多的是大众文化探讨,但是大众文化探讨不等于文化探讨,这个新兴的探讨领域,就是所谓的CUIIUralstudies(文化探讨),写成中文文化探讨就好象是关于文化的探讨,事实上CUItUratStUdieS是一个比文化,关于文化的探讨更广袤的概念,那么所以我说文化探讨它创建有用的学问,它实行批判的观点,它用一种反思性的方式去深化Fl己的探讨对象自身,比如说包括,当我们说中国文化的时候,一个文化探讨的学者要问,你说的是哪个中国文化,你说的是中国文化的哪一部分,你说的是中
7、国漫长的文明史当中的哪个时段,你说的是这个时段当中的文化的哪个层次,那么同时,文化探讨所关注的就是以这样的一个批判的思路,我说不是大批判的批判,而是康德式的批判,去进入传统的学科自身、进入传统的学问自身,从中发掘出它仍旧有朝气的、有活力的学问,所以我说有一种说法就是带一点讽刺性,说文化探讨是学问的“炼金术”或叫学问的“淘金术”,它就是在原有的、传统的、可能在学科的建制当中,在历史的脉络当中,起先僵死甚至有些起先腐烂的,但是还有沙里藏金的这样的大量的学问和文明的历史当中去淘取那些仍旧有朝气的、有活力的学问。那么这是文化探讨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要点,我所关注的文化探讨的一个基本要点,那么有一个说法,
8、说现代科学创建了人类历史的空前的变更速度,现代科学也造成人类这种空前虚怀若谷面对学问的心态,不知道大家是否熟识,我们读高校的时候有一个加拿大作家特别流行,他本身也是个通俗作家叫阿瑟黑利,阿瑟黑利他的小说是通俗小说,所以他有一种模式不断地重熨,他每一本小说在告知我们一件事,说当你抬头在天空上望见一驾飞机飞过的时候,不论这架匕机的型号是多么新,都意味着当你望见它那个时刻它已经过时了,那么这句话讲的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同时也讲的是学问的更新程度。那么有另外一个说法想必大家也听到过就是说电脑、计算机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变更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它对于一个酷爱看学问,夸张一点说酷爱着真理、酷爱着文化工作或者
9、是文化事业的人们,它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决不是一个更简洁的选择或者说一个更轻松的道路。那么文化探讨就是在这样一个被更新了的,被变更了的社会格局和学问面目之后,试图使学问成为有效的、有用的、活着的学问的尝试之一,不是全部而是一种努力。那么文化探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化探讨和传统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跟传统学科构成某种冲突,或者说传统学科会对文化探讨或者酷爱文化探讨的人或从事文化探讨的学者构成某种压力甚至是压迫,缘由就在于,文化探讨突出它的当代性或者叫当下性。但是我们会留意到就人文和社会科学而言,它学科的庄重性、严正性和它的神圣性是建筑在一个不言I明的前提之下,就是厚
10、占薄今。那么文化探讨的当下性和当代性确定它有三个基本的探讨课题,一个就是,很好玩儿的是文化探讨的学者,至少在这个学科的起点处最早都是一批探讨文学的学者,一些原来是受文学训练的,受文学指责训练的学者,他们成为第一批文化探讨学者,而今当文化探讨已经变得如此广袤、而且如此深化、如此时尚的时候,它最终实践了它原来预想的就是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探讨,所以各个行当中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的学者都介入到了文化探讨这个学科之内,最早是一些文学探讨学者,这些学者他们进入文化探讨的突出特征是他们探讨对象的转移,他们从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转移成了对口常生活的关照,对我们身边的口常生活的关照对口常生活的发
11、掘,通常人们认为这种探讨应当属于社会学家。其次个领域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或者比较熟识的东西就是大众文化或者叫流行文化或者叫通俗文化,这个字MaSSCUIture(大众文化)、Populacculture(流行文化)我老觉得很难在中文里找到一个很精确的对应词,因为在中文当中,比如说大众文化、比如说通俗文化,比如说流行文化它都歧义丛生,但是大家或许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我指的是电视剧、广告、流行歌、电影、畅销书这一系列的东西,大众文化探讨,关注流行文化或者叫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关注种种被主流文化所遮挡了的边缘文化,比如说青少年文化,比如说某一种小的族群的文化,比如说某一种另类的少数人的文化,那么大众文
12、化探讨关注的是这个“原意”上的,另类文化和边缘人的文化。同时大众文化关注的对象很有意思,使大众文化变得特别尖锐它在更多的层面上受到质疑,就是大众文化关注种种及社会运动的形式或者以政治的形式出现的民众运动,在这个意义上,这是它更为详细地呈现了大众文化,它想创建并且找寻一种活的文化,一种活的学问这样一个基本特征。那么我觉得对于我来说,大众文化对于我的吸引来自于中国的现实,也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来自当下的变更,而不是来自于一种学科的魅力或者学科的挑战,而且我反复地说过,有人似乎在网上有这种很尖锐的、很苛刻的指贡,就是说戴锦华是一个很冲突,甚至很伪善的一个人,为什么?因为我对大众文化本身没布.任何酷
13、爱,比如说畅销书,比如说我不能说全部的流行歌曲我一律厌烦,但是我能喜爱的歌手也屈指可数,那么比如说,那些特别畅销的电影或者电视连续剧或者什么,那些东西在我看来我仍旧用“恶俗”来形容,大部分用“恶俗”来形容,可是那么说你觉得它这么恶俗,你还要把它作为你的探讨对象,那么你是不是很冲突很伪善呢?我想确定有冲突之处,但我想没有伪善之处,缘由是在于我关注它并不是因为它消遣了我,它让我觉得它漂亮,让我觉得它高尚,让我觉得它有价值,而是在于我必需目睹着八、九十年头之交,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变,大众文化它全方位地放逐并且取代了八十年头的相对准“精英”文化,而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气,大众
14、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当中无所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一代乂一代的人已经起先登临舞台,登临中国社会的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真正的主体,可是喂养他们长大的这些文化却处在一个匿名的、无名的、不行见的状态当中,所以很好玩儿,就是无处不在的是这样的文化,但它似乎在肃穆的学术、学科、文化思索的意义上,它又是完全缺席的,而我认为在这两个缘由当中,它都蕴含着一种使我们的学间变成一种死去的学问,变成一种无效的学问,变成一种断裂的学问。因为它无力去应对,在当代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影响着年轻一代,喂养着年轻一代而且满意着绝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文化需求,并且真的给他们制造着欢
15、乐,给他们供应着欢乐的这样一种文化,我们完全束手无措,完全无力去面对,所以我说很好玩儿,就是你觉得,在肃穆的学术场合我们坐下来,我们讲课,我们拿出一摞书,我们只能去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精英脉络,其实你回到家里你去看大话西游、你去看日(本)剧,你去听罗大佑,乃至更年轻的对不起我不知道了。你是在消费着这样的文化,似乎你觉得它不过是给你供应欢乐,不过是一种乐子,而真正肃穆的是你去读那些厚重的、那些已经在历史当中具有经典位置的著作,但是你在不知不觉当中,构造了你的情感方式,构造了你的价值观念、构造了你的生活方式,构造了你的憧憬、你的恐惊和你的需求的,正是那些你轻松地去消遣
16、的东西,而同时正是这些轻松消遣的东西,它悄然地变更着整个中国视界,中国的社会,变更着这个社会的结构、变更着人及人之间关系,变更着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的观念,而我们却好象在学问上无力去面对它,它甚至完全是一个我们的文化地平线之下的潜藏的文化,潜在的文化。我Fl己曾经,也是以这种很有距离的感觉,觉得那无所谓吧,大家有权利去欢乐一会儿。那么直到比如说去年的罗大佑演唱会,北京发出的专列,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拥挤的人群,然后演唱会上那种空前盛况,你看到那些25岁到35岁的年轻的白领们、年轻的总裁们、年轻的经理们、年轻的学者们,他们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舞台上的确定力气的主体,而他们
17、是出现在那样的一个具有大众文化狂欢、乂具有文化怀旧的典仪的这样的一个空间当中,你才意识到,当然罗大佑,我也喜爱罗大佑,罗大佑是一个大众文化当中相对特殊的现象,但是它仍旧告知我们这些,并不被肃穆的学者和肃穆的文化所处理的东西,已然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如此重要的建构性力气。但是当我说,我把我的留意力从肃穆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学作品、艺术电影转移到大众文化的时候,这个转移绝不仅仅是一个对象的转移,它同时是完全的一套探讨方法和思路的转移。因为我Pl己特别地恐惊或者坦率地说,我特别厌恶一种文化探讨,那么这种文化探讨是什么?就是它不过是把探讨红楼梦的方法搬过来探讨比如说铁嘴铜牙纪晓岚,它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叙
18、事探讨、审美探讨、文本分析来处理大众文化文本,它认为这样它就获得一个更进步的立场,你看,我一点都不蔑视通俗文化,我给通俗文化以这么好的象探讨红楼梦一样的探讨,我说我特别厌恶这种做法,我认为这种做法它是双重的失效,它是双重地把活着的学问变为死去学问的途径,因为红楼梦对我来说是活着的文化,并将接着活下去的文化,而红楼梦供应应我们的可能是特别丰富的,其中包括审美、原创性、语言的魅力、人物性格等等东西,包括它的那个奇异的结构,尽管它是半部红楼,但它奇异的结构恒久激发者红楼梦探讨者的爱好和酷爱,所以我说我转移的对象绝不意味着我要拔高大众文化的对象,而意味着我应当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思索这样的对象,比如说对
19、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不是故事所讲解并描述的年头,而是讲解并描述故事的年头,那么什么时候宰相刘罗锅起先流行,什么时候清宫戏一场接着一场,成为这个一般市民最酷爱的这些戏剧,它在向我们传达着文化信息,那么“清廷”的故事,“皇帝及臣子”的故事,“贪官及清官”的故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被讲解并描述,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改写,它以什么样的方式一次再一次地被复制,它在告知着我们是,它在告知我的不是一个关于艺术的信息,而是一个关于当下中国的信息。关于生产者的诉求,关于生产者背后的机器的诉求,关于接受者、那些从中得到欢乐的人们的接受心理、文化需求,以及他们的心理诉求。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层面,我说大众文化探讨它关注活的
20、文化,找寻活着的学问,那么是由于它首先关注在我们身边活动着的文化,当然前面我已经讲到过,它找寻活着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那些传统的经典当中,以一个更为批判性的角度去发掘那些真正有活力的文化,同时我认为,我们在面对大众文化的时候,它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它不是一个简洁的我们可以一言以蔽之,说大众文化如何如何,通俗文化如何如何,文化探讨最拒绝这样的立场,它必需面对每一个详细的文本,面对每一个文本所面临的产生的详细的语境及其不同文本之间的困难的层次,因为大众文化和所谓精英文化之间的距离,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比如大家都会知道红楼梦在它写作的年头,或者大家今日作为英国文学经典的勃朗
21、特姐妹的简爱和咆哮山庄,比如说今口也是在现代文学当中具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张爱玲,他们都属于通俗文化,大家会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小说之所以叫小说,它不同于大说“不登大雅之堂,雕虫小技,是堕落的文人,才会去做的事情”,那么红楼梦就是这样的“堕落的文人”所做的“堕落的事情”之一,那么咆哮山庄和简爱有者最典型的那个时代的通俗小说的形式:哥特式小说、神奇小说、神奇故事,阁楼上的风雨人、柜橱里的骷颅,一个隐秘的家族隐私将带来一系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爱玲小说是在最典型的鸳蝴派小说杂志上发表的,而她自己最早把自己也是放在那样的一个位置上来追求,所以大众文化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它是恶俗的文化,可是并不是说在我们
22、辨别当中不行能发掘出一些漂亮的富于原创的东西,但是总的说来,我认为这不是文化探讨的方法。我们到那里去筛选,文化探讨所关注的就是作为大众文化主体的文化,我们想从中发觉的不是审美的、不是文化和艺术的信息,而更多的是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信息,我们发觉这样的信息它本身是一种创建活着的学问,同时它是一种介入和参及社会生活的方式,它是一个不甘心成为专家式的学问分子在学院之内,在学院之外向这个变迁中的社会发出自己声音的途径。至少对我来说文化探讨是这样的一个对象,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它因此而吸引了我,它吸引我是因为它如此深刻地变更了中国社会,它吸引我也是因为我认为假如我不能正面地处理它,就不能有效地处理当代文化的
23、问题,同时我认为我去关注大众文化,处理大众文化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进入到社会,能够以某种或许是不同的姿态加入到这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当中,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假如它不能供应一个多元的文化,那么完全的文化就将是一个死去的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文化在死去的时候,这个社会的危机就不远了。好,我就讲到这儿。主持人:咱们看看来臼凤凰网站网友的提问,第一个网友叫“阿诺舒华辛力加”,这是通俗文化,因为在香港“施瓦辛格”不叫施瓦辛格,叫“阿诺舒华辛力加”,这位叫做“阿诺舒华辛力加”的网友说,似乎您在一篇文章里比较了王朔和王小波的不同,并从大众性的角度把他们俩完全分开了,但您不认为王小波的确也有大众性,王朔也有文化性吗
24、?不然为什么那么多没上过高校的人也读C我的精神家园,同时几乎全部学者都读过王朔。戴锦华:我觉得存在着这样的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就是说,精英文化可能有某种对于大众文化的妥协,这是一种缘由使所谓的精英文化可能具有大众性,而另一种状况就是大众文化,特别有意思,中国在慢慢地脱离,但是今日仍旧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我认为我们常常探讨“媚俗”,从米兰昆达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翻译过来以后我们就特殊喜爱用这个字“媚俗”,某某某“媚俗”,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到了,其实当下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叫“媚雅”,就是大众文化很希望获得一个更为高雅的包装,那么在我看起来,我认为王朔和王小波最大的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大众 文化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497078.html